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講講新郵炒作的事,這對預判當前行情有幫助。
新郵曾經打下了很好的群眾基礎,我說的是曾經,例如,80年代初期,新郵發行量與當時的集郵群體數量相當,這使得新郵收藏群體從無到有,蒸蒸日上,直到今天,這批郵票依舊是集郵活動的精神支柱!
然而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集郵群體增加,郵票的發行數量也開始增加,這本無可厚非,但是發行量卻遠遠供大于求。1985年集郵群體數量大約500萬人,而1985年熊貓郵票發行數量卻高達1550萬套,這就讓熊貓郵票蒙上了打折的陰影!
為了防止新郵打折蔓延,1987年新郵的發行量減少到600多萬套,逐漸燃起了集郵群體購買新郵的熱情。
到了1991年集郵群體數量突破了一千萬人,在這個大好局面下增加新郵發行量是對的,然后新郵發行量增加的就太離譜了。例如:1992年新郵發行量普遍增加到2500萬套以上,1993年新郵發行量全部增加到4500萬套以上,硬生生把新郵的大好局面變成了哀鴻遍野,四散奔逃的慘狀。一時間新郵打折成了常態,新郵成了集郵者揮之不去的陰霾。
隨后新郵開始減量,但是無濟于事。直到1996年想出來一個新郵銷毀的方法,讓投資人覺得機會來了。一時間全民搶購新郵的熱潮開始了。1997年集郵群體人數一度高達1700萬之多!但是隨后新郵發行量再一次暴增,以1998年為例:當年新郵發行量已經高達3100萬套以上!其后果就是到了2000年,新郵打2折,集郵人數銳減到300萬人以下。
隨后新郵繼續減量救市,直到2006年減到了600萬,才止住打折的勢頭。然而,這一回沒有快速增加發行量,而是采用“溫水煮青蛙”的方式增加發行量。到了2016年新郵發行量已經增加到1300萬套以上,這與當時三百萬集郵群群體數量相比,幾乎是滅門發行量了!所以說今天新郵發行量盡管減少到了600萬,新郵依舊打折。
新郵如何擺脫囧況呢?
當今一味地減量,升溫,然后割韭菜是行不通的,只有從長計議,發展集郵群體數量才行。例如:每年發行百年建校郵票,均在校園舉辦首發儀式,這是向青年學子播撒集郵種子的最好時機。一個大學播撒幾萬顆集郵種子,幾十個大學就是幾十萬顆集郵種子,何愁集郵后繼無人呢?
然后我們看到的現狀是:首發式沒有平價郵票,只有高價禮品冊。試想高價購買禮品冊的青年學子,當發現禮品冊并不值錢,會對集郵有什么印象呢?所以說這不是播撒集郵種子,而是在噴毒藥呢!
說到這里,想起一位歷史老師說過的話:歷史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必能長久,錯誤的行為遲早淘汰。故而集郵這個活動總會在正確的方法下越來越好。
來源:畢氏郵品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