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黃梅,就像走進了一部文化厚重、色彩斑斕的史書。
都知道,黃梅乃是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發(fā)源地;也是中國佛教禪宗發(fā)祥地;其五祖寺被尊為“天下祖庭”;曾有“蘄黃禪宗甲天下,佛教大事問黃梅”之美譽。
黃梅挑花蜚聲海內外,晉梅,摘星樓,古雷池等文化元素,更是為其增加了沉甸甸的厚度。
歷史,戴著金燦燦的光環(huán)慢步遠去了。收回羨慕,用幾近挑剔的目光審視今日之黃梅,眼神猶如靈動的光影,一一掃過那美人頭像一樣的版圖,悄然定格在了吳祥村和養(yǎng)馬嶺一帶。
腳步踏上吳祥土地,卻是讓我大大吃了一驚。一幅美麗的山水畫卷,在我眼前徐徐攤開……
黑油油的馬路畫上了彩虹,十分張揚地直通村里,年輕的行道樹就像兩行站得筆直的軍人,以最高禮儀迎送來往的客人。蓮花狀的山巒圍繞著一片廣袤的田地,圈起了一個豐收的季節(jié)。陽光傾灑,大片大片的稻田猶如金色的海洋,微微低垂的稻穗,更加金黃璀璨。微風起,它們輕輕搖曳,像是優(yōu)雅的舞者,令欣賞者心曠神怡。
入村,便是濱湖公園,也被稱為紅軍廣場。紅軍群塑栩栩如生,軍號模型超級放大,站在他們跟前,仿佛還能聽到那遠去的聲聲號角,看到那獵獵飄揚的軍旗,進而,感受到他們的腳步堅定有力,體會到他們的信念堅不可摧!
廣場四周,樓堂亭榭錯落有致地分布著,仿佛一幅精美的畫卷。回廊里,英烈事跡昭然入目。在大革命的風暴中,一百多位烈士的鮮血染紅了這片土地,其中,吳致民一家五口慘遭殺害,一門忠烈,何其壯哉!正是因為吳祥紅色基礎牢靠,紅十五軍便在此誕生了!難怪當年,這里曾被人們贊譽為“紅色小莫斯科”。
方圓不過里把路程,分布著紅軍食堂、醫(yī)院、禮堂、軍史館、吳氏祠軍部舊址等建筑,有的修舊如舊,有的原址重建。曾經,那寬敞的空間里,回蕩著戰(zhàn)士們的歌聲口號聲,如今,它們靜靜地佇立在那里,默默地守護,依然以各種方式,見證著無數(shù)的歷史瞬間。
一溜兩層的村部辦公樓,宛如一座典雅的城堡,其外形頗像遵義會址,那獨特的建筑風格,在這片土地上顯得格外引人注目。
比較少見的還有村部圖書館,這個規(guī)模,許多鄉(xiāng)鎮(zhèn)怕是都望塵莫及。不光品種齊全,檔次還很高雅。各種書籍擺放整齊,散發(fā)著淡淡的誘人墨香,仿佛在邀請人們走進知識的海洋。
村后便是英烈園,全縣三百多位烈士把它匯聚成一片神圣的土地。陵園依山而建,之字環(huán)步上行,每一步都讓人走出了沉甸甸的感覺。那氣勢,讓人未曾登臨就先生景仰!獅子嶺與太平寨,宛如兩位忠誠的衛(wèi)士,默默守護著這些英靈,讓他們在這方圣土上靜靜的安息……
走過村前廣場,便是永安水庫。其實,它更像是一處湖泊,寬盈浩蕩,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鏡子,映照著歷史的滄桑與歲月的流轉。沿環(huán)湖公路漫步,看那親水棧道,好似一條飄動的絲帶,在湖邊伸展、蜿蜒……
怎么看,吳祥都是一處世外桃源也!
撫今追昔。吳祥曾經是偏遠貧困的山溝溝村,當年革命鬧得紅火的地方,也必定遠離中心城鎮(zhèn)。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修建永安水庫,吳祥便成為了移民庫區(qū)村。
庫區(qū),就意味著奉獻。水源、漁業(yè)都歸國有了,稍微好點的平畈被水庫淹沒,剩下的都是一些山間掛塝田地,加上交通不便,又沒有多少收入來源,村民的日子過得那個緊巴,就不形容了。房屋也是東一間西一溜,橫七豎八的不成體系,雞籠豬圈廁所牛欄到處都是,城里人若是到了那里,連多看一眼的興致也沒有了!
當鄉(xiāng)村振興的春風吹來,吳祥人民眼睛一下子亮堂了!駐村第一書記於定華和村兩委帶領村民們拆除雞棚牛欄,整改旱廁,硬化路面,發(fā)展黃桃基地,培植第三產業(yè),規(guī)劃建設“紅色美麗示范村”,僅僅兩三年時間,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村莊面貌煥然一新。
人說,吳祥能有今日之變化,是與時任縣委書記劉欲曉的高度重視分不開的。無論是通村公路,還是確定吳祥打造“紅色美麗示范村”,從規(guī)劃方案、工程建設到幾千萬的資金保障,劉欲曉莫不傾注大量心血,三天兩頭下村指導,村民至今難忘也!
與吳祥相隔不遠,東北向前行幾公里,便是養(yǎng)馬嶺。當然,原來不是這個名字,人傳叫做楊梅嶺。史載,因九百多年前,岳飛率領岳家軍在此屯兵、養(yǎng)馬、抗金而得今名。
走進養(yǎng)馬嶺,仿佛走進了北宋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首先,吸引我的并不是養(yǎng)馬嶺那醒目的“全國文明村”的紅色石刻,而是沿著廢名墓西行,約兩三里地的五郎關御敵長城。長城依山勢而筑,蜿蜒逶迤,把養(yǎng)馬嶺圈成了名噪一時的“抗金城”。
廢名本是中國“京派小說鼻祖”,屬文學大家,其墓留在祖籍故土,本身又為具有“岳家軍”歷史元素的養(yǎng)馬嶺增加了文化厚度。
村部南去不過千米,便是聶上灣。岳飛遇害時,岳飛部將聶大同為保護岳家后代,冒死帶著岳飛留在老家的兩子岳震、岳霆等,隱姓埋名前往岳飛曾經抗金的養(yǎng)馬嶺避難,幾人在此繁衍生息,為了保密,本來多為岳姓的小村子,對外只稱聶上灣。
灣前有一方塘,水質清澈,半邊生有荷花。有詩曰“半畝方塘水色悠,蓮花簇簇綻嬌羞。粉顏半倚清波里,翠葉輕搖碧浪頭。香散風前傳遠意,影浮月下惹凝眸。天然畫卷誰堪繪,獨倚闌干韻自留。”
稻場邊下半步至池塘,石條鋪成方井,保存完好,水清照人,村人皆言乃岳飛飲馬井。相隔不過丈余,蓬勃生長兩棵大樟,滄桑遒勁,千而八百年輪,眾傳,皆為岳飛栓馬樟。肅立凝視,那道道龜裂的樹紋里,似乎滿布著“精忠報國”的痕跡。
繞過一排民房,不遠,便是一處山丘。高不過四五十米,岳震、岳霆夫婦的合葬墓靜靜地躺在那里。它們,既是歷史的見證,也延續(xù)著一部英雄史詩,讓“岳家軍”的故事,永遠在后人們的心頭傳頌……
養(yǎng)馬嶺,還有太多太多的“岳家軍”元素:馴馬場,遼闊無垠;微風拂過草地,泛起層層綠浪,猶如岳家軍的駿馬在場上恣意奔騰。紀念館,莊嚴肅穆;里面陳列的物品,仿佛都在訴說著岳家軍對國家的無盡忠誠。八卦陣,神秘莫測;兵書戰(zhàn)法運用如神。練兵場,陽氣十足,細聽,猶聞喊殺之聲……
走進養(yǎng)馬嶺,仿佛踏入了一個被時光封印的傳奇世界;走進養(yǎng)馬嶺,你一定會充分感受到這個“全國文明村”獨特的歷史文化魅力與底蘊……
欲說黃梅鄉(xiāng)村變化,不得不說問梅村。腳步踏入這方土地,猶如走進了一個夢幻的世界。
第一次到達東山腳下的問梅村,如同劉姥姥進了大觀園,感覺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首先,建筑風格獨具特色,既融入古老的傳統(tǒng)元素,又不乏現(xiàn)代的創(chuàng)新設計,每一處建筑都仿佛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那古色古香的韻味撲面而來。尤其是布局巧妙絕倫,屋舍錯落有致,宛如一幅靈動的畫卷。
“青山翠影抱村斜,小徑蜿蜒入梅花。流水潺潺橋畔過,溫馨處處是吾家。”小橋流水人家,在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詮釋,幾乎每片區(qū)域每棟建筑都有體現(xiàn)。各式各樣的拱橋石橋橫跨在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溪水清澈見底,魚兒在水中嬉戲。溪邊的房屋,白墻黛瓦,寧靜而優(yōu)雅。
曾幾何時,應該不過五六年吧,這里還是一片荒蕪之地,破舊的房屋,狹窄的小路,山間溝壑,荒草叢生。那時,我們走在這方土地上,仿佛聽見凄凄的風聲在訴說著它那無盡的滄桑與落寞。
而今,問梅村成為了黃梅對外接待的窗口。他們依托“?黃梅戲”“?黃梅挑花”“?岳家拳”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采用文旅融合的方式,打造了文旅商街、大型光影秀、?東山博覽館、?稻田樂園及?鳳源里社區(qū)等特色文旅項目,供人們參觀游覽、康養(yǎng)度假、文化體驗,讓游人在這里充分感受到濃濃的文化氣息和原生態(tài)的生活美感。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問梅村古木葳蕤,花草繁茂,仿佛是一個五彩繽紛的花花世界。東去不遠,便是清一色徽派建筑的五祖鎮(zhèn),全新設計,全新建筑,高端大氣上檔次,與問梅村遙相呼應,如詩如畫,讓人陶醉其中。
漫步在問梅村的石板路上,感受著微風的輕撫,聆聽著鳥兒的啾鳴,仿佛置身于一個世外桃源。這里的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承載著歷史的記憶,訴說著新與舊的故事。從過去的荒蕪到如今的繁華,問梅村實現(xiàn)了一次美麗的逆襲,成為了人們心中的詩意棲息地。
無法走完黃梅全境,只用腳步丈量了吳祥、養(yǎng)馬嶺和聞梅村,就已經感覺到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上!在這片土地上,歷史與現(xiàn)實交織,自然與人文輝映。那每一處遺跡,每一個故事,每一種變化,都如同一顆顆璀璨的珍珠,串聯(lián)起了黃梅這片土地的靈魂。雖是管中窺豹,卻窺一斑而知全豹也!從這一個個厚重的文化元素中,我們看到的是“戲鄉(xiāng)福地,靈潤黃梅”帶給我們的一種深深的震撼!
那些歷史的故事,在我的心間流淌;那些自然的美景,在我的眼前綻放。興之所至,賦詞一闕:“古邑禪宗靈秀,黃梅戲曲悠揚。青山綠水韻悠長,文化傳承別樣。昔日舊顏漸改,今朝新貌初彰。城鄉(xiāng)煥彩樂聲揚,共享繁榮興旺。”
這便是黃梅的魅力所在,既是一種穿越時空的力量,也是一種深深的眷戀與熱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