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重新創業的時候,就已經在思考(端到端方案)了……我覺得比較關鍵的一點是我們相信AI,我們相信人工智能會越來越像人腦,一個好的人工智能不應該用比人腦更多的東西,在這樣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一個是往rule-base(基于規則)走,一個是往AI走,我們選擇往AI這條路上去。”
元戎啟行CEO周光是“原生做人工智能第一波的人”,所以在他眼里,“AI天然就是端到端,就像人腦天然是端到端一樣”。
今年3月,元戎啟行成為了長城汽車的智駕供應商,支持魏牌藍山無圖城區NOA功能的量產上線。隨著全新魏牌藍山的上市,元戎啟行的端到端方案也實現了量產落地。元戎啟行也成為了繼華為和Momenta之后的第三家高階智駕量產供應商。
除了全新魏牌藍山外,前不久上市的Smart精靈(參數丨圖片)5搭載的也是元戎啟行的無圖城區NOA。截至目前,元戎啟行已經和4家汽車廠商達成了量產合作,預計到明年,市場上將會出現10款以上搭載元戎啟行智駕方案的車型。長城汽車也領投了元戎啟行C輪融資,注資1億美元成為股東。
毫無疑問,元戎啟行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對天才來說,選對一條正確的路,似乎并不那么費力。
而周光,就是外界眼里的“天才”。
周光在AI上的天賦早在其青少年時期就已初見端倪,高中時,周光代表四川省犍為第一中學參加全國第三屆青少年電腦機器人大賽,拿到了全國第二,后又獲亞太地區第六。
大學時,周光順暢地進了清華基礎科學班,畢業后直接加入清華大學高能物理研究中心,后又赴得克薩斯大學攻讀人工智能博士,讀博士期間,周光還在德州儀器Killy實驗室主導著自動駕駛機器人項目。
2015年,大疆舉辦了第二屆創新開發者大賽,周光帶領團隊參賽,最后憑借“電力系統線路巡檢App”方案在全球200多個隊伍中沖出重圍,拿下了全球總冠軍。
周光獲獎的電力系統線路巡檢App方案
正是因為這些過往的經歷,周光將自己定義為“原生做人工智能第一波的人”。
擁有這樣一份優秀履歷的周光,一畢業就受到百度美國研究所自動駕駛部門的青睞,2016年畢業后,周光就加入了百度美國研究所的自動駕駛事業部,但8個月后,周光就主動結束了這份工作。
“我這人本身就比較折騰,一直都想創業,但也確實沒計劃這么快創業……但時機到了,時間是不等人的。”周光如此解釋。
次年的5月,周光和百度的兩位同事?佟顯喬和衡量一同離開百度并創立了自動駕駛公司Roadstar.ai,這是周光的第一次創業,創立之初,Roadstar.ai就因“高學歷、高科技、高潛力”這幾個關鍵詞成了投資界的“香餑餑”,融下了上億美元。
但好景不長,周光離開了Roadstar.ai,事情發生在2018年年初,Roadstar.ai另外兩位創始人宣布周光被解雇,而此時的周光還在出差的飛機上。具體原因是什么,官方沒有解釋,周光也不愿提及。
離開Roadstar.ai后,周光帶著自己的團隊重新開始,找辦公地,拉投資……半年后,新的公司終于有了雛形,周光給它起了個名字——元戎啟行,這四個字出自《詩經》,意思是“大軍出發”。
成立之初,元戎啟行和Roadstar.ai一樣,瞄準的是L4級別自動駕駛,從無人出租車入手,直到2020年年初才轉向研發前裝量產智駕方案,至于轉型的原因,和其他同行大差不差,自動駕駛的落地還很遠,而資本市場已經等不及了。
彼時,前裝量產市場上已經有了華為、momenta這樣成熟的供應商,為了能迅速打入市場,周光決定選擇走一條更為激進的路——往AI走。
元戎啟行成立之初,“有圖”和“無圖”之爭正是甚囂塵上的時候,作為科技公司的元戎啟行也在思考自己未來的技術路線,對于一家科技公司而言,迎上了風口很重要,但能辨識風往哪兒吹更重要。
關于“無圖”和“有圖”的行業博弈,周光也一度陷入混沌當中,前前后后和團隊開了很多次會都沒能得到確切的答案。
直到這一天,周光試駕了一輛搭載高精地圖的車,在正常的道路上行駛時,試駕車還能順暢通行,幾乎不需要接管方向盤,但在經過一個因修地鐵而封起來的路口時,車輛卻開始無法識別路況。
回來后,周光就和團隊開了個臨時會議并一致認為想要量產,做到大規模商用,光靠高精地圖是不行的,周光當即就拍板:做不依賴高精地圖的智駕方案。
在這之后,元戎啟行2020年便開始投入BEV架構的研發,2023年,元戎啟行推出了無圖高階智駕方案,在特斯拉推送基于端到端路線的FSD版本后,元戎啟行迅速跟上開始研發端到端架構。
在周光看來,AI會有一個更遠,更宏大的未來,甚至“可能是一種更高級生命的產生”,他說:“我覺得做AI的終極目標就是取代人,不管是從什么維度取代的,就好似ChatGPT,它取代的就是所謂的文字邏輯能力……AI的目標就是取代人,是遲早的事,這是我的一個看法。”而這一時刻何時能到來,那或許就是一個世紀的事了。
所以,周光將特斯拉發布Robotaxi的事兒稱之為“一個時代的結束,一個新時代的開始”,而在這個周光眼中的“新時代”,元戎啟行也在向前追趕。
元戎啟行已經研發了新的VLA(Vision-Language-Action,視覺-語言-動作)模型,這是一個融合了視覺、語言和動作的多模態模型,被認為是智能機器人的終極方案。
體現在智能駕駛上,VLA是端到端模型的一種具體應用和改進,有了這個模型,端到端智駕系統會有更強的視覺識別和語言理解能力,簡單來說就是智駕會更聰明,更像人腦。
“我們用幾百臺車的數據就可以做到別人十萬、幾十萬車的效果,這就是模型帶來的能力”,周光從更專業的角度解讀了VLA模型的優勢所在。
元戎啟行的VLA模型將會采用英偉達的Thor芯片,這也是業內首批使用Thor芯片的模型之一,相關的產品預計會在明年發布。
除開前裝量產方案之外,元戎啟行的Robotaxi業務也在周光的規劃中有序進展,他說:“Robotaxi 為什么不做呢?它是一個商業模式,當你技術成熟,成本可控,為什么不做呢?拿量產車去做Robotaxi更有效,既能收集數據,又能掙錢。”
到目前為止,元戎啟行已經和曹操出行、吉利幾何等有了相關的營運、測試合作,還是第一家在深圳開展Robotaxi載人應用示范業務的企業,而未來,元戎啟行的Robotaxi業務會有哪些具體的規劃呢?周光沒有回答,但時間會給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