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刊于“風尚志雜志”公眾號,經授權轉載。
那些在歷史的書卷中沒有留下名字的人物故事非常動人,正是他們構建了鮮活的歷史。
王笛每一次來北京,多少都會有些不太適應,他在高德導航上搜到一家咖啡廳,顯示距離只有300米,可是他要花費將近15分鐘才能走到,因為他必須繞一大段路,從人行橫道跨過一條寬闊的城市主干道,然后又朝著來的方向在炎炎烈日下幾乎走回到出發點的街對面的位置,才能找到目的地。
過程也缺乏美好的記憶,周圍是CBD高大的建筑,像一個個高傲的陌生人看著這位異鄉來客。這是周末,行人稀少,往日的喧鬧歸于平靜,摩肩接踵的人流消失不見,王笛覺得自己走在沉睡的街頭。
在北京生活多年的我,也有同感。40來年的光陰里,平房接連被鋼筋水泥所取代,街頭的電烤羊肉串被資本滲透開始規?;洜I,記憶里的味道只存在于記憶中,而保留下來的古建筑以另一種陌生的形態出現重新吸引游客的關注……你總會覺得,在這座國際知名的大城市里缺少一些什么東西。
你會發現,城市越宏大,我們越渺小;城市是一座巨大的機器,我們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零件,似乎離開了我們,他們依然能自行吐納、運轉。在很長時間里,城市發展的規模、速度要讓位于人的生活訴求,而人的日常生活是否完滿常常體現在細微之處,比如你周圍有沒有隨處可見的咖啡廳、茶館,家門口的早餐是否值得你義無反顧地早起,孩子在街上玩耍的時候,你能不能叫對面便利店的店員幫你看一眼?
就像那部廣為流傳的著作《美國大城市的死與生》中描寫的那樣:“一個成功的城市地區的基本原則是人們在街上身處陌生人之間時必須能感到人身安全,必須不會潛意識感覺到受到陌生人的威脅?!倍@種安全感未必全部來自于無處不在的監控設備,更來自于日常生活中人們不經意的“注視”。
當然,或許世界上從來不存在一個這樣完美的城市或者街區,然而,我們總要意識到,城市可以以一種更加多元、更加豐富多彩的形態出現,他應該盡量考慮更多人的感受與生活方式,他應該在秩序和便利之間達成某種平衡,他應該為我們塑造迷人的日常并且駐留于我們的記憶。
“日?!边@個詞越來越被王笛所關注?!叭粘J俏覀儞碛懈嗟墓部臻g,像很多遠方的城市一樣,你可以坐在廣場上的噴泉邊喂鴿子,你可以隨意地坐在露天咖啡館聊天、看書或者無所事事,像北京‘萬圣書園’這樣的公共文化空間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我們的日常還很乏味?!?/p>
作為學者,王笛對“日常”的關注并非空穴來風,這跟他的學術探索有關,也和他的生活經驗緊密相連。在過去這些年里,他在歷史的長河中拼湊小人物的生活狀態,逐漸勾勒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市井圖譜,也將這些或光怪陸離、或引人入勝的真實故事投射到現實生活中,引發我們的思考——我們該擁有怎樣的城市與生活。
而王笛認為,要解答這個問題需要從“小人物的日常生活中”去尋找線索。他認為,那些在歷史的書卷中沒有留下名字的人物故事非常動人,正是他們構建了鮮活的歷史。大人物或許可以改變歷史,但小人物才是生活本身,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投影。王笛說:“注重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其實就是給我們自己重新定位,一定不要妄自菲薄,認為自己人微言輕?!钡坏貌怀姓J,寫歷史中小人物的故事,非常艱難,在王笛的寫作研究過程中,他多次面臨資料不夠齊全或者難辨真偽的境況,他必須抽絲剝繭找到可信的細節和故事。他也會從文學作品中去尋找背景和線索,比如在《茶館》中他多次引用近代作家李劼人的作品,后者對成都的茶館生活有著極為豐富、生動的描寫。“文學作品當然是虛構的,但時代背景的描寫通常是真實的、可信的,否則就不能算是優秀的文學作品。”這大概就是為什么我們能從《紅樓夢》中了解世家大族的悲歡離合,或者從《金瓶梅》里體會明代市井生活的原因。
在與王笛談話之前,我仔細閱讀完他的《茶館》和《歷史的微聲》。我意外地發現,王笛是一位“平實”的寫作者,他的敘事線條非常清晰,語言干凈簡潔卻一語中的,像小黃瓜一樣清脆可口,而且回味無窮。對于成都茶鋪的意義,他寫道:“當社會動亂之時,茶館也是人們逃避現實苦難的最佳場所,至少能在那里尋找一點安慰,或暫時忘掉現實生活中的痛苦?!边@段描述其實給我們這樣一種暗示:成都和成都人總給人以閑散、恬淡的感覺,而我們也要意識到,這種閑散也是人們對抗痛苦的一種方式,無可指摘。
特別是在今天,我們每一個人都被KPI和績效主義所裹挾的時候,這種悠閑的氛圍已經成為稀缺品,值得珍視?;蛟S這也是王笛對“日常”如此關注的原因。
在《歷史的微聲》中,王笛寫了一句非常有趣的話:“雖然那個時候我研究的是大題目,但是格局卻很小;而今天我集中在比較小的題目,但自我感覺格局卻大多了?!彼f的“那個時候”指的是在四川大學歷史系讀研究生的階段。而王笛從大歷史中的“小格局”轉向小歷史中的“大格局”也反映出學者研究歷史的心路歷程。
彼時,王笛的研究課題是辛亥革命以及清末新政,留校任教之后,隨著閱讀量的持續增加,王笛的視野也逐漸變得遼闊,他突破辛亥革命前十年的研究范疇,開始將整個清代的長江上游變遷作為研究的重點。這又督促王笛不僅關注歷史學科,還要補充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地理學、統計學等多學科的知識和研究方法。
這或許就是他認為自己“格局變大”的原因。雖然只是研究一個區域的歷史,卻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視角來解構“長江流域”曾經發生的一切。《跨出封閉的世界》問世之后,引起史學界不小的轟動,這部厚重的作品試圖通過自然環境、人口狀況、農村經濟發展、區域貿易與市場網絡、傳統手工業與近代工業、統治結構與地方秩序、教育、社會組織、社會生活及傳統文化等多個角度,對1644~1911年間以四川為中心的長江上游區域的社會、文化、政治、經濟等情況做出系統的分析研究。而王笛認為這樣的研究其實非常有意義,因為,用他自己的話說:“現代化猶如汪洋大海中的小船,在顛簸和沖擊中航行,時刻冒著傾覆的危險,在傳統的潛流之上搖搖晃晃地、緩慢地駛向那似乎永無盡頭的彼岸?!?/p>
1991年,王笛放棄了四川大學副教授的職位,奔赴美國密歇根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先是作為訪問學者,后重新成為一名“學生”,他說寫完了《跨出封閉的世界》之后,他有種“被掏空的感覺”,他需要充電,需要接受不同的學術訓練。
今天看來,王笛當時的選擇是正確的,在美國求學的經歷確實拓展了他的視野,也引領他將自己的目光投向微觀歷史。在霍普金斯大學讀博士期間,除了廣泛、大量的閱讀之外,王笛還要選修人類學和政治學方向,“這種多學科交叉學習的方式其實非常有益處,也許短期內你看不到成果,但隨著時間流逝,你一定會獲益匪淺。比如研究歷史的過程中,人類學、政治學,甚至文學都會給你打開新的視野?!?/p>
從霍普金斯大學畢業之后,王笛開始在德克薩斯A&M大學歷史系任教,同時,正式開啟微觀歷史學的研究。經典的微觀史學作品《奶酪與蛆蟲》《蒙塔尤》給了他極大的啟發,而史景遷那本膾炙人口的《王氏之死》也被他閱讀了很多遍。
2003年開始,他的著作《街頭文化》 《茶館》《袍哥》陸續出版,引起史學界和出版界的極大關注,也獲得了普通讀者的廣泛認可。王笛自己說,對茶館的興趣從寫作《跨出封閉的世界》就開始了。他發現,很多歷史資料中都有對成都茶館的描述,但并不完整,也缺乏細節。但他意識到,在成都,茶館和人們的日常生活、社交生活,甚至政治生活緊密相關,在寫完幾篇相關的論文之后,王笛決定完成關于茶館的專著。
《茶館》生動地刻劃了成都人的日常生活,很多人天不亮就會在茶館喝茶、吃早餐,他們會聊起社會熱點、政治走向,以“袍哥”為首的社會組織還會在茶館里聚會,像極了《教父》中的情節。
這些年,王笛從美國來到澳門大學任教,他與中國的聯系更加頻繁。在研究和寫作的間隙,他會四處演講、學術交流,也會留心觀察每座城市的樣態。這些或許都能成為他寫作的素材和內容,他說:“占總人口 99%的小人物,他們每天也在創造歷史,只不過創造的方式不同罷了?!?/p>
王笛丨《走進中國城市內部(修訂本)》
本書是歷史學家王笛關于中國城市歷史研究的理論和方法的總結。該書一反作者過去實證和個案研究的風格,把歷史研究的具體問題放到更抽象的層次上。
宏觀與微觀、利用文學和圖像作為歷史研究資料的方法論、新文化史的取向、大眾文化與精英文化的關系,以及新城市史研究的路徑、城市文化與公共空間研究的基本概念、日常生活與公共空間的關系等等,書里面對這些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
本書顯示了作者深厚的人文關懷和史學素養,我們得以了解王笛那些膾炙人口的專題研究后面的深層思考,讓我們看到那些理論是怎樣轉化為實證和經典的個案研究的。
在結論部分,作者比較了柯布西耶、芒福德和雅各布斯對城市發展的三種不同理念,對我們今天認識中國城市皆有非常大的啟發。第一編《書寫城市的日常史詩》是專為此次修訂而寫。
王笛 |《消失的古城(增訂本)》
《消失的古城(增訂本)》是歷史學家王笛對晚清和民國初年成都歷史和成都人日常生活的生動講述。作者以流暢的筆調,描繪了大眾文化的豐富多彩,展示了這個城市由傳統到現代的轉折過程。從書中,可以看到人們坐茶館、逛廟會、慶祝節日等各種活動,茶客、苦力、小販、工匠、挑水夫、剃頭匠、乞丐等三教九流在城市中的生存狀態,以及現 代化和社會變遷對他們的影響。
此次增訂,新寫了前言,調整了結構,充實了內容,設計了藏書票,并對插圖進行了精選。全書插圖共43幅,新增的16幅主要是人物 情景圖,呈現了彼時公共空間和城市文化的生動畫面。這本書是對那座已經不復存在的古城的紀念。
王笛 |《歷史的微聲》
本書榮獲《亞洲周刊》“2022全球華人十大好書(非小說)”。這是一本關于“書”的書,就是對書的評論,展示了歷史學家王笛近四十年讀史觀察,也可以說是他的閱讀史,就此可以窺見他對歷史和現實社會的思考。發現“歷史的微聲”,也就是去傾聽民眾的真實聲音。;
收入作者在中英文學術雜志以及大眾媒體上發表的書評,其中在權威刊物《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亞洲研究季刊》(Journal of Asian Studies)等發表的英文書評,皆是第一次翻譯成中文出版。
作者繪制了十九幅人物插圖,傳達出海登·懷特、費正清、史景遷、孔飛力、艾瑞克·霍布斯鮑姆等杰出學者的神韻和思想的力量。
王笛丨《那間街角的茶鋪》
《那間街角的茶鋪》,是歷史學家、微觀史和新文化史研究的代表性人物王笛的新非虛構歷史讀物。作者以1900—1950年的成都茶鋪為中心,運用田野調查、官方檔案和小說詩歌等資料,以微觀史學的研究取向和深描的文學寫作手法,生動展示了成都茶鋪的日常生活、大眾文化以及在那個公共空間中呈現的經濟、社會和政治。
這本書也是繼續踐行“為民眾寫史”這個歷史使命。寫歷史,需要有細節;有細節的歷史,才是有血有肉的歷史。細節似乎缺乏宏大的敘事,但是卻為宏大敘事提供了支撐。那些似乎不經意的雞零狗碎,卻是回歸歷史現場的定海神針?!醯?/p>
初審:李 磊
復審:薛子俊
終審:趙 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