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1、為什么說72條-74條是第71的補充?
答:
飲食入胃,經(jīng)胃的腐熟而成食糜,下傳小腸。小腸受盛,并在膽汁的參與
因為這三條因為都用了同樣的省文法,且這三條都是對五苓散的補充。第 72 條是緊接著第 71 條后半部分說的,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在脈浮數(shù)的后面省略了小便不利四個字。所以第 72 條完整版應(yīng)該是: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小便不利,煩渴者,五苓散主之。這樣做的目的,第一是為了避免和第 71 條條文后半部分的簡單重復(fù)。第二為了和第 71 條作對比。第 71 條后半部分說若脈浮,第72條是脈浮數(shù),多了一個“數(shù)”字。第 71 條的后半部分說,微熱,消渴者,而第 72 條說煩渴者。這樣一對比,就把夾在脈浮和微熱消渴者中間的四個字“小便不利”省略了。第 72 條條文說的五苓散證,一方面是為了說明五苓散證,有微熱和煩渴的區(qū)別,另外一方面是為了承上啟下,起銜接第 71 條、引出第 73條的作用。五苓散既可以治療脈浮而微熱消渴,也可以治療脈浮數(shù)煩渴,但是它們都有小便不利,因為都是太陽經(jīng)腑同病的太陽蓄水證。第 72 條說了之后,第 73 條緊接著出現(xiàn)了,說明第 73 條也省略了小便不利,只是為了突出渴與后面不渴形成對比和反差,通過渴和不渴來鑒別五苓散證和茯苓甘草湯證。為什么第 73 條把五苓散證和苓甘草湯證拿出來鑒別呢?因為五苓散證是太陽膀胱蓄水證,就是水停在下焦部位的膀胱。茯苓甘草湯也叫苓桂姜甘湯,是治療胃虛水停的。也就是說,第 73 條條文是為了鑒別水停在膀胱和水停在胃的區(qū)別,它們最大的、最典型的、最明顯的反差是渴和不渴。73條說茯苓甘草湯能夠治療水厥,第 74 條出現(xiàn)水逆,要區(qū)分看待。水厥是胃中有水,導(dǎo)致陽氣不能達(dá)四肢而四肢厥冷。而水逆是指下焦膀胱蓄水,引起水氣上逆,引起胃失和降,水入則吐。水逆是太陽蓄水的重證。
問
2、茯苓甘草湯與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棗甘湯的區(qū)別與聯(lián)系?
答:
茯苓甘草湯和苓桂術(shù)甘湯、苓桂棗甘湯很相似,只是姜、術(shù)、棗不同。為什么會有姜、術(shù)、棗的區(qū)分? 因為這三個藥的不同而治療的臨床表現(xiàn)和結(jié)果完全不一樣。這三個方子都是在有表證發(fā)汗之后引起的,它們有一個共同點是都有桂枝甘草湯。桂枝甘草湯證是發(fā)汗后傷及心陽,其人又手自冒心,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具有溫心陽,溫化水濕的作用。苓桂棗甘湯的大棗是培土治水,防止下焦寒飲上逆成奔豚的。苓桂術(shù)甘湯的術(shù)是白術(shù),是來健脾的,汗后,心脾陽虛,中陽不足之痰飲,它有白術(shù)。而本條的苓桂姜甘湯證是汗后傷陽,是心胃陽虛,不是心脾陽虛,里面的生姜是溫胃化飲的,心胃陽虛,陽虛水停于胃,生姜溫胃化飲,走而不守,能通陽達(dá)四肢,因此還能治水厥。
問
3、默寫72-74條原文及翻譯?
答:
第72條:發(fā)汗已,脈浮數(shù)、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第74條:中風(fēng),發(fā)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里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2條的翻譯:外感風(fēng)寒,通過發(fā)汗之后,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