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第一次海灣戰爭,改變了全世界對戰爭的理解。
雖然二戰結束后,美軍到處打仗,但無論韓戰,黎巴嫩、越戰,還是1983年入侵格林納達、1986年空襲利比亞,都還是屬于機械化作戰。
第一次海灣戰爭,是信息化作戰,已經實現機械化的伊拉克軍隊呈現出被碾壓的一邊倒狀態,這給世界各國帶來的刺激太大了,特別是東大,當時連機械化都沒有實現。
只是很多人并不知道,海灣戰爭的指揮者叫諾曼·施瓦茨科普夫(Norman Schwarzkopf;1934年8月22日—2012年12月27日),是位德裔美國陸軍上將,中央司令部司令,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總司令。
海灣戰爭勝利后,他贏得了極高的評價和榮譽,
但是,當記者問他:“美軍下一場戰爭該怎么打?”?
施瓦茨科普夫是這樣回?答的,下一場戰爭,由下一場戰爭指揮官去決定該怎么打!
海灣戰爭次年1991年8月,諾曼·施瓦茨科普夫選擇了退役,此時他才57歲。
作為上將級別的高官,這個年齡在世界主要軍隊中絕對不算高齡,何況他剛剛打贏了一場劃時代的戰爭,他完全可以再干幾年。
可他就是選擇了退休,除了不戀權這個特點外,也源自于施瓦茨科普夫對信息化戰爭的獨特理解,那就是年輕一些的軍官對信息化的理解更深刻。
但是,這個年輕肯定有限度,美軍這樣一個龐大的體系,假設提拔一個35歲的上將去打仗,肯定是難以服眾的,會出現指揮不動下級的情況。
所以體制內確實要提倡年輕化,但不能過度年輕化,因為體制內必須講資歷,沒有資歷難以服眾,但又必須提倡年輕化,因為推動年輕化才能實現高層及時換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