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都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多少罔顧百姓生死,違背道義的政黨都走向了滅亡,歷史上黃河決堤每一次都在國家危急存亡之際,但決堤者最后的下場都令人唏噓,蔣介石就是典型的例子,他領導百萬裝備精良大軍,最終卻落得只能逃往我國一個小島上藏身,至今都沒能落葉歸根入土為安。
蔣介石政治生涯中,最終失敗的原因的就是失去了民心,而歷史早在1938年他做出決堤黃河“以水代兵”阻擾日軍前進的決策時,就已經拋棄了他。此決策是功是過后人無法評判,但決堤黃河卻讓無辜百姓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那么蔣介石炸毀黃河大堤,澎涌而出的黃河水到底淹死了多少日軍,取得了怎樣的戰績,又給中國人民造成了什么影響?今天帶大家了解一下蔣介石親手釀造的人禍慘案。
圖丨蔣介石
日寇入侵我國,占領大半個中國
九一八事件爆發,日本直接慘無人道的血洗了沈陽國軍大本營,隨后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占領東北三省,中國瀕危,導致這種局面的就是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想法還有張學良不抵抗政策,自此日軍一路南下,先后侵占了熱河、華北地區。
到了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后,工業大國與農業國之間到底戰爭全面爆發,蔣介石被迫與我黨合作,開始了聯合抗日,但因為國民黨政府內部的腐敗,山東總司令韓復渠又將大半個山東拱手讓給了日寇,其中就包括濟南、青島等地。
一路長驅直勝讓日軍士氣大增,為了更快地占領中國,他們從多路進軍直達國民政府的老巢南京,國民黨高層丟下南京城內幾十萬的無辜百姓和駐守士兵,被迫將國民政府遷到了重慶。
圖丨日寇
一路的潰敗讓蔣介石惶惶不可終日。他想起了早在1935年德國軍事顧問團首席顧問法肯豪森,曾提出的建議: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可利用中國的地勢,將黃河作為最后的戰線,人工造成黃河泛濫,以水代兵阻擋日軍前進到底道路。
蔣介石心中也明白,炸毀黃河大堤是喪盡天良的事情,自己也必將遺臭萬年。然而當時的局勢正在一步一步逼著他往這條路上走。
日寇在上海登陸攻占南京后,徐州會戰打響,雖然我軍在臺兒莊戰役中獲得了不小的勝利,也為此后的武漢會戰贏得了時間部署,但在日本武器絕對的優勢下,徐州淪陷已成定局。
當時國民黨組織部部長陳果夫給蔣介石寄了一封密函,內容為:只需將黃河大堤炸毀,讓黃河的水奔涌而出阻擋日軍前進的道路,達到水淹日軍的效果,讓其置身在危險地方,就可以化解國民黨所面臨的危急處境。
圖丨蔣介石
1938年5月19日,日軍占領了空城徐州,國民黨數十萬大軍向豫東、豫南方向撤退,日軍集結了坦克、飛機、大炮以及數十萬的軍隊意圖與華北派遣軍會合,日軍一路向西推進,追擊潰逃的國軍。
這國軍也真是可伶,在抗日時期被日本軍隊追著滿中國打,在解放時期被我黨追著打到了臺灣,這都怪他們跟錯了隊伍。
戰局到了最危急的時刻,已經占領開封的日寇,如果繼續西進占領鄭州的話、那我國的西南大后方也將落入日軍的鐵蹄之下。
如果他們沿平漢鐵路南下的話,那河南到武漢就無險可守了,而武漢是國民政府的中樞所在,里面滯留了許多的軍事指揮部門、政府機關和機密文件,還沒來得及轉移到武漢,一旦鄭州失守,那對中國來說將會是一場災難。而日軍此次的目標正是武漢。
圖丨鄭州到武漢地圖
蔣介石下令決堤黃河,阻止日軍入侵武漢
1938年6月1日,針對中國所面對的處境,蔣介石在武漢召開了最高軍事會議,會上提出將所有人撤離出鄭州,然后放一把火留給日寇一個廢墟的提議。
第一戰區司令官程潛提出,古代有關云長水淹七軍,生擒于禁,如今我軍也可以開掘黃河以水代兵,阻擋日軍主力部隊的攻勢,一旦成功亦可威震華夏。
經過深思熟慮后,蔣介石認為鄭州絕對不能丟,一旦讓日軍過了鄭州,那么蘭封會戰和徐州會戰中幾十萬后撤的將士將會被日軍圍殲。
日軍就是仗著以坦克、重炮為主線化的機械部隊,才會戰勝只有輕武器的中國軍隊,一旦黃河決堤,不僅會淹死日寇,他們的先進裝備也在泥沙中必將寸步難行。經過國民政府高層反復謀劃后,也一致認為想要挽回戰局,那就只能實施決堤黃河的方案。
圖丨日軍
當然蔣介石也心中明白,滔滔黃河水一旦傾瀉而出,給百姓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這個罪名他可不想背負,于是決定將炸黃河的真相隱瞞,謊稱是日本的轟炸機將黃河炸毀的。
對于自己的這個決定,蔣介石內心也是在打鼓的,事情的發展真的能夠遂蔣介石所愿淹死日軍嗎?
接到炸毀黃河大堤命令的程潛,立刻開展了決堤事宜,他讓20集團軍司令員商震選好決堤位置,可經過幾天的爆破,最先選定的地址卻因為水道阻塞,一直沒有成功。
商震又去考察地形,最終將決堤點選在了花園口,起初許多的國民黨士兵認為干這種事情是要斷子絕孫的,紛紛消極對待,商震見狀當眾宣布,如果能在指定時間內完成炸堤任務,每人獎勵一千元,在利益的誘惑下,大家都收起了心中最后的善念,投入了挖黃河大堤的工作中。
圖丨挖堤
“以水代兵”的決策后,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6月9日,商震調來了炮兵,先是在已經挖得很薄弱的地方安上炸彈,然后命令大炮對其轟炸,花園口被炸開了,黃河水猛漲,洶涌的黃河水奔涌而出,浩浩蕩蕩朝東南流去。
蔣介石在炸毀花園口大堤前,就將附近的居民遣散了,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炸堤之后天空下起了暴雨,黃河水如同猛獸一般吞沒大地,無數的村莊被被淹沒,總受災面積高達29萬平方公里,約2000萬畝耕地被淹沒。
豫皖蘇三省44個縣都沒有逃脫被洪水淹沒的厄運,成為了黃河泛濫區,僅中牟一個縣就有6萬百姓死于非命,更別提其他縣城被活活淹死的百姓了。
圖丨黃河水
隨著花園口堤口的缺口越來越大,源源不斷的黃河水在豫皖蘇三省之間滾來滾去,逐漸蔓延到了安徽江蘇境內。
據統計有89萬人因為蔣介石的這個錯誤決定而死于非命,大水沖毀了高達140萬戶百姓的房子,讓12000萬民流離失所,成為了難民,黃河大水所到之處,尸首遍野,百姓哀聲哉道。
然而這個事情還是個惡性循環,因為洪水淹沒了耕地,導致百姓無田可種,黃河水改道,也造成了幾年的干旱,很多人活活被餓死了。
圖丨泛黃區
當時民間就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老蔣扒開花園口,一旦兩筐往外走,人吃人,狗吃狗,老鼠餓得啃磚頭。”來形容當時的局勢。
花園口決堤和文夕大火還有防空隧道窒息合稱為抗戰三大慘案,而花園口決堤的慘狀程度位列第一。
看到黃河決堤帶來了如此慘烈的后果,蔣介石才后知后覺地反應過來釀成滔天大禍,當時在這種災難面前,他只說了一句:“是非對錯,由后人去評價吧。”
圖丨逃荒的災民
反觀日本的損失,蔣介石真的達到了目的嗎?
黃河決堤后,西進的日軍被黃河水所困,但是因為此前日寇早就通過偵察機發現了國民黨在挖花園口大堤,猜到了蔣介石的意圖,于是紛紛搶占制高點。只是他們沒有想到黃河水來得這么猛,日寇的第14師團和16師團因為撤退不及時,被困在了中牟縣。
但日軍有先進武器,他們派出了大量飛機支援,救出了被困的日軍,唉,只有1000人左右被突如其來的洪水給淹死。
好在洪水沖斷了鄭州到武漢的鐵路,日軍各沖部隊的坦克和大炮大部分淹沒在洪水之中,從而推遲了日軍進攻鄭州的速度。
圖丨日寇
國民也趁此機會對豫東一帶的日軍進行了反攻,此次決堤黃河讓日軍死傷了7000人左右,軍事武器無數。導致日軍改變了戰略規劃,放棄了西進計劃,退守到了徐州。
后來日軍渡過淮河,再進攻武漢,國民黨抓住這寶貴的時間,將武漢的大量抗戰人員和物資,轉移到了重慶。
直到10月份,武漢才淪陷,蔣介石的花園口黃河決堤的決策,以89萬人的代價,阻擊了日軍4個月攻占武漢的腳步。
正是蔣介石的此舉,導致百姓流離失所,苦不堪言,從而失去了民心,所以在我黨攻打他的時候,老百姓都是非常支持的,甚至恨不得自己親自拿著鋤頭干他
自知犯下滔天罪孽的蔣介石,在生前對花園口決堤事件閉口不提,而國民黨也將矛頭都指向了日寇,聲稱是日本炸毀了花園口。
不過事實擺在面前,過多的辯解只是不想面對現實而已,正是因為蔣介石不得民心,凡事沒有從百姓的角度出發,從而導致他政治生涯的失敗。
大家是怎樣看待蔣介石炸毀花園口大堤的事情呢?是抗戰的需要?還是決策失誤呢?付出這么慘痛的代價真的值嗎?歡迎留言評論,我們下期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