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1月25號,人民日報頭版刊載偉人號召:“工業學大慶”
想必大家對“工業學大慶”這個號召不陌生吧,而這也是大慶精神和鐵人精神,第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當中,之后根據這句口號還誕生了“農業學大寨”,以及“全國學人民解放軍”這兩個號召。
工業學大慶
各位觀眾朋友大家好,今天咱們就具體聊一聊,“工業學大慶”這句口號里面的大慶油田,看看這個為新中國摘掉貧油帽子的大慶油田,是在怎樣的一個艱苦條件下誕生的,同時也重溫一下以“鐵人”王進喜為代表的石油工人們,以及科技工作者們在那個激蕩的年代,為新中國的建設吃大苦,耐大勞,不怕犧牲,勇于奉獻的鐵人精神。
同時我們也做一個假設,假如侵占東北數十年的日本鬼子,在窮盡一切手段掠奪東三省的資源后,也找到了大慶油田的位置,那么抗日戰爭的形勢是否會出現不同的變數呢?
而又是什么原因,讓日本在整個東三省的白山黑水之間找了十幾年,也沒有找到大慶油田呢?
眾所周知,石油在工業社會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這一點想必大家都不會有異議吧,畢竟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哪種資源,可以完全替代石油的存在,它曾一度被稱為“工業的血液”,我一直都相信只有取錯的名字,沒有叫錯的外號,石油也不例外。
石油工作者
只是這么重要的工業發展資源卻在新中國建立以后,一度成為了新中國走向復興路上的攔路虎,這一切都是因為舊時代的中國,早就被西方列強勘探了無數遍,他們由于理論知識的所限一度判定,在中國這片超過960萬平方公里的廣袤土地上,是沒有石油資源的,而“貧油國”的帽子,更是在上個世紀初就已經被戴到了中國的頭上。
1913年,美國的資本巨頭“美孚石油”公司,為了方便資本擴張,好提前布局全球,就專門組織了一個龐大的地質勘探組織,到舊時的中國肆無忌憚的勘探測繪,企圖找到蘊藏在中國的石油資源,以便美孚石油公司的壟斷經營。
他們先后從山東到河南,再到陜西河北等省進行勘探,只是一路無果,最后這個組織還跑到了東北三省甘肅省,甚至連內蒙古都沒放過,不過幸好那時的美孚沒有發現中國境內的石油資源。
上海的美孚石油分公司
實踐和理論是相輔相成的,這就像愛因斯坦的E=mc的平方,是制造原子彈的理論基礎一樣,而西方國家,在那個年代勘探石油資源的理論支撐,就是“海相生油”理論。
這個理論的意思就是,石油都是通過大量的浮游生物和動植物腐蝕物在海底沉淀,然后通過無數年時間的積累才慢慢生成石油的。
而西方列強通過這個理論,確實找到了很多很多的石油資源,而美國美孚公司通過這個理論卻在中國一無所獲,于是列強們便給中國下了判詞,那就是中國沒有石油資源,是一個貧油國,從此貧油國就成為了中國的標簽。
緊隨美國之后,日本也開始對舊中國進行測繪勘探,日本本就是島國什么都缺,在它看來掠奪中國不一定要石油的,煤炭鋼鐵也是很好的資源。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占領東北三省全境,從此開始了對東北三省長達十幾年的資源掠奪。
九一八事變:日軍慘絕人寰的罪行
而石油方面,日本更是在二十多年時間里,花費了近千萬美元,在包括東北在內的數個省份里,不停地打井勘探,尋找中國的石油資源,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也沒有找到中國的石油資源。
為什么小日本要數十年如一日地在中國尋找石油呢?
又是什么原因讓日本堅定地認為中國有石油呢?
事情要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說起了,1926年左右,日本通過引進英國的煉油技術,在東北撫順的油頁巖中,首次提煉出了可使用的石油資源。
盡管成本非常大,并且技術難度也不低,但這已經讓日本人欣喜若狂了,他們堅定地認為既然能夠在中國的油頁巖中提煉出石油,那么中國的土地下就很可能蘊含豐富的石油資源。
而這才是日本十幾年如一日,在中國境內瘋狂打井探測石油資源的原因之一。
撫順的頁巖油資源,經過日本改進和擴大規模后,產量最高時期可達到年產25萬噸,日本攻擊美國偷襲珍珠港時,日本海軍使用的就是撫順提供的頁巖油,可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日本石油全靠進口沒有保障的焦慮。
撫順頁巖油提煉
不過頁巖油的提煉成本確實太高了,并且產量也很小,微小的產量對全面運轉下的日本戰爭機器來說真的是杯水車薪,野心勃勃的日本鬼子,想在中國境內找到天然石油來緩解是有壓力。
于是日本大規模不計成本,瘋狂的打井找石油計劃開始了。
1928年年中到1929年年底,當時的日本還沒有占領東北全境,但是這并不妨礙他們如入無人之境的在中國肆意活動。
新帶國太郎,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一名高材生,他在大學學的專業就是地質勘探,對“海相生油”理論理解頗深,1928年7月份,他接到了日本軍方委托的任務,在中國東北的牡丹江一帶勘探是否存在石油資源。
新帶國太郎帶著七名俄羅斯助手和向導,先后三次深入牡丹江流域一帶,經過多次打井和勘探對比,他確定在這片區域沒有石油資源,只是連他自己都不知道,他瘋狂的打了那么多井,其中一口僅離后世的“大慶油田”1000米不到!
一無所獲的新帶國太郎,在1930年又帶著人去了滿洲里的“扎賚諾爾”煤礦,這一次他沒有瘋狂的打井,只是在離煤礦7.9公里和9.3公里處打了9個井,不過收獲不大,只在樣本里面檢測出了含有瀝青成分。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很快就占領了東北全境,這個時候離日本全面侵華還有六年,占領了東北之后,小日本開始了對東北的掠奪,煤炭、糧食、人口、鋼鐵,它們一樣也沒放過。
而日本心心念念的石油資源也被擺在了明面上了,整個東北全境都被日本鬼子像篦子一樣篦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它們把重點選在了遼寧阜新西邊的吐呼魯地區。
無惡不作的日本鬼子
1935年,在經過數年的深入挖洞,日本人終于在吐呼魯地區,找到了一點石油資源的影子,因為他們在一口650米都不到的井下,發現了一些石油的蹤跡,而更刺激的是,等日本人把井深打到800米左右的時候,他們搞到的原油竟然已經超過270升了。
一時間日本人都沸騰了,日本國內以海軍為首的勢力,瘋狂的鼓動日本內閣,要求加大力度在那片區域找石油,一定會有大收獲的,美國人不行不代表大和民族不行嘛。
于是在短短的4年不到的時間里,也就是說從1935年到1939年底,日本在吐呼魯地區打了83口深井,但是除了開頭的那270升原油之外,他們一滴也沒有再得到過。
付出了那么多卻什么也沒得到,日本內閣和天皇自然非常生氣,于是主抓探油的一位主官切腹自殺了。
1940年5月,在經過所有的資料匯總后,日本政府正式宣布,放棄在中國尋找石油的辦法了,同時由于諾門坎試探被蘇聯紅軍碾壓了,所以日本的國策“北進”和“南下”當中的北進被內閣否決,日本決定南下尋找資源,其中就包括開辟以印尼等擁有石油資源國家為主要戰場的南亞戰場。
接著就是日本偷襲美國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為了資源走向了滅亡。
新中國成立以后,通過一五計劃,我們的工業發展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但是從1958年開始中蘇關系開始惡化,新中國的石油資源本就是捉襟見肘的,老大哥又背信棄義,這就導致我們沒有了石油資源的獲取渠道了。
石油匱乏造成的后果開始顯現,到1958年底,國內很多的汽車因為缺少燃油而成為了一堆廢鐵,軍隊中甚至一度取消了機械化的部隊演習,就連首都北京的公共汽車上,也開始用上了煤氣包。
這里我們就不得不感嘆新中國的國運之強了,我們總是在最緊要的關頭有人站出來,帶著國家走出困境。
而帶領新中國走出石油困境的,就是中國的地質學家李四光、潘鐘祥、黃汲清等科學家。
李四光與黃汲清
面對西方國家的海相生油理論,李四光他們提出了相對的陸相生油理論,并且他們在1936年左右有過實踐。
在新中國急需石油資源的前提下,以李四光為首的中國地質學家,經過多番勘探調研結合理論,他們提出在我國的東北平原肯定會存在著儲量巨大的石油資源。
有了理論支持,鉆井工人們就有了方向,有了正確的方向,石油資源自然也不會遠。
1958年5月初,松遼石油勘探大隊成立
1958年7月,松遼平原第一口基準井在黑龍江安達被打出來,井深1879米左右,沒有發現石油資源。
松遼石油勘探大隊
1958年8月,松遼平原第二口基準井在吉林前郭爾羅斯蒙古自治縣被打出來,井深2887.63米,依然未發現可用于工業的石油資源。
1959年8月26號,松遼平原第三口基準井被打出來,井深1382米,噴出了石油,它的石油蘊含量超過60億噸,位于世界第四,而中國的貧油帽也從這一天起被正式摘下, “大慶”油田應運而生。
松遼平原第三口基準井,也就是松基三井距離日本打的井口,最近只有1000米不到,這不是國運是什么?
大慶油田被發現
大慶油田為新中國的建設立下了大功勞,從1976年開始,大慶油田的產量就達到了5000萬噸,并且連續27年都保持了年產5000萬噸的產量,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截至2020年,大慶油田已經累計為國家成產石油超過22億噸,繳納稅款超過兩萬億,這是世界同類油田想都不敢想的成績。
最后咱們回到問題,假如當初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那么抗日戰爭或者說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局又會走向何方呢?
大慶油田
歡迎各位朋友開動你的腦洞,大膽的假設,在評論區留下你的猜想和論證理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