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很長一段時間里,總聽人說,見過的最浪漫絕美的愛情故事是《剪刀手愛德華》里愛德華送給金的漫天飛雪,是金看到圣誕節飄落的雪花就可以堅定的說出:他還活著。在電影的虛構故事里,孤獨本是生命的常態,美好的東西未必綻放,可惜世上沒有剪刀手,金也沒有能帶愛德華回家的媽媽。真正打動人心,令人潸然淚下的愛情其實藏在王玉玲的余生里。
在最美的年華遇見你
王玉玲和張靈甫的初次邂逅是在1945年的秋天,那天下午,天空篩下絲絲銀線,陽光在空中奔流。
出生于名門望族的王玉玲就是人們眼中的大家閨秀,金枝玉葉。幼年喪父,母親開始以婦禮教導她,年僅14歲的王玉玲就能在家中獨當一面,對自己不認同的事情也敢于發出不同的聲音,也是因為這樣人們總說:這大小姐脾氣太差。王家也算得上是書香世家,王玉玲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舉手投足間都散發著極致的魅力,她氣質清冷,好似世間紛亂都與她無關,沒有討好的諂笑,眼中只有明月星輝和腳下的路。而從小沒有經歷過生活的凄苦,在溫馨和睦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王玉玲的性格中又多了一份純真和善良。
一次偶然的機會,兩人相遇了,見到王玉玲的第一眼張靈甫就被她深深打動了,他覺得這個女孩簡直驚為天人,就算調動他所有的語言都不足以形容她的美,她的美是那樣的刻骨銘心,他再無法將視線轉移到其他地方,女孩的一顰一笑在張靈甫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7歲的王玉玲正是情竇初開的年紀,注意到張靈甫的目光悄悄紅了臉,略帶羞澀的看向他,兩人相視一笑,這一笑,便溫柔了時光,驚艷了歲月。隨后,張靈甫四處打聽,問到了王玉玲的堂姐夫,由于堂姐夫曾經受到王玉玲的批評,竟是一句好話也沒說,但這并不影響王玉玲在張靈甫心中的美好形象。
后來,張靈甫手下一個張處長的夫人認識王玉玲,經過張處長夫婦的介紹,這一次,在一家理發店兩人又"偶遇"了,王玉玲顧盼神飛的大眼睛依舊讓張靈甫為之著迷。隨后,張靈甫開始了對王玉玲的追求,兩人見面的次數越來越多,在王玉玲的眼里,張靈甫不僅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年少得志,而且儀表堂堂,是個不可多得的"謙謙君子"。
王玉玲曾經因為躲避戰亂有過一段顛沛流離的生活,她對日軍的痛恨達到極點并發誓今生不買日貨,所以在得知張靈甫的應用戰績后,更是像心生敬佩,對他的愛慕之心更加深切。
王玉玲一直是崇尚婚姻自由的女性,盡管母親反對,王玉玲依然在1945年與張靈甫步入婚姻的殿堂。婚后,兩人的性格和愛好驚人地契合,生活幸福美滿。
"玉玲吾妻,今永訣矣"
1957年,著名的孟良崮戰役打響前夕,張靈甫倍受重用,擢升至軍長,同時他所在的部隊被調到了孟良崮。這一年,19歲的王玉玲為張靈甫生下一個兒子。就在王玉玲生下兒子僅十幾天后,張靈甫戰敗身亡,人們對她封鎖了消息,此時的王玉玲還在盼望著張靈甫回家看兒子。
幾個月后,王玉玲收到了楊參謀長帶回的張靈甫的遺書。遺書是用紅色墨水寫成的,用紅色墨水寫信,是內斂而內心充滿激情的張靈甫的一種特殊的表達習慣。
沒有你,所有的風景都變得黯淡無光
收到張靈甫的死訊后,王玉玲曾幾度想過隨丈夫而去,但看到還在襁褓中的孩子還是堅持了下來。1948年,王玉玲帶著孩子和母親乘蔣介石的海輪到了臺灣,在臺灣,每年都為犧牲的戰士開追悼會,這讓剛剛平復的王玉玲再一次受到打擊。王玉玲后來不再去領取少得可憐的救濟金,但臺灣的工資越來越少,這樣下去她沒有辦法生活,無奈之下,她求助朋友去了美國。為母則強,在美國,王玉玲一邊工作,一邊學習,最終考上了美國紐約大學,讀財會專業以求未來有更好的發展。
張靈甫去世后,王玉玲一直忘不了他,此后的日子里一直一個人生活,她是個好妻子、好女兒、好媽媽,也是一位好學生。
淺喜似蒼狗,深愛如長風,蒼狗不過轉瞬,長風可行萬里。王玉玲對張靈甫長達近百年的愛特別多令人感覺珍貴,在戰亂中保持的愛情,經歷了生離死別的考驗,摻雜著血與淚的洗禮,轟轟烈烈又百轉千回。這個17歲嫁給愛情的姑娘,愿她余生平安喜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