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黨軍隊面對十倍百倍于己之敵,實踐性又創造性地發展出一種符合我國發動群眾力量打人民戰爭實際的戰斗方式,即游擊戰。
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毛澤東同志總結出的游擊戰十六字方針,作為井岡山時期就追隨毛澤東的優秀指戰員,粟裕顯然是游擊戰的杰出實踐者,智計頻出,絕活不斷。
一、游擊:化整為零,分散作戰的藝術
孫子兵法有云,三倍攻之,十倍圍之。
古老先賢的智慧顯然有其洞見性,可若敵三倍于我,十倍于我?
——游擊之。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紅軍優秀指戰員們在十年土地革命戰爭的實踐中總結了經驗并作出了回答。其中,在南方三年游擊戰爭中率領紅十軍團余部作出突出貢獻的粟裕在這問題上顯然也有不小的發言權。
當時延安革命根據地遭受敵人圍剿破壞,而粟裕則率領紅七軍團在浙西南開展游擊戰爭,不斷滋擾國民黨主力部隊,緩解延安方面遭受的圍剿壓力。
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讓我軍不得不離開延安,為了保存紅軍有生力量,我軍作出了戰略轉移的決定。1935年十月,開始長征。
紅一、三、四方面軍作為主力參與長征,背后緊緊咬著追兵顯然是行不通的,勢必要有人留下牽制窮兇極惡的國民黨軍。為配合紅軍主力北上,粟裕率領挺進師向閩浙邊地區轉移,開展游擊戰爭,創建根據地。
戰場形勢瞬息萬變,游擊部隊則更要靈活應對。粟裕在游擊戰過程中智計頻出,時任國民黨閩浙贛皖四區主任的劉建緒就在粟裕身上吃了大虧。粟裕每每清掃行軍痕跡,山路本就難尋,他偏偏有路不走,沒路就走。因為有路便常有伏擊,敵軍帶足了一兩天、兩三天的干糧等著打你,如何能自投羅網?林木茂密,荊棘惱人。
為了行軍,紅軍戰士們身上出現刺傷劃傷都是常事,倒是苦了身后的追兵,敵軍常抱怨"赤匪偏不走尋常人路"。國民黨軍不愿意苦了自己去鉆野草棵和荊棘叢,于是往往追蹤不力,不得蹤跡。
粟裕認為,游擊應該講究轉移快速,機動性必須強于一般部隊。敵人來時我躲藏,敵人退時我活動。敵人扎營我破壞,敵人調兵我轉移。劉建緒調集主力部隊和當地43個保安團的兵力圍攻粟裕挺進師,卻始終被牽著鼻子走。古語有云,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竭。粟裕要的就是拉著敵人的作戰情緒,時時挑起,又時時將自己藏在云山霧罩中,讓敵人一腔憤恨不知向何處去,找吧又找不到。時間久了,面對我軍的游擊縱隊騷擾,劉建緒部的反應是厭煩和無奈:打?怎么打,只有他來打你,你要去尋他們在哪,那萬萬是找不到的。
幾十個團加主力正規軍,接近十萬的兵力卻始終無法撲滅這股革命力量,劉建緒一時淪為笑柄。究其原因,除了國民黨軍本身戰斗意志消沉之外,粟裕的游擊戰術在其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粟裕的部隊在山上作戰,依托有利地形,隱蔽躲藏,分散作戰,從不正式扎營,也就避免了被敵軍合圍而有大的損失。
二、審時度勢并結合我軍實際的作戰方式
為什么是游擊?面對三十倍、五十倍的國民黨正規軍,硬碰硬就暴露了兵力上的弱勢。兵法說三倍攻之十倍圍之,當敵人遠多于我軍時,就應該讓他們攻不著也圍不著。游擊戰化整為零,將我軍兵力數量上的弱勢轉化為機動作戰、分散作戰的優勢。無法攻打,難于合圍。主力參與戰略轉移,小股部隊進行游擊,就可以有效的阻擾國民黨軍對我軍的追擊,減輕長征部隊在爬雪山過草地時身后的壓力。
與常規作戰不同,游擊戰的目的不是擊敗而是消耗。粟裕認為,我軍兵力不占優勢,擊敗敵人所付出的代價巨大,我軍當時的兵力不足以承受這樣的人員損失。而游擊便可以以有限的兵力自由搭配成小組,以小組、小隊的形式分別"打架",但絕不打"群架"以免被合擊。
以少人騷擾、消耗多人,使之受到人員上的傷亡,精神上的打擊,意志上的消耗。粟裕深諳此道,在他決定游擊作戰選定作戰地點時就能凸顯這一點。挺進師的根據地在浙江西部仙霞嶺地區,地形層巒疊嶂,少有人煙。林木深,路難尋,既便于隱蔽行跡,也便于機動作戰。粟裕有時作戰還會故意制造一些痕跡,看似是行軍匆忙沒來得及清理,可實際上背后是陷阱,若是敵軍眼前一亮興奮撲去,不是撲了個空就是掉進伏擊。虛虛實實,真假難分。
粟裕帶領部隊轉戰閩浙邊時,在蔣介石家鄉奉化也多有活動,使蔣介石大為光火,懸賞萬元捉拿"金米""余良"等"共匪"首領。可其實,這些都是粟裕的化名。蔣介石調集兵力圍攻,挺進師便在這樣得天獨厚的環境下牽著國民黨32個正規團和8個保安團的鼻子走,用靈活的戰術將敵人轉得暈頭轉向,叫苦不迭。七八萬的兵力,被一千多人打得聞風喪膽。
三、為什么是粟裕?
開國將帥中,粟裕是極少未參加長征卻評為大將的人之一。能有如此功勛,與他在配合主力長征所進行的游擊戰中作出的突出貢獻分不開。
三年南方游擊戰,中央蘇區有項英,贛浙蘇區有粟裕。粟裕從井岡山時期就已經開始革命軍旅生涯,當時就深受毛澤東游擊戰思想的影響。后來紅七軍團合并入紅十軍,紅十軍團意圖北上抗日卻在古竹溪遭到數倍于我之敵軍的襲擊而損失慘重,僅剩粟裕率領突圍的800(可以說是400)余人。在這種情況下,粟裕只能率領紅十軍團余部有限的力量與敵人周旋。在這樣的周旋過程中,實踐出了屬于自己游擊戰有效的方針和對策。
也正是因為粟裕率領部隊在游擊戰中的豐富經驗,這支部隊擅長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限度的勝利,在以后有許多以少勝多的戰斗例子,被毛主席評價為"全國各區戰績最大的部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