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作品感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封建王朝。作為一個結束持續上百年亂世的強大帝國,它自己卻短命到二世而亡。對于秦朝滅亡的原因,有不少人認為是因為秦始皇廢長立幼,打壓仁德寬厚的長子扶蘇,讓昏庸無能的胡亥得勢,最后葬送了大秦帝國的前程。人們在哀嘆秦始皇自毀長城的做法的同時,還經常想,如果扶蘇不甘于命運的安排,選擇勇敢地反抗,會不會徹底改變大秦帝國的命運?
- 未能生效的遺詔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嬴政開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全國巡視。
這一路上,盡管各地官員都在盡力“隔離”他,讓他目之所見盡是一片繁華,但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那些被重稅和勞役折磨得生不如死的百姓,那些恐懼得道路以目的眼神,那些嚴刑峻法下的哭喊聲,通過各種難以阻擋的渠道被嬴政看見、聽聞。這一趟下來,嬴政感到了一陣陣前所未有的痛苦。
“朕明明什么都考慮到了,什么都安排好了,各種標準定得清清楚楚,為什么朕的子民們就不能老老實實跟著做呢?照著執行不就沒有這么多問題了嗎?”
嬴政想啊想,卻不僅想不出什么結果,反而越想越憂慮。在巡行經過沙丘時,心力交瘁的他終于撐不住了,噴出了一大口鮮血,此后就一直臥病不起。
正所謂“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秦始皇在彌留之際,如同走馬燈般地回顧了自己的一生,終于想清楚了一些東西。于是,他把宦官趙高叫到了身邊。向他口述了自己的遺詔。
“我兒扶蘇是對的,人心難測,嚴格的法律并不能解決一切問題?!辟L嘆一聲,接著說道,“可惜現在對我而言已經太晚了,扶蘇能力出眾,而且向來仁德寬厚。朕死之后,卿等一定要保扶蘇安穩地即位。”
“公子扶蘇現在仍在蒙恬將軍那邊,手中事務繁忙,要趕回咸陽恐怕還要些時間?!壁w高奏道。
“那就讓他趕緊把兵權交給蒙恬,盡快回來登基!”秦始皇用盡力氣說著,急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只希望我大秦江山,在他手上能如愿傳至千秋萬代,國安民富,山河永固!”
“臣遵旨!”趙高不動聲色地在詔書上寫著,寫完后向嬴政叩了個頭,出去了。
一段時間后,公子扶蘇接到了父皇的遺詔。
“父皇叫我自殺?”扶蘇驚異地看著詔書的內容。他不理解為什么父親居然要在這時殺掉他,但詔書上那個清晰的“受命于天,既壽永昌”的印章容不得他有半點懷疑。
想著自己曾經的理想,又想到父親過去與自己鬧的矛盾,扶蘇不由得淚如雨下。他絕望地走進屋內,拿起劍就準備自刎。
就在這時,一旁的將軍蒙恬抓住了他的手臂。
“公子,三思啊!”蒙恬懇切地勸道,“現在送過來的只有一卷詔書,我們都不曾見陛下親口說出這些話,怎么能判斷這就是陛下的旨意呢?從沙丘到這里路途很遠,如果有心人要動手腳是完全有機可趁的??!”
“父皇在世時,就經常批評我的很多觀點,甚至還因此把我送出京城?;蛟S他一直都不認為我這樣的人有當皇帝的資格吧?!狈鎏K哀嘆著說。
“公子怎么能這么說呢?”蒙恬抓緊了扶蘇的手臂,生怕他用力割下去,“陛下把您送到邊關,可不是要冷落您。您可是主管著關乎天下安危的重大任務??!陛下最重視的向來都是您,怎么能妄自菲薄呢?”
“但這個詔書上都有父皇的璽印了,這可是沒人可以偽造的??!”
“沒人能偽造璽印,但有人能偽造詔書啊!”蒙恬盡力想把扶蘇手中的劍奪下來,但他沒想到扶蘇的力氣比他想象中都要大得多,“公子要不放心,我們可以再進京請示一下,如果這確實是陛下的意思那您再自刎也不遲!”
“父要子死,做兒子的還有什么好請示的!”扶蘇大喝一聲,手起劍落,血立馬濺了蒙恬一臉。等蒙恬擦干凈臉上的血跡時,扶蘇已經在血泊中徹底斷了氣。
- 因性格注定的悲劇命運
扶蘇死后,無能的胡亥在趙高和李斯等人的支持下登了基。隨著趙高的專權,各種苛政惡政只增不減,全國不堪重負的百姓紛紛起義造反。秦朝最終在全國人民的怒火中徹底滅亡。大部分人在讀史讀到這一段時都不禁為扶蘇和大秦的命運扼腕嘆息,認為如果扶蘇能再有血性一點,充分利用自己擁有的資源去反抗命運,或許趙高等小人的奸計就不會得逞,他也能順利繼位,并改革之前政策的弊病,延續大秦的輝煌。
確實,在扶蘇接到假遺詔時,他正手握重兵,如果想要反抗的話是具備足夠的實力的。事實上,扶蘇只要不立即自殺,還是有無數的機會反將一軍的。哪怕他就像蒙恬建議的那樣,只是先去“請示”一下,就足以令做賊心虛的趙高等人感到忌憚了。此后他甚至還可以利用手中的各種資源和渠道去調查事情的真相,一旦能掌握關鍵性的證據,趙高李斯等的卑鄙勾當就暴露在陽光之下了。
然而,扶蘇終究不敢走到那一步,原因正因為他是扶蘇。
扶蘇本人是以仁德著稱的,他的一切名望和權力,除了源于他本身不算突出的博學多才外,基本上都來源于他那與父親形成鮮明對比的仁慈品性??梢哉f,絕大多數百姓對大秦未來的期望都放在他身上了,甚至連已經起義了的陳勝在扶蘇死后都打過他的旗號。
如果說嬴政的治國理念是純粹的法家思想,那扶蘇則摻雜了更多的儒學思想。他相信國家不一定要靠法律的強制力去維護,如果人人心中都有仁義道德也能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
正是因為這樣的信念,使他徹底放棄了任何反抗命運的機會。因為仁德,他順從地接受了父皇對他的一切安排,從生到死,概莫能外。那些讓他成為眾望所歸的一切資本,最終卻成為了他的墓志銘。
- 結語
扶蘇死了,大秦亡了,但歷史并沒有就此終結。沒過多久,另一個新興的大一統王朝大漢接替了大秦的位置。漢朝在充分吸納秦朝的政治制度的同時,又將“仁政”放在了極其重要的地位,最終形成了一套成熟統一的封建政治體制,并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了千年之久。嬴政對大秦未來的期望在大漢那里得到了延續,從更宏觀的視角上也算是實現夢想了。
沒必要為大秦的悲劇而哀嘆,因為大秦雖亡,但江山永固。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