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的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右上角的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說到戊戌變法,很多人想到的就是教科書上的那樣,是一個由光緒皇帝及開明知識分子發動的一場救亡圖存的變法運動。對于其失敗的原因,現在的主流觀點一般是認為其被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動的政變給強行破壞了,絕大多數人讀史至此無不扼腕嘆息,覺得這樣一場偉大的變法運動被腰斬使得中國的發展從此停滯了幾十年。然而,有一些在教科書上沒寫到的內容表明,戊戌變法的失敗不僅是歷史的必然,甚至有其合理之處。
絕境下的自救藥方
首先必須說的是,戊戌變法確實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的救亡圖存運動。在晚清時期,中國積貧積弱,經濟和軍事實力都落后西方國家一大截,幾乎淪落到人人都可以欺負一下的程度。
對于這樣的情況,無數有骨氣的中國人都紛紛為國家開出了自己的藥方。
最開始,是“西體中用”的洋務派。他們想在維持中國自己的政治和文化的同時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來師夷長技以制夷。盡管這些舉措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國自己的科技實力,但并未從根源上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狀態。
既然光靠提高技術改變不了現狀,那么問題會不會出在了政治制度上呢?于是,以康有為和梁啟超為首的一批仁人志士決定給這個國家來一次“大換血”,自上而下徹底改變這個國家的政治體制。
事實上,當時想要改變現狀的人絕不在少數。稍微明眼一點的都可以看出這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在政治制度上有諸多不足之處,這也使得這些改革支持者在朝中有著很大的影響力。而他們最大的“王牌”,就是光緒皇帝這樣一個鐵桿盟友。作為一國之君,光緒理論上擁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利,盡管此時的慈禧太后依然或多或少地把持著朝政,但她看著光緒在從政方面的經驗日趨成熟,也開始逐漸放手,這使得光緒也有了足夠的空間在朝中發展自己的勢力。而這些在他的支持下的改革積極分子,因為絕大多數的理論都參照了日本之前的“明治維新”,因此也被稱為“維新派”。
變法的內容主要集中在教育、經濟和軍事三個方面。
在教育方面,絕大多數的維新人士都一眼看出了之前“八股取士”的弊病,這種僵化死板的教育模式嚴重限制了讀書人的思維模式,本該用來培育人才的教育體系最后卻培養了一堆奴才。這樣導致了人們為了求取富貴都只管死記硬背,卻不思進取,最后社會徹底失去了進步的動力。維新派因此決定徹底廢除八股文,在全國各地的學堂都開始同時教授中西學,并且在學堂中教授各種具有技術性質的內容,科舉選官的內容也變得更加不拘一格。同時還派出一批王公貴族出國留學,直接將國外的先進技術和制度、文化等引入國內。
在經濟方面,維新派開始在國內一步步實踐西式資本主義。因為當時的很多官辦企業已經暴露出來很多嚴重的管理上的弊病,于是維新派決定鼓勵民辦企業的發展。他們設立了很多工商局,開放了不少的商業禁令,也會花錢資助小型民辦企業的發展。
軍事方面,維新派實行精兵簡政,削減了不少軍事開支,又招了很多民兵。軍隊的訓練內容大量裁減了騎射等冷兵器項目,增加了更多的槍炮訓練項目。在他們的推動下,清朝的新軍得到了很大的發展。
可以說,維新派的絕大多數的政策內容都針對當時中國的各項薄弱點做出了不少的改良,如果能夠堅持下去,或許大清王朝從此真能走向國富民強,客觀上對于清朝的統治階級也是有利的。但為何保守派就似乎和維新派有仇似的,不惜一切代價也一定要扼殺掉這股寶貴的新鮮血液呢?
行動上的矮子
實際上,慈禧太后作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在最開始是并不反對維新的。作為全國權力最大的女人,她自然不會是什么老糊涂,她也知道大清要想穩固地統治下去,不做出一點改變是根本不行的。
在變法之初,慈禧給了光緒不少自由發揮的權力。她也想看看,這幫年輕人究竟能整出什么救國的好法子。
結果到最后,不僅是慈禧太后,也不僅僅是朝中的保守派,全國各地的基層官吏甚至一些普通的老百姓,都對維新派的各種行為感到大跌眼鏡。
盡管維新派的漂亮話說了一大堆,各種方針的條條款款也都說得有理有據,但一到實踐層面,他們出的主意就一個比一個荒唐。
首先,要想將興辦學堂、鼓勵民企等項目順利啟動,維新派就必須有足夠的資金。但當時的大清積貧積弱,國庫中根本拿不出足夠的錢來搞這些。針對這一問題,維新派給出的解決方案,竟然是將新疆、西藏、蒙古等偏遠地區的主權出賣給列強。
面對保守派“喪權辱國”的指責,維新派以沙俄將阿拉斯加賣給美國為例,指出出賣領土可以是解決眼下危機的好方法。應該說,時間確實是局限很多思想的主要原因,從長遠來看出賣阿拉斯加并沒有拯救沙俄,俄羅斯也是到了20世紀才開始后悔這一行為的。
維新派的很多具體的政策在執行時也遇到了困難。絕大多數的維新人士都是半輩子生活在象牙塔里的讀書人,從沒深入基層過,光緒自己也沒怎么離開過深宮大院,這就使得他們能夠在腦海中憑空構思出一堆完美的理論,實際執行起來卻漏洞百出。
當時的一些不發達地區本身就缺少搞民辦企業的經驗,維新派的出資鼓勵不僅沒培養足夠的優秀企業家,反而養了不少投機分子。而因為維新派對教育機制的大幅度改革,導致不少的傳統知識分子失去了就業機會,而這又幾乎是當時寒門翻身的唯一出路,這就使得這些變法政策遭到了不少底層老百姓的抗議。
眼看自己實在沒法管好這些具體事務,維新派絞盡腦汁,又想出來一個餿主意:雖然我們國內沒有人有推行這些政策的經驗,但國外不僅有而且還成功了,那我們不如把外國人給請進來幫我們管理,這不就行了嗎?
于是,他們專門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訪華期間與其進行秘密會談,康有為甚至還提出了“中日合并”這樣的設想。
只能說,維新派對國家關系的理解還是太過于理想化了,完全忽視了殘酷的利益斗爭。日本人怎么可能會希望中國和他們國家一樣強大呢?
當然,戊戌變法搞得最激進、最逆天的莫過于試圖政變暗殺慈禧太后。光緒或許是在初步嘗到權力的滋味后,就開始一發不可收拾了。為了推行改革,他急于獲取更多的權力,完全忽視了他只要再低調地等上一段日子完全熬得死慈禧這個老太婆。
結果,因為袁世凱的出賣,慈禧最后反將一軍,率先發動政變,徹底清洗了維新派。畢竟,她再想改變,也不能連自己的性命都搭進去。
無力回天的保皇之術
戊戌變法作為一個連清朝高層都支持的救亡圖存運動,只用了一百天就從眾望所歸發展成人人喊打,朝中頑固的守舊勢力的阻撓自然是極其重要的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出在維新派自身上。
說到底,維新派之所以要改革,并不是出于想要拯救萬千中國同胞的想法,最主要的目的還是為了給大清王朝續命。
他們維新的動機,無非是看到了自己的國家屢遭列強欺侮,萌生了維護國家利益和尊嚴的想法,因為這不僅損害了大清子民們的利益,更是有損統治階級的臉面。他們為了維護王公貴族們的尊嚴和愛新覺羅家的統治地位,便寄希望于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能夠在中國開花結果,畢竟當時不可一世的大英帝國和高速發展的日本都保留了王室。
這樣的動機,就導致他們在變法的過程中并沒有顧及太多的民生問題,結果使得變法逐漸失了民心;急于求成的作風又嚴重損害了王公貴族們的利益,這又使得他們失了君心。
民心君心盡失,變法自然成了無源之水,最后的失敗也是必然的。
令人欣慰的是,盡管戊戌變法失敗了,但在變法中引進的那些先進思想成了后來各代革命先輩們的理論指導,而在變法中不斷加強的新軍則成了日后辛亥革命的主力軍。這場“百日維新”,最終也算是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