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首先得有一定的能耐來感動自己,才有資格去感化他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以身作則。——叔叔的書《生死憂患》
生活中,人們總是對自己過分寬容,卻又對別人過分嚴苛。你上街是穿著大膽奔放,你說這是釋放天性人們喜歡活潑開朗的女孩,但你卻轉手就逮著一個小姑娘罵說她衣著暴露傷風敗俗。因此,網絡上滋生的數之不盡的言論暴力事件說復雜也不復雜,但,說處理也不簡單。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大多數人有一顆"以身作則"的心,在自己做不到的情況下不去苛責別人,設身處地的為別人考慮一番。
那么以身作則很難嗎?我們來看看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大將之首的粟裕是怎樣以身作則的。
一、 認識錯誤。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粟裕將軍在紅軍時期就是以身作則的典范,在他的軍旅生涯中始終貫徹以身作則這一舉措,不僅如此,他還時常教育自己手下干部——最好的政治工作還是以身作則、吃苦在前。
但,就像沒有人生下來就會跑一樣,粟裕將軍一開始也不是這樣教育
別人的。
1928年4月28日,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與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和賀龍領導的南昌起義部分部隊在井岡山的勝利會師,兩支部隊合編為"第四工農革命軍"簡稱紅四軍。紅四軍下轄六個團,粟裕任28團五連黨代表,隨后接連三次參加了毛澤東主持召開的連以上干部會。
當時,因為政治工作的特殊性,真正理解它的人并不多,也因此,這項工作被曾一度一些軍事出身的人稱為"賣嘴皮子""賣狗皮膏藥",受到輕視和打擊。粟裕剛上任時,也有人故意問他:"賣膏藥嗎?多少錢一張?",這樣的調侃不是個別現象,而是當時部隊里眾人的真實心理。
不僅僅是他們,就連粟裕本身也深受舊思想的影響,起先對政治工作也不太重視,覺得對于做壞事的人只有變相體罰才能奏效。他還曾經處罰過一個喜歡賭博、屢教不改的通訊員,然而收效甚微。
后來,粟裕根據主席關于官兵平等的主張,覺得硬的不通,咱就來點軟的。他給通訊員耐心的講道理,解釋賭博的危害,長期沉迷于賭博又會對部隊、戰友造成什么影響。通訊員流淚痛悔,后來果然改掉了壞習慣。事后,粟裕感嘆:"對待自己同志,舌頭真是比拳頭還靈!"
至此,粟裕也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真正重視起了這所謂的"政治工作",也清楚了該怎樣正確的將政治工作有效的開展下去——沒有什么,比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更能打動人。
二、 貫徹以身作則的政治理念。
1942年,粟裕已經是新四軍1師的師長,這樣提供給他和普通戰士們交心的時間也越來越少了,他也不能只是看著一個連隊一百來人,而是一個師的幾千上萬人。這時候,可就不僅僅是言傳身教了,還要教別人怎樣言傳身教。
據后來擔任成都警備司令的張玉成回憶,當時他還是新四軍一師三旅七團八連連長,粟司令時常對他們傳授一些對戰士們做政治工作的切身體會。而其中有一件事一度令他印象深刻——有一次私下開會,粟司令問我們,你們現在有沒有打罵戰士的?
恰巧前不久張玉成的三排長任貴云查哨,一個哨兵在打瞌睡,他就打了那個士兵,沒多想,我將這件事一五一十的告訴了粟司令。
粟司令說:哨兵打瞌睡當然是不行的,但不能這樣做,難道打了他就不打瞌睡?主要靠教育,要告訴他他所做的一切最終的目的是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做,又為什么不能打瞌睡,只有他知道了自己的責任重大,才能自發地站好崗,放好哨。粟裕覺得,最好的教育就是言傳身教,最好的政治工作莫過于以身作則、吃苦在前。
三、同甘共苦的真諦
井岡山上缺吃少穿,異常艱苦,這不僅僅是一個人如此,全軍上下從軍長到戰士,吃穿用度都是一模一樣。甚至,由于粟裕不是地道的裁縫,為了縫制自己替換穿的短褲,粟裕拿到部隊上分發下來的布,左右打量竟不知如何出手,也沒想過去麻煩別的同志,最后只能是將自己原先的短褲片片拆下,再照貓畫虎,好不容易縫起了兩條短褲。
諸位可還記得那篇"朱德的扁擔"?那段崢嶸歲月總是令人難忘。當時與粟裕同在28團的蕭克后來也回憶:"全軍上下除了病、傷殘外,都去挑糧。在我印象中,28團只有兩個干部沒有參加,一個是林彪,因為身體不好,一個是周子昆,腳上負傷。全軍上下不曾有過任何抱怨,朱德軍長事務繁忙,明明沒有必要,卻依舊同我們一樣,每天步行幾十里,用扁擔挑糧上山。"除此之外,還有當時與粟裕同為28團連級干部的楊至成,哪怕時隔多年,他依然記得和粟裕一起挑糧的場景。
以身作則并不是粟裕的獨有品格,而是當時紅四軍們上下一心的凝聚,試問干部們身體力行沖鋒在前,戰士們又怎會甘心落后于人呢?
這些瑣事上,粟裕等干部與戰士們一般無二,同甘共苦可不僅僅只是說說而已,生活上,粟裕也不曾搞特殊化,大家都是一樣的吃穿用度,甚至因為手藝上的差距,穿的還不如一些小戰士。
軍事訓練上,粟裕也是一視同仁,這里的同仁可是雙向指標,訓練時,往往自己身先士卒。他做連長時對訓練抓的尤為緊迫,每每天不亮就身體力行的帶領全連爬山。
他很有軍事天賦,由于整個部隊彈藥緊缺,作戰時才能配發兩三發子彈。他以少年時苦練槍法的體會,每天組織全連進行舉槍訓練瞄準,帶出了一批神槍手,成功實現了用最少的子彈打倒最多的敵人,后來一度被全軍所效仿,收效喜人。除此之外,潛伏、投手榴彈為主的近戰、突襲戰訓練,也是槍彈缺乏緊缺情況下可以進行的有效訓練。
訓練多流汗,打仗少流血。刻苦訓練的成果馬上體現出來了,在一次反圍剿戰斗中,粟裕帶著連隊隨朱德行動時,突然與調動中的蔣軍劉士毅第31軍遭遇。戰火一觸即發,幸運的是31軍是地方部隊,戰斗素養不高,未戰先怯,兩軍剛接觸他便慌慌張張后撤,朱德一聲令下,部隊趁勢追擊。追擊過程中,粟裕帶領全連一口氣猛追35公里,以平時訓練出來的體力和耐力,追著潰散的敵軍活捉敵營長以下官兵300余人,繳槍250多支。
四、 以身作則的干部,一支有信仰的部隊。
粟裕以身作則的行為和他言傳身教的政治工作觀點,成功打造了一個戰士們清楚知道自己戰斗目的,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的有信仰的部隊。區別于當時國民政府的絕大多數軍隊,這支部隊有著以身作則的干部,有著燃燒不滅的信仰,最終在戰場上立下無數功勛。
先是改正自己,再感染他人,最后由他人去教授、感化更多的人。
這,就是粟裕的做法。
怎樣以身作則——從自己做起,以己度人,先嚴格要求自己再去感化別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