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一般坐落在山勢險峻,沿平原和江河的水陸交通要沖之處。自安山城三面環水、一面鄰山。山體高聳,東側峭壁直立、西側坡陡地狹、北側平緩開闊、南側溝壑曲折,居高臨下便于防御;山頂平坦開闊、光照充足、水源豐沛,良好的光照、水、土條件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利于長期的生產生活;自安山城周邊江河環繞,東、南有渾江,西北則為哈泥河,這兩處流域范圍內溝深林密,動植物資源豐富,利于漁獵采集。可見自安山城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符合構筑城址的條件。此外,自安山城所在地為渾江右岸進入今通化、白山兩地區的交通要沖,向北進入渾江支流大羅圈河經石湖關隘至通溝河上游,順河南下可至丸都山城;向南沿渾江支流葦沙河、清河河谷南行,經大川哨卡、關馬山城,越老嶺后,再沿通溝河谷地也可至丸都山城;再順渾江向南,經新開河谷地,過霸王朝山城、望波嶺關隘,由板岔河谷越老嶺沿麻線溝到集安市區;沿渾江順流而下可至遼寧桓仁五女山城;向西沿哈泥河支流二密河經三統河至柳河羅通山城。由此可見自安山城確為進入高句麗核心區的交通要沖和重要門戶。
山城全景
一
防御設施的構筑特點
城垣所處區域均為山體的邊緣,走向隨山勢曲折。東側由于下臨渾江江道,山勢陡峻,坡度和絕對高度極大,防御壓力較小,無修筑人工墻體的必要;南面為兩河匯流的三角洲和山間谷地,均較平緩,是山城水路交通出入的必經之地;西側山下為河流臺地,山體大部坡度較大,分布有數條溝谷,可直通山頂;北側為山間盆地,地勢平緩,是山城陸路交通的匯集點;因此山城的北、南、西三側均修建有人工城垣。城垣的砌筑方式可分為單面式和雙面式兩種,城門門垛及涵洞兩側墻體多采用雙面式,其余大部墻體多為單面式。
1
單面式
或稱“靠山式”,墻體在修筑前,先將自然坡面垂直下切,直至基巖或堅實的生土層面,修整出L形平面,并開鑿基槽,以固定墻基石;墻基底部皆用巨大的花崗巖石塊或沉積巖石塊略加修整構成墻底基石;墻基往上以花崗巖、青灰色水成巖、紅褐色變質巖用干砌法砌筑;砌石最外緣為塊石或楔形石的平整立面,楔形石多大頭朝外,小頭朝內;砌筑時,楔形石錯縫、逐層平砌,由下向上逐層略有收分;梭形石的一端恰好插入楔形石尾部之間的空隙,上層梭形石則恰好壓在下層楔形石的尾部之上,如此層層交替疊壓砌筑,增加了墻體的牢固性,減少了外向張力;石砌部分緊貼或依靠自然堆積的立面。石砌墻體略高于城內地面,內側以土或土石混筑成較低矮的斜坡,致密、堅硬,可能經過夯打,使內側堆積的頂面和砌石頂面共同構成城垣頂面。“單面式”城垣多修筑于山坡頂部的邊緣(圖一)。
d3段城垣(09TZTG1)剖面圖
2
雙面式
墻體一般凸出于地表,兩側均有較明顯的石砌立面。墻體砌筑時多選擇山脊的鞍部、較為平緩的自然臺地、人工砌筑的平臺,對內外高差較大的地形,先在外側利用“單面式”方法砌筑到與內側高度齊平后再進行雙面砌筑。墻體兩側均采用楔形石或塊石砌筑出較為平整的立面,內側選擇梭形石或長條石“干插”拉結,互相交叉咬合,中間縫隙再以碎石填充堅實;基礎部位往往較寬,向上逐層收分,截面呈上窄下寬的梯形。
三號排水涵洞北側的雙面式墻體
二
城門的構筑特點
城門作為城址的出入孔道,多位于山體周邊平緩溝谷的頂端,下部的溝谷稍加修整就可作為出入通道使用,城門址的防御重要性也主要體現在此。故山城的門址多采用甕門的結構,自安山城的5座城門中,五號城門由于未經發掘,形制不明,其余4座城門均采用甕門的結構,利于防守。一、四號城門由于外側地形較為平緩,不僅是出入城址的重要通道,更是對外防御的重點,因此甕城向外擴展,面積加大;一號城門更是在最外端增筑兩處墩臺,抬高甕城兩側的墻體;二號和三號城門外側山體陡峭,防御壓力不大,門內設置擋墻、哨位、門衛室等附屬設施使城址的防御常態化、層次化。一號城門還是比較典型的水門,門址位于山城南端谷口,處于山城最低洼處,門道下部設立涵洞,上部蓋石,既可排出山水,又是進出城的主要通道之一。
一號(上)、二號(下)城門址
三
轉角墻的構筑
特點
轉角墻多依地形而設,凸出于城垣,構筑方式與城垣基本一致,外立面以楔形石或塊石砌筑出半圓形的墻體轉角,內部結構與“單面式”墻體一致,上部多筑有一定面積的平臺。對于整個防御體系而言,其作用相當于瞭望臺和馬面的集合體,對于瞭望、預警和交叉防御作用有極大提高。
四號城門址甕城外側轉角砌石細部
the End
本文由 王琳瑋 王蕾 摘編自 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通化市文物管理所 編著《自安山城:2004、2007~2009、2013年考古發掘報告》之“第五章第二節”。內容有刪節、調整。
(審核:孫莉)
ISBN:978-7-03-070061-2
定價:258.00
本書介紹了通化市自安山城2004年、2007~2009年、2013年三個發掘階段所獲得的考古發掘成果。通過對自安山城考古發掘資料的分析、比對、研究,提出對山城的年代、地位、性質、功能等方面的新認識,并運用植物考古、金相學等方法和技術手段對獲得的植物遺存和鐵器進行分析檢測,開展多學科研究。研究表明自安山城的始建年代應不晚于5世紀,廢棄年代約為7世紀初;是一座兼具駐守和聚落功能的城址。自安山城的發掘為高句麗城址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也為研究高句麗時期的建筑理念、構造技藝以及城內居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重要的基礎資料,對研究高句麗軍事防衛體系、勢力的擴張、山城的建筑技藝及高句麗中、晚期歷史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您的關注是我們更新的動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