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音樂產業觀察原創文章,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作者 | 朱力克
在中國搖滾的場景里,“兵馬司”始終是一個低調但韌性十足的存在,創辦十七年來,這家小唱片公司,固守著自己獨特的審美,挖掘和培養獨具匠心的樂隊,搭建與眾不同的音樂場景,記錄過時代不為大眾所熟知的一面。
哪怕你不知道兵馬司,也可能聽說過P.K.14、Carsick Cars或過失樂隊,身在北京的樂迷則有可能去D-22或者XP看過演出,在那個“樂隊”二字遠不如現在火熱的年代,兵馬司曾經為一批批年輕樂隊搭建過屬于自己的舞臺,并因此在一些搖滾樂迷的青春歲月中留下過深刻的印記。
如今的兵馬司仍然在致力于為新一代樂迷創造新場景,于是就有了“青年之聲”,它延續了兵馬司的足跡,但也邁出了新的一步。
青年之聲,跨世代的音樂鏈接
9月15日,北京的福浪LIVEHOUSE里擠滿了觀眾,為期兩天的“青年之聲”演出由此拉開序幕,國內外多支風格迥異的樂隊先后登臺表演,展現各自別具一格的音樂風格。
青年之聲現場觀眾(攝影:wendy)
“青年之聲”原本是北京和上海的雙城演出,計劃登臺的樂隊有30支,上海站因突如其來的臺風不得不取消。對此,兵馬司主理人楊海崧無奈地表示“有點遺憾”,“沒辦法,其實是因為樂隊行程的變更造成去不了,很多高鐵和飛機都取消了。”
北京站的演出因此讓樂迷們格外珍惜,15日演出的門票宣告售罄。北京站的演出分別在福浪LIVEHOUSE的“福”和“浪”兩個舞臺上進行,15日晚的焦點無疑是兵馬司唱片旗下的兩支重量級樂隊,P.K.14和Carsick Cars,另外,由南京樂隊七八點改組而來的“海洋和夜半樂”,也頗受關注。
P.K.14(攝影:wendy)
作為中國獨立音樂圈的中堅力量,P.K.14和Carsick Cars代表了過去十幾年來中國獨立音樂場景的成長與變遷。第二天的演出,還有今年成軍滿二十載的過失樂隊,他們如今已經成為中國朋克音樂的代表。
現場因此來了不少P.K.14和Carsick Cars的老粉,他們在這個夜晚共同重溫了青春的熱情與激情,仿佛時間在此刻凝固。有觀眾開玩笑說,像是在看“中年之聲”。但一如Carsick Cars主唱張守望的微博所言,“那個時代已經過去了,但這并不妨礙這些年輕的靈魂在用實際行動詮釋著青年之聲。”
Carsick Cars(攝影:wendy)
在楊海崧看來,“青年”二字,“跟年紀沒有關系,主要看你對事物的好奇心”。“青年之聲”的現場,也確實讓觀眾感受到了一種超越時間和年紀的熱愛,讓不同年齡段的人通過音樂重新定位自我,重新感知世界,找回對生活的好奇心。
沉寂多年的南京樂隊七八點,搖身一變成了海洋和夜半樂,并因此讓現場觀眾為之興奮不已。海洋和夜半樂唱了七八點樂隊的經典老歌《此去南京三千里》和《我擁有的時間》等,有看過演出的樂迷在網上留言,“前奏一出來就是太是那味了”。而身為南京人的楊海崧說:“看了之后整個的感覺雞皮疙瘩都起來,比如他一唱起來,我就感覺回到20年30年前特別南京的感覺。”
海洋和夜半樂(攝影:jason)
“新一代樂隊同樣在演出中收獲了掌聲,退格、河邊走和返校日等樂隊為觀眾帶來了各自的精彩表演。盡管這些樂隊風格各異,但每一支樂隊都在通過音樂傳達他們對這個世界的理解與思考,臺下的觀眾時而沉默傾聽,時而激動地揮舞雙手,完全被現場音樂的氛圍所包圍。
White+(攝影:jason)
除了國內樂隊的出色表現,來自海外的頭士奈生樹、Soft Pine、The Observatory等樂隊也為前來觀看演出的觀眾津津樂道。9月15日的演出現場,頭士奈生樹跟河邊走一起合奏,不同文化背景的樂隊,在音樂中碰撞出了靈感和技藝的火花,讓現場觀眾陶醉其中。有意思的是,河邊走樂隊事后發了條微博:“最令人震撼的是,臺上有三個人是同一天生日。”
頭士奈生樹&河邊走(攝影:Mandy)
這樣的演出,給現場的年輕人們留下的記憶尤其深刻。演出結束后,一位年輕觀眾稱“青年之聲”是送給自己二十歲的成人禮,另一位年輕觀眾在社交媒體上激動地寫道:“這是我人生前二十年看過的最厲害的演出。”
孤獨的利里(攝影:jason)
年輕人們的贊美,不僅代表了對“青年之聲”的認可,更彰顯了音樂力量:它能跨越世代與文化,找到彼此間的共鳴與連接。
變化的場景,不變的兵馬司
在創辦“青年之聲”之前,兵馬司唱片曾在2010年推出過一個名為“青年中國之聲”的演出品牌。這個品牌的核心理念是以城市為單位,定期邀請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樂隊來到北京,同時也把北京的年輕樂隊帶到全國各地。
返校日(攝影:Mandy)
“青年中國之聲”像是一個新的接口,將另一種音樂接入年輕人的生活,并因此吸引了大批熱愛獨立音樂、渴望探索新聲音的聽眾,推動了中國獨立音樂文化的傳播,也讓一代人感受到年輕音樂場景中沉潛的脈動與變遷。
“青年之聲”是“青年中國之聲”的延續,也是一次新的升級。
過失(攝影:小葉LilCany)
每日演出時長達到七個小時的“青年之聲”,更像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小型室內音樂節。而且,楊海崧表示,“青年之聲”并不是為兵馬司創辦17周年專門策劃,“如果只是為了17周年,可能我們就不要做那么大就好了,就做一場就好了。”在挑選樂隊的過程中,兵馬司也沒有局限于旗下的樂隊,而是想盡量請一些非兵馬司的樂隊。
驚蟲(攝影:付靖)
看起來,兵馬司試圖突破以往的界限,為樂迷呈現一種開放且包容的音樂體驗,力求在音樂中尋找更多可能性。“以老帶新”的陣容設置,既實現了不同代際之間的經驗傳承,為年輕音樂人提供了更多交流與成長的機會,也為新一代樂隊帶來更大的觀眾群。國際樂隊的加入,不僅豐富了表演陣容,也帶來了更多的文化碰撞,使得整個演出場景更加立體和飽滿。
The Observatory (攝影:海苔)
但“青年之聲”更重要的價值或許在于,延續了兵馬司自創辦伊始便堅持不懈的“場景”搭建。
今日出品(攝影:小葉LilCany)
對于“青年之聲”,資深樂評人郭小寒在微博上提到:“我們這一代是聽這種音樂長大的,我們一直聽這種音樂是不會變老的。”兵馬司確實是一個獨樹一幟的青年符號,而作為一個脫胎于場景的廠牌,沒有那個誕生于五道口的小場地D-22和圍繞其孕育的新音樂場景,可能就不會有后來的一切。
屬梨(攝影:wendy)
不一樣的音樂需要不一樣的場景來支撐,正是那些富有個性的場地、充滿實驗色彩的音樂空間和相應的演出策劃,給予了音樂人展示另一種的表達自我的機會,并因此塑造了不同形態的音樂文化。
麻茲媽(攝影:小葉LilCany)
搖滾傳奇大衛·拜恩(David Byrne)曾在其著作《制造音樂》(How Music Works)中提到:“在某種意義上,空間、舞臺與技術塑造了藝術。”大衛·拜恩認為,原本想以鄉村音樂為主題的紐約CBGB俱樂部,是因其獨特的空間和文化氛圍,才成了朋克音樂的搖籃。
本能實業(攝影:Mandy)
兵馬司搭建的“場景”同樣如此。觀眾來看兵馬司組織的演出,看的可能不是某一支樂隊,而是一種感覺。在兵馬司所建構的音樂場景中,我們通常不會看到豪華的舞美和宏大的制作,但是總能感受一種開放、包容和充滿可能性的態度,正是這種態度塑造著某一類聽眾心中永遠年輕的聲音,仿佛耳邊一直縈繞著P.K.14的一句歌詞:“不要停下,讓聲音繼續,讓音樂繼續。”
從D-22到XP,從“青年中國之聲”到“青年之聲”,場景隨著時代的變遷而變化,不變的是兵馬司挖掘和推廣年輕樂隊的熱情和始終如一的審美,一種能把兵馬司和年輕人維系起來的“聲音”也因此得以繼續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
于是,與兵馬司打造過的其他場景一樣,“青年之聲”也成了一面鏡子,映射著年輕音樂人對音樂的熱情、他們為夢想奮斗的堅持、對藝術邊界的不斷探索,以及對音樂與時代的理解。
天文臺(攝影:Mandy)
“青年之聲”背后的創新與挑戰
一個獨立音樂廠牌,能夠維持17年并不容易,盡管楊海崧稱“沒什么感覺”,“感受一對,一件事情做了17年,總歸是有起伏,有好和不好,或者有高興和糟糕的時候很正常。”但對于觀眾來說,兵馬司的存在,給了他們“力量和勇氣”。
觀眾的評價對于“青年之聲”來說同樣是一種“力量和勇氣”,支撐著兵馬司一如既往地嘗試與“青年”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系,尤其是在這個音樂已經全面數字化的時代,通過更多元化的傳播來鞏固自己在中國音樂場景里的定位。
在網易云音樂上,兵馬司為“青年之聲”參演的樂隊創建了專屬歌單,讓樂迷們可以更方便地欣賞到參演樂隊的作品。兵馬司還在其微信公眾號上發布了多篇參演樂隊的專訪,向樂迷介紹這些樂隊的創作理念和背后的故事,盡可能地為樂隊創造更多被看到的機會。
退格(攝影:海苔)
通過微博和小紅書等社交平臺,兵馬司與廣大的樂迷建立了密切聯系。這些平臺不僅為“青年之聲”提供了宣傳的窗口,還成為了音樂人和樂迷交流的橋梁。演出之后,兵馬司還與“跳海”等熱門酒吧合作,舉辦了Afterparty。在跨渠道的同溫層尋找合適的接口,這是擴大音樂受眾的路徑之一。
COLD DEW(攝影:Mandy)
在“青年之聲”的宣傳過程中,社群傳播和KOL的推動作用尤為顯著。樂迷積極組織自發推廣,非官方的樂迷群體甚至在演出正是官宣就已經開始建立,這顯示了兵馬司在獨立音樂社群中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兵馬司還通過高校社團、地方音樂空間等渠道,擴大了對年輕群體的覆蓋面。
Soft Pine(攝影:小葉LilCany)
盡管不少觀眾都希望“青年之聲”能夠堅持辦下去,辦成兵馬司的“年會”,但如何確保這個項目的持續性仍然是一個挑戰。
要使“青年之聲”成為一個長期延續的品牌項目,必須找到一個合適且可持續的模式。在這個目標的指引下,兵馬司表示,他們將繼續探索更多元的合作方式和傳播渠道,希望未來能夠為更多年輕音樂人提供長期的發聲平臺。
NajaNaja(攝影:付靖)
在兵馬司唱片創辦的時代,數字音樂和社交媒體遠沒有如今這般普及,隨著時代的變化,音樂場景也必然會發生變化,但無論時代如何變化,無論“青年之聲”是否能繼續下去,毫無疑問,只要兵馬司這個廠牌還存在,它仍然會繼續搭建自己的音樂場景,為這個行業創造更多的可能性,而且,我們也絲毫不懷疑,在這片土地上,總有人保持著對于大千世界的好奇心,總有人正年輕。
意外之門(攝影:Mandy)
-全文完-
*本文署名攝影圖片均由兵馬司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