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劉德華在臺北開演唱會,唱了一首收錄于1997年專輯里面的歌曲《中國人》,
當天的演唱會氛圍很好,底下的觀眾和粉絲們跟著一起大合唱《中國人》,大家其樂融融,再正常不過了,但第二天劉德華被綠媒罵慘了。
為什么綠媒要罵劉德華呢?
因為《中國人》這首歌,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符號,是一首具有民族情感和文化認同深刻表達的歌曲,它歌頌的就是全球的華人,五千年的民族血脈。
而對某些臺灣“綠媒”而言,這首歌成了他們最怕的東西。為什么?
因為每當這首歌響起,不僅是對祖國的敬意,更是一種對臺灣當局文化政策的無聲反抗。
想一想,那些在臺灣當前的語境下極力強調“本土文化”的聲音,又怎能容忍這樣一種屬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情感呢?所以當劉德華用歌聲唱出了對全體華人的認同,不分東南西北,不分大小國家,這正觸及了一些人內心的軟肋。
因此對于臺灣綠媒來說,《中國人》就成了“敏感詞”。
他們沒有辦法接受這首歌所代表的文化認同,因為它不僅僅屬于中國大陸,而是屬于全體華人,橫跨臺灣、香港、澳門和海外,但這種全球性的認同感,對于那些從不愿意接受大陸文化的媒體來說,簡直像是一個無法反駁的挑戰。
他們的焦慮和“破防”,正是在于這首歌的情感紐帶讓臺灣與大陸在文化上達成了某種程度的連結,而這種連結,尤其是在電影《焚城》的背景下變得更加顯眼。
不可忽視的是,《焚城》這部電影通過對“洋垃圾”的批判,展現了全球社會的不平等。富裕國家將無法處理的廢棄物,特別是有毒垃圾,轉嫁到那些發展中的第三世界國家。
這種行為不僅是一種環境暴力,更揭示了富人和大國如何通過“外包”污染,逃避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這種全球性的問題,在電影中被直白呈現,而臺灣綠媒顯然對這種現實批判心有余悸。
因為盡管臺灣一直處于全球博弈的“夾縫”中,但他們害怕這種揭示全球資源不平等、甚至富國“外包”污染給貧窮國家的現象曝光。
因為這不僅僅是在批判全球性的資本主義結構,也暴露出臺灣在這個全球化環境中的尷尬位置。電影中所提到的“富國如何甩鍋”的情節,實際上是一面鏡子,照見了臺灣在全球化鏈條中的位置。
所以他們罵劉德華唱《中國人》也不喜歡劉德華的新片《焚城》,就是因為他們的高墻本身太過脆弱,底下的臺灣觀眾和臺灣粉絲跟著一起高唱《中國人》,即將在臺灣上映的《焚城》也預售火爆,綠媒無法接受這一點:
文化認同的歸屬,早已不再是立場可以輕易劃分的邊界。
因為,無論如何改變,都改變不了,你與我,乃至海外的華人都是中國人的事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