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翹首以盼的《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錢范研究》一書就要與讀者見面了,這是第一部基于科學考古發掘出土齊國錢范整理研究的專著,是一部關于齊國刀幣及賹化(刀)圜錢范與鑄造工藝研究之力作,無論是錢幣、文博考古界人士還是從事冶鑄史研究的同仁,都將從中獲益。
周衛榮
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
← 左右滑動查看 詳細信息 →
《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錢范研究》(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4. 10)是根據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基址出土錢范及相關遺物整理完成的研究專著。2019、2020兩個年度在遺址中部和西部發現大量的錢范,數量巨大,學術價值高,引起了學術界廣泛的關注。
在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國錢幣學會、山東錢幣學會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及時開展了整理和研究工作。2021~2023年,在發掘的間隙持續開展拼對、修復、文保、繪圖、三維拍攝、科技檢測、報告撰寫等工作,最終完成了這一綜合性的研究專著。
東周時期的齊國經濟強盛、工商繁榮,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金屬貨幣的諸侯國之一。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大量錢范及相關遺存的發現,向我們展現了齊國先進的鑄幣工藝和發達的貨幣經濟體系。
▲ 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位置示意圖
通過五年的發掘工作,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齊故城小城西門外的夯土建筑群與稷下學宮關聯密切。建筑群緊鄰小城西墻西側,南北呈四排分布,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外圍發現有夯土墻和環壕,與小城一體建造,是齊故城西墻及南墻外唯一一處戰國時期的高等級院落式建筑群,與文獻記載的稷下學宮的位置十分相符。夯土建筑群于戰國中期始建,戰國末期廢棄后成為了城內冶鑄垃圾的填埋地。
遺址內發現的刀幣及賹化陶質錢范均出土于打破夯土基址的漢代灰坑和水井內,堆積年代晚于建筑群,且未發現任何與冶鑄相關的遺跡,因此遺址并不存在鑄幣作坊的性質,錢范是由他處搬運至此進行了廢棄填埋。出土的3000余件錢范大多殘碎程度嚴重,系填埋時的有意損毀。小城內的安合莊遺址在20世紀70年代的發掘中曾出土較多齊大刀錢范和鑄幣遺跡,是一處明確的鑄幣遺址,城外的廢棄錢范可能就來源于此。
▲ 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地點出土鑄錢遺存照片:錢范面范和背范
出土刀幣錢范可分為面范和背范,其范面均刻有澆道和三枚刀模型腔。錢范范背留有制坯時按壓的指窩痕跡,多為右手,少量為左手按壓,指尖方向較為隨意,一般使用食指、中指和無名指三指按壓,部分使用四指,通常可見3~5排。根據實驗觀察在范體表面均勻按壓指窩應是起到增大范表面積、防止收縮開裂的作用。范體側面刻有合范線,用于合范時對齊兩范。面范刀幣型腔較深,刀身刻有 “齊大刀”三字幣文,通過對不同字形特征的幣文進行筆畫拆解,大致可以分出六種較為穩定的幣文刻劃風格,體現的是工匠專業分工和流水線式生產步驟。背范型腔較淺,刀身上端刻有三橫,下端刻寫背文,經整理分類,出土刀幣范的背文共見有十種,以“日”字居多,可為齊大刀刀幣的產地溯源提供重要依據。在刀幣范及賹化范的澆注口兩側常見有文字符號或圖案的刻劃,初步釋讀結論雖無法明確其真實意義,但基本排除了合范標記和物勒工名等說法。
賹六化母范
1 件。J22∶1,殘塊。夾砂紅陶質。可見一枚方孔圜錢錢模,錢肉凸起,穿內略呈黑褐色,幣文陽文正書“賹六化”,直徑3.3厘米。分型面中部見少量白色殘留物,左側邊緣凸起。范背有“十”字狀刻劃。殘長5.18、殘寬6.24、厚4.08 厘米,重105.7 克。
▲ 賹六化母范(J22∶1)范面、背照片
▲ 賹六化母范(J22∶1)線圖
首次發現了陽文正書的“賹六化”陶質母范(J22∶1),結合出土賹化陶范均為背范而不見面范這一現象,可推斷賹化圜錢的鑄造采用的是銅質面范與陶質背范組合的方式,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的最早的銅范鑄幣案例。賹化范的背范范面平整,但留有因澆鑄時受熱而產生的澆道及幣模痕跡,通過幣模的直徑大小可推斷該批錢范鑄有“賹化”“賹四化”和“賹六化”三種圜錢。賹化范與刀幣范共出,且部分賹化范與刀幣范有改制互用的現象,明確了齊大刀與賹化圜錢同時作為齊國的官方貨幣使用和流通。
▲ 齊故城小城西門外地點出土鑄錢遺存照片:鼓風嘴、冶煉渣
此外,遺址還出土有半成品范坯和工具范,以及大量陶支座、鼓風嘴、爐壁、冶煉渣等鑄幣活動的相關遺物,為進一步研究刀幣及其原材料的冶鑄工藝技術提供了重要參考。高圈足、圓臺面的陶支座是新出土的一類器形,由于其臺面殘留物較多、圈足內無明顯使用痕跡,初步推斷其用于錢范澆鑄時放置坩堝。爐渣、鼓風嘴等冶鑄遺物的冶金考古研究表明齊刀幣的鑄造存在直接冶煉銅礦石再進行合金化的工藝,生產效率較高。
▲ 第三次模擬實驗制作的錢范成品
刀幣作為先秦時期的四大貨幣體系之一,是齊國流通使用最為廣泛的幣種,本次大量出土的刀幣錢范為深入探究其制范與澆鑄工藝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物資料參考。研究人員立足于細致的考古學觀察和科學分析方法,開展三次模擬實驗研究,最終成功復原了齊大刀錢范制范的完整操作鏈,解決了錢范制作的諸多工藝細節問題。模擬實驗和相關科學分析的結果表明出土錢范中未添加任何有機質羼和料,并進一步推測其范料可能源自齊故城附近的鹽漬化土壤;范坯燒制實驗中成功將土窯焙燒溫度控制在1000℃左右,與出土錢范的燒成溫度測定結果一致,證實了傳統土窯燒范的可行性;通過對出土錢范范表涂層的科學分析,得到了涂層物源成分的重要認識;還對刀幣范型腔的刻制方式進行了模擬驗證,復原了“模板刻劃”這一特殊工藝。
▲ 部分錢范型腔表面層拉曼光譜分析結果
古代錢幣的生產聚合了資源、技術、經濟和社會互動等諸多要素,是中國古代青銅冶鑄業和城市手工業考古研究的重要方面。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3000余件錢范及大量相關鑄幣遺物的出土,不僅揭示了戰國時期成熟的冶鑄技術和復雜的產業分工,反映出齊國金屬錢幣鑄造的規模化和專業化,還有望在齊都臨淄的城市布局結構和變遷、社會生產生活的發展和演變等課題的研究中,發揮更為重要的價值。
本文摘編自《臨淄齊國故城出土錢范研究(全2冊)》(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編著. 北京 : 科學出版社, 2024. 10)一書“第七章 結語”“序”“后記”,有刪減修改,標題為編者所加。
ISBN 978-7-03-079311-9
責任編輯:王琳瑋
本書全面整理并公布了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齊故城考古隊在2019—2020年齊國故城小城西門外夯土建筑群遺址發掘中出土的錢范及相關遺存資料。通過整理,對較好標本采取三維拍攝拓本制作進行信息全面采集,并全方位公布資料,結合實驗考古和科技分析,綜合分析了錢范制作和冶鑄工藝。在對新出土資料整合研究基礎上,科學合理編排后,提供給考古學、歷史學、錢幣學等學者使用。
本書可供考古學、錢幣學、古文字學、科技史等方面的專家學者參考閱讀。
(本文編輯:劉四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