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征房產稅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
在最近的第二十屆三中全會上,我國首次提出了要完善房地產稅的稅收制度。
與此同時,財政部部長劉昆在《經濟日報》上的文章也再次強調:“要積極穩妥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和改革”的立場。之后,財政部會同住建部等四個部門負責人召開房地產稅改革試點的工作座談會。
種種跡象表明,房產稅離我們已經不遠了!
而眼下,大家更關心的是,房產稅的免征面積會是多少?具體的方案又將如何?對此,有專家給出了自己的解釋,超出每年交12000元。
01 、房產稅將如何征收?
關于房產稅如何征收,有人建議,按照試點城市上海的執行標準來進行。目前,上海的房產稅執行標準為人均住房面積達到60平米以上,就要開征房產稅。
如果按照一家三口來計算,一個家庭的住房總面積超過了180平,就要征收房產稅了。
但是,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稅收政策研究室主任張學誕卻給出了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
1.房產稅的免稅面積至少要達到40平米以上,如果超過了這個面積,那么就可以繳納房產稅了。
2.建議房產稅的稅率最高應該在1.2%。
以此為參考,相當于一套總價100萬的房子,每年所要繳納的房產稅就要達到1.2萬元,而且面積越大的家庭,將來要繳納的房產稅也會越多。
02 、何時全面落地房產稅
有人說,鑒于最近的大會報告中明確“到2029年完成本決定提出的改革任務”,這或許意味著,房地產稅的出臺,再次重啟了“倒計時”:還剩5年時間。
雖然這只是一個預估,但是可以肯定的是,短期內全面開征房產稅的可能性不大。這主要也是出于兩方面考慮:
第一,開征房產稅的前提條件是房價必須處于一個相對穩定的階段,而當前我國房價依舊處于一個下跌通道,如果這個時候開征房產稅,不利于市場穩定,甚至會加速下跌。
第二,此前,中央把上海、重慶等城市作為房產稅的試點城市。如今,這兩座城市已經取得了很多寶貴的經驗。但是,還需要更多城市加入到試點隊伍當中,在取得了更多經驗之后,才慢慢向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03、 為什么要開征房產稅?
歷史可見,歐美國家是開征房產是最早的國家,而他們征收房產稅的目的,從一開始為戰爭籌集資金,到當前,房產稅已經成為歐美發達國家維持政府各項支出的一大重要來源。
那么,中國為什么要開征房產稅呢?幾個方面原因:
1.降低投資炒房需求。
國內老百姓買房,除了居住需求以外,還有一個很大的需求,就是投資。大家都希望通過投資房產來實現資產的保值增值,所以在人們瘋狂追逐財富的影響下,房價也變得越來越高,導致老百姓掏空家底也買不起房。
而如果在房子的持有環節開征房產稅,加大投資客的持房成本,如此一來,就可以大大打擊炒房者的投資積極性,房子也會逐步回歸居住屬性,各地的房價也可與當地居民收入接軌。
2.開征房產稅可以避免資源浪費。
如今,我國的現在是,少數人擁有大量的房產,比如42%的家庭擁有兩套甚至更多房產;A股3743家上市公司中,有1826家上市公司持有投資性房地產,合計持有市值達1.3萬億元。
這些人拿著房子長期的空詞,既不出售,也不出租,只為待價而沽。
而另一邊,我國仍然有兩億人因為各種原因,包括買不起房而租房生活。如此一來就導致了社會資源的嚴重浪費。
而開征房產稅,就可以增加炒房客的成本,迫使他們將房子用于出租或者降價出售。大量的房子進入到市場,又會降低房價和租金,從而讓更多人可以通過租房,買房等方式解決居住問題,縮小貧富差距,使社會更加和諧穩定。
3.為地方政府開辟新的稅源。
這兩年國內房子市場不景氣,房企債務壓力大,銷售困難,導致資金回籠慢,不愿意在拿地建房,導致地方財收銳減。影響了各地基建投資,甚至可能影響到經濟的整體穩定。
這種情況下,就很有必要開辟新的稅源,讓各地擺脫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所以,未來開征房產稅也是勢在必行的。
不過。關于征收房產稅,相信也不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
全面開征之前,也會對居民的收入情況以及人均住房面積,包括持有房產的占比等多項數據進行全方位調研,最后才會出臺詳細的征收細則。
總之,開征房產稅,既要避開對普通家庭造成誤傷;又要對炒房客群體進行精準打擊。
比如有些單身人士名下只有一套房,但是面積卻達到了100平以上,如果采取一視同仁,讓他們同樣也繳納房產稅,無疑會加大他們的經濟負擔。
而對普通家庭造成誤傷,顯然與開征房產稅本意,背道而馳!
圖片來源網絡
侵權聯系必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