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3月,山東濟南。
抗日戰(zhàn)爭結(jié)束后,心懷不軌的國民黨反動派多次蓄意與我軍制造摩擦,妄圖挑起內(nèi)戰(zhàn)。
經(jīng)過美國總統(tǒng)特使馬歇爾的斡旋,國共雙方達成了停戰(zhàn)協(xié)定,并約定由共產(chǎn)黨、國民黨、美國三方共同成立一個軍調(diào)小組。
不久,陳毅就被指派為共方代表從臨沂趕到濟南參加會談。
在機場,國民黨將領王耀武親自率領部屬迎接陳毅,并陪同他一起前往山東省政府。
來到省政府門前,陳毅剛剛下馬,門口的國民黨勤務兵就大喊道:“陳司令好!”
陳毅聽罷呵呵一笑,對勤務兵說道:“你叫得不對,忘了一個字...”
“儒將”陳毅的革命路
文能提筆寫下《梅嶺三章》、武能上馬指揮淮海戰(zhàn)役的陳毅,是解放軍中無人不知的“儒將”。
1919年底,陳毅和哥哥陳孟熙乘船到達法國里昂,成為了公費赴法留學生中的一員。
剛到法國時,陳毅只是懷著對資產(chǎn)階級自由、平等精神的崇拜,希望學習西方先進文化,對于政治之類的事情則毫不關心。
不僅如此,他還多次提醒哥哥陳孟熙專心學習知識,不要沾染什么主義思想。
在施耐德公司下設的工廠工作的日子里,陳毅親眼目睹了資本主義社會中資本家對勞動者的殘酷剝削。他開始意識到,西方文化的光鮮亮麗之下也隱藏著許多的骯臟與血污。
后來,蔡和森向他推薦了《共產(chǎn)黨宣言》,陳毅才開始接觸馬列主義。
雖然從共產(chǎn)主義中受到了許多啟發(fā),但陳毅卻并沒有成為一個革命者的打算。
相反地,他很少和革命者來往,而是專心學習法文,想要在法國當個“文學博士”。
但沒過多久,法國持續(xù)的經(jīng)濟蕭條讓華法教育會暫停了對留法學生的資助,也讓陳毅的文學夢就此破碎。
在此后留法學生發(fā)起的請愿、拒款等運動中,陳毅和周恩來、蔡和森等人被推舉為學生領袖。
后來,因為法國政府的鎮(zhèn)壓,陳毅等人也被以“參加布爾什維克活動”的罪名遣返回了中國。
回國后,陳毅先后在上海、四川等地活動,為留法學生的權益而奔走努力。
1923年,在中法大學,由蕭明等人介紹,陳毅由共青團員轉(zhuǎn)為共產(chǎn)黨員。
次年,陳毅接替顏昌頤擔任西山支部書記一職。
南昌起義爆發(fā)時,陳毅在撫州與起義軍會合,并被任命為七十三團指導員。
此后,陳毅改編隊伍、整頓軍紀,成為了朱德的得力助手。
在1928年以后的幾年里,陳毅又先后參與領導了湘南起義、井岡山會師,成為紅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34年,由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的錯誤,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被迫開始了兩萬五千里長征。
在老營盤戰(zhàn)斗中,陳毅不幸身負重傷,因而沒有跟隨中央紅軍一起轉(zhuǎn)移,而是和項英等人率領留下來的地方武裝與敵人展開了游擊斗爭。
在贛南的梅嶺山地區(qū),陳毅率領著這支不足百人的隊伍在深山密林中與敵軍作戰(zhàn)。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部隊士氣愈加低落、人心愈加渙散。
可即使這樣,陳毅心中的革命信仰也從未動搖,更是在梅嶺被圍之際寫出了那篇傳世之作《梅嶺三章》。
正是在這樣的生死存亡關頭,陳毅視死如歸、信仰堅定的品質(zhì)才更加凸顯。
“補品”和黨費
作為我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陳毅不僅擁有著視死如歸的氣節(jié),而且始終堅守著自己的黨性原則,從不動搖。
紅軍時期,當時擔任紅四軍政治部主任的陳毅,有一次到下屬的二十八團去傳達軍委會議精神。由于路途遙遠,所以陳毅從當天下午走到第二天中午才到。
剛到二十八團駐地,二十八團的黨代表何長工就熱情地拉著陳毅說道:“陳主任來咯!今天我請客,好好招待你!”
陳毅也大笑著說道:“好哇!”
兩人的對話,恰好被幾個國民黨軍隊改編來的戰(zhàn)士聽到。
于是,其中有個戰(zhàn)士就嘀咕道:“說什么官兵平等,陳主任來了,不還是搞特殊對待?”
另外一個戰(zhàn)士反駁道:“別瞎說,我們來的時候就聽說了,陳主任一向和士兵同甘共苦的。”
雖然早就聽說過陳毅把白米飯和野菜混在一塊,同大家一起吃“野菜拌飯”的故事,但這幾個戰(zhàn)士還是心想“百聞不如一見”,不如親自去看看這個陳主任到底是不是名副其實。
于是,幾個戰(zhàn)士躡手躡腳地來到了團部外面,透過窗戶往里面看。
房間里,何長工笑容滿面地拿出一個小紙包,對陳毅說道:“哈哈,陳主任,這個東西你一定愛吃!”
陳毅不解地問道:“這里面是什么啊?”
何長工故作神秘地說道:“這是冬天最好的‘補品’,簡直可以當虎皮衫用!咱們倆一個四川人,一個湖南人,肯定都很愛吃!”
聽了何長工的話,陳毅瞬間就明白過來,也哈哈笑道:“好!那咱們就一起補補!”
聽著兩人的對話,門外戰(zhàn)士們的心中更加疑惑不解:“這陳主任和何代表,究竟吃的是什么補品呢?”
為了看清陳毅和何長工吃的是什么,一名戰(zhàn)士急不可耐地用手捅破了窗戶紙想要“一探究竟”。
可剛看清楚,那幾個戰(zhàn)士卻全愣在那里。
原來,兩位首長的伙食和戰(zhàn)士們一樣,都是南瓜湯、紅米飯。
而那個神秘的小紙包里所謂的“補品”,則是兩位首長都很愛吃的紅辣椒面。
至此,那幾位戰(zhàn)士才心服口服,打心眼里認定陳毅是一個能夠和普通士兵同甘共苦的“好首長”。
除了能夠與戰(zhàn)士同甘共苦以外,陳毅對黨性原則的堅持也能夠彰顯出他共產(chǎn)黨員的高尚品質(zhì)。而其中最出名的,莫過于其“黨費不離身”的故事。
紅軍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失敗后,陳毅、項英率領部隊在贛南地區(qū)繼續(xù)進行游擊斗爭。
作為留守部隊的主要領導,陳毅也是部隊黨費的保管人。為了保護黨的財產(chǎn),陳毅常常會把銀兩纏在腰間,看起來十分鼓脹。
長時間以后,雖然這種方法保護錢財行之有效,卻引起了普通戰(zhàn)士們的議論。
他們紛紛猜測,陳毅的腰間究竟是什么,陳毅會不會做出一些損黨利己的事情來。
察覺到戰(zhàn)士們的情緒后,陳毅意識到應該把這件事說清楚了。在與其他領導商量以后,陳毅把全體戰(zhàn)士都召集起來開會。
在會上,陳毅當眾解開了腰間的布袋,滿袋金銀散落一地。
陳毅看看地上的金銀,又抬頭看看面前的戰(zhàn)士們,動情地說道:+
“這是黨的經(jīng)費,也是我們以后賴以維持的全部財產(chǎn)。多嗎?不多。
同志們,我平時把這些錢財貼身攜帶,從沒有亂花過一文錢。今天把這些給大家看,就是通知諸位一聲。以后如果我陳毅在戰(zhàn)斗中遭遇不測,尸首可以不要,但這一袋黨費,是無論如何也得設法拿回來。”
聽完陳毅的話,面前的戰(zhàn)士們無不為他高尚的品質(zhì)所折服,有些日常與陳毅接觸較多的戰(zhàn)士,更是當場落下淚來。
是“員”不是“官”
20世紀30年代初,我軍剛剛建立,軍隊內(nèi)部的各種稱呼制度都比較混亂,常常會出現(xiàn)叫錯人的情況。
后來,劉伯承從蘇聯(lián)伏龍芝軍事學院學成歸國,受命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長。
上任伊始,劉伯承便決定規(guī)范紅軍內(nèi)部稱呼制度,其中最重要的一項,便是把職務名稱一律改成“員”:“司令”改稱“司令員”;“伙夫”改稱“炊事員”...
這看似細微的差別,卻彰顯了紅軍與舊軍隊的根本區(qū)別:紅軍是人民的軍隊,官兵平等,決不會像舊軍隊那樣等級森嚴。
這項制度一經(jīng)實施,便得到了廣大紅軍指戰(zhàn)員和戰(zhàn)士的積極響應,而陳毅更是其中的堅定支持者。
抗戰(zhàn)勝利之后,為了停止內(nèi)戰(zhàn)、促進和平,陳毅作為我黨代表親自趕赴濟南與國民黨方面、美國方面談判。
于是,便出現(xiàn)了文章開頭的一幕。
在省政府前下馬時,國民黨方面的勤務兵對著陳毅大喊道:“陳司令好!”
陳毅聽了,笑著指正道:“你說得不對,漏了一個字!”
眾人正不解時,陳毅又緩緩說道:“我是司令員,可不是司令!共產(chǎn)黨是沒有官的!”
勤務兵恍然大悟,連忙改口道:“陳司令員好!”
一旁的王耀武看了,不禁感慨道:“共產(chǎn)黨名不虛傳啊!從上到下,一律稱為‘指戰(zhàn)員’,根本沒有長官之說。
反觀我們呢,等級森嚴、稱呼分明,唯恐分不出上司與下級。唉,這就是區(qū)別啊!”
或許,王耀武的這番話,就已經(jīng)在無意中預言了國共雙方此后的命運;而陳毅的這次“微不足道”的指正,也正是共產(chǎn)黨平等精神的縮影。
陳老總的“家風”
一生廉潔自守、公私分明的陳毅,對家人的要求也同樣十分嚴格。
自從參加革命以后,陳毅便很少再回家,與年邁的父母雙親,更是有長達20多年沒見過面。
直到建國以后,陳毅的父母才有機會到上海來見見兒子。
原本,父母與兒子難得相見,陳毅該好好陪陪二老。可無奈公務實在繁忙,陳毅只抽出一個上午,便再也沒有機會陪父母出去游玩了。
可陳毅的父親是個生性活潑、閑不住的老人,就想著到外面去逛逛。
于是,他偷偷找到也在上海工作的侄子陳仁農(nóng),讓他帶自己出去玩。
陳仁農(nóng)一接到大伯的電話,便會向單位請假,并且讓陳毅的秘書備好汽車,好帶著老人一起游玩。
為了防止陳毅生氣,伯侄兩人還約定好“保守秘密”。
可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沒過多久,陳毅就知道了父親的“秘密行動”。
當天晚餐時,陳毅嚴肅而溫和地對父親說道:
“剛解放,上海治安還很不好,你們不該瞞著我出去。這不僅讓工作人員受累,萬一讓特務知道了,威脅到你們的安全,這讓我怎么辦?”
見到父親流露出悔意,陳毅進一步說道:
“父親,我知道鄉(xiāng)里人都敬重您是革命老人。那我今天也跟您約法三章:
不許隨意動用公家小車;不許借我的市長名義外出辦事;在上海不許隨意外出。”
明白兒子苦心的父親連連點頭,對陳毅說道:“行,老子總不給你娃丟臉就是了!”
在子女的教育問題上,陳毅更是顯得尤為嚴格。
雖然父親是上海市第一任市長,但陳毅的子女們卻從未享受過高干子女的特殊待遇。
在陳毅家,孩子們的衣服都是有“傳承”的:“老大新,老二舊,老三補,老四破。”
可以說,陳毅年紀較小的子女,童年幾乎沒有穿過新衣服。
在平時,陳毅還喜歡用古詩詞來教育子女。
在給兒子講解毛主席的《沁園春.雪》時,陳毅把“數(shù)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著重畫出,對兒子說道:“毛主席這句話里貫穿著一條歷史唯物主義原理: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世界歷史的動力。你永遠要記得,為人民服務。”
結(jié)語
作為我黨我軍的主要領導人之一,陳毅始終堅持著自己的革命信仰,清正廉潔、公私分明。他所擁有的精神與品質(zhì),永遠值得我們所有人去學習。
#圖文萬粉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