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黎河
不知不覺中,短劇不再是年輕人的專屬,它正逐漸融入銀發一族的生活。從家庭情感到逆襲故事,各種題材的短劇正成為我們“父母輩”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成為他們表達情感、尋找同齡社交話題的新方式。
銀發賽道成“黑馬”,
數字融入是“剛需”
中老年題材短劇走紅,正在成為文化市場的一匹“黑馬”。
數字社會的本質不僅在于技術的更新換代,更在于它對社會信息環境的重塑,使之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對于中老年人群來說尤其如此。在社會老齡化進程加速的當下,老年人觀看短劇的熱鬧背后意味著什么?一個深刻的現實是:老年人的情感需求正逐漸進入更多人的視野,得到更廣泛的關注和理解。
在短劇中,主要人物面對的不僅是離職、離家、離婚等重大問題,還有內心深處的自我挑戰。以《閃婚老伴是豪門》為例,劇中主角石小秀在面對接踵而至的家庭風波時,展現出了非凡的堅韌與樂觀態度。雖然緊湊的劇情設計為她帶來了層層挑戰,但每次歸家,石小秀能從“霸道總裁”丈夫那里獲得堅定的支持。而劇中她與丈夫在柔和的燈光下共進晚餐的場景,更是將那份溫馨的家庭氛圍傳遞給觀眾。
短劇作為流行文化的一部分,為老年人提供了社交話題,使他們能夠與家人、朋友進行交流討論,增強了社會聯系。許多短劇會重現過去的時代背景或生活場景,這也激發了老年人的懷舊情緒,讓他們在回憶中找到快樂和滿足感。比如,精品短劇《錦衣巷》帶領觀眾走進一條即將沒落的蜀中老巷,講述了一個少年為滿足爺爺的愿望,重振這條曾經齊聚傳統手藝人的老巷子,再現舊時盛況的故事,為觀眾帶來優質視聽體驗。此外,短劇中的正面情感表達和人際關系處理,為老年人提供了情感教育的素材,幫助他們理解和處理自己的人際關系。
中老年人的數字社會化是不可逆轉的趨勢,幸運的是,這些短劇以中老年人的生活為藍本,通過生動的故事情節和細膩的人物塑造,為中老年人提供了情感共鳴的空間。正因如此,短劇的流行只是中老年人文化消費需求的一個縮影,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我們期待更多符合中老年群體需求的文化產品涌現,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
“沉迷”是道偽命題,
積極“再年輕”才是真道理
早在1997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倡導“積極老齡化”概念。這一原則的核心就在于,老年人在保持良好身心狀態的同時,要積極面對晚年生活。
如果說數字社會化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那么那些既符合老年人情感需求又具有吸引力的短劇,無疑是當前最生動有效的方法之一。從產業層面看,中老年題材短劇的流行能夠加快銀發經濟規模化,能夠形成經濟發展新動能;從個人層面講,觀看短劇,也是老年人積極自我調整和適應社會變化的過程。老年人觀看短劇,并不意味著他們會沉迷其中。許多老年人能夠合理管理自己的時間,將觀看短劇作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
事實上,“防沉迷”的觀念往往強調的是對外界誘惑的抵抗和對不良影響的回避。然而,當前觀看中老年題材劇的用戶主要是30-50歲的中年人,占比過半。他們心智成熟且生活經驗豐富,對劇情有判斷能力,看劇更多是作為一種生活娛樂消遣;而且自今年6月廣電發布備案新規以來,線上短劇在首集開頭都有“網微劇”備案標識,這是為了明確告知用戶這些是網絡劇,并非真實發生的人和事,幫助其區分虛擬劇情與社會真實。
各個層面都在努力推動中老年人群更健康地數字融入,不管是政府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導,還是平臺的內容把關和推薦優化,中老年群體的主體意識也都得到了進一步的尊重。
隨著數字社會的全面來臨,老年人非但沒有選擇退縮,而且積極成為“銀發沖浪族”。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老年人有權利“體面老去”和“享受娛樂”。短劇作為一種文化產品,能夠豐富老年人的精神世界,提供多樣化的娛樂選擇。更進一步,老年人能從有趣的故事中學習知識,更新觀念,成功地讓老人不“老”——這其實是對年齡歧視問題更勇敢地拒絕。
打破偏見話語,
促進短劇行業良性發展
中老年人可以看短劇嗎?當前對中老年短劇持有一些刻板印象,認為中老年短劇過于戲劇化,缺乏深度,在這種批評的影響下,老年人積極融入數字世界的努力也受到了“誤傷”。不平等現象和潛在的歧視變得難以察覺,有時甚至隱藏在一些看似合理的討論之中。
面對這樣的挑戰,短劇作為一種新興的體裁,正以其獨特的優勢,為滿足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新的可能。短劇的創作更為靈活,能夠以較低的成本、快速地滿足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更重要的是,它能夠以更接地氣的方式,反映中老年人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拍出讓他們喜聞樂見的作品。
當我們目睹銀發族群沉浸在數字世界中時,目光不應僅僅停留在他們觀看短劇的行為上。在這些行為背后,可能潛藏著他們對被時代浪潮拋棄的焦慮,以及對與時俱進的強烈渴望。
我們應當關注到,中老年人同樣有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權利,這包括他們在短劇發展過程中應得的尊重、平等待遇以及權益的保障。市場上推出的一些免費短劇,為老年人提供了全新的觀劇選項,獲得了中老年用戶群體的青睞。
當前,短劇行業正在由粗加工走向精加工、由“套路化”走向“精品化”。我們應當立足實際,深入關注中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才能不斷生產出微而精、短而美的精品短劇,也才更能抵達老有所為、老有所樂的未來愿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