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解放時期,雖然同外敵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平定,但是那時的中國也并不太平,因為戰(zhàn)爭而顛沛流離的許多人都落草為寇,成為了人人喊打的土匪,有些人是本性,而有些人本性善良,只是因為生活所逼,不得不選擇這條道路,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他們還是有基本的判斷,就像向仁萬,他是一名土匪,但卻救了一名解放軍的性命,并且在解放軍的勸服下,他選擇了投誠,最后也因為善念的積累,他得以保存性命。
正文
新中國成立后,在國民黨反動派的支持下,一些土匪隊伍越發(fā)放肆,陳子賢、師興周等一些土匪頭目在湘西建立了湘鄂川黔四省邊境救國軍總司令部。那時的向仁萬在這支隊伍中負責諜報工作。1950年,他所在的部隊受到了解放軍的剿滅,由于解放軍勢頭正盛,這支部隊被打得落荒而逃。遭受滅頂之災的土匪準備孤注一擲,進行反擊。向仁萬因為是個聯(lián)絡員,所以經(jīng)常四處奔走,雙方各自準備充分后,決戰(zhàn)在農歷九月初九一觸即發(fā)。
勝利總是站在正義一方的。這場戰(zhàn)爭也不例外,解放軍勢如破竹,雙方都損失慘重,九月十一、戰(zhàn)局發(fā)生了逆轉,由于我部在牛拉場戰(zhàn)場的勝利,很快,我軍就將土匪打得潰不成軍,匪軍們紛紛逃竄至咱果坪,而咱果坪正是向仁萬的家鄉(xiāng)。他安排陳子賢、師興周等人住下后便準備回家。已經(jīng)半夜一點多鐘了,正當他準備提著剛買的肉回去飽餐一頓時,卻遇到了一名解放軍。
他作為一名偵查人員,一眼便認出了那人的解放軍身份。他一邊想著要不要將他捉住,獻給師興周,以此立功呢?一邊又覺得于心不忍,既然他都落單了,是個散兵,交給師興周的話,他肯定活不成。他就在立場和道義之間猶豫不決。但他最終還是將那名解放軍帶回了家,并讓妻子好好招待。這名解放軍叫馮承,是牛拉場戰(zhàn)場的幸存者,還是一個排長。
經(jīng)過向仁萬的悉心照料,并且承諾不會害他,希望馮承能夠百分百地相信他,馮承也不愿再隱瞞自己的身份,他大膽地說出了自己的來歷,表明了自己的解放軍身份。向仁萬也做到了信守諾言,在他的幫助下,馮承很快通過了土匪設置的重重關卡,最終安全地到達了解放軍根據(jù)地。馮承表示他一定會銘記向仁萬的恩情,之后一定會報答。在解放軍戰(zhàn)士們的勸說下,向仁萬同意投誠。解放軍領導于是找他談話,讓他給師興周等人帶信,希望他們能夠及時悔悟,向解放軍投誠。在他的聯(lián)系下,師興周等人在解放軍駐地都投了誠。這支匪軍就這樣被徹底剿滅。
后來,因為一系列地除匪運動,向仁萬的弟弟向仁壽還是土匪部隊的連長,他因弟弟而受到牽連。農會決定冬月十六,對他進行槍決。恰巧向仁豐前天晚上前去探望向仁萬,向仁萬通過向仁豐給馮承帶了一封信,希望馮承能來救他。第二天,刑場上,馮承果然趕來了,他大喊一聲:“槍下留人”。按照馮承所說,向仁萬是最早投誠的,應該網(wǎng)開一面,因此向仁萬得以逃過一命。
結語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最終都會有好報。向仁萬在關鍵時刻選擇站在正義一邊,救了處在危難時刻的馮承,說明他本性是善良的。他愿意冒著危險為馮承鋪路,讓馮承能夠順利地回到根據(jù)地,說明他心中有道義。而他最終也得到了回報,在危急關頭,是馮承在槍下救了他,他才能活命。與其說是馮承救了他,不如說是他自己救了自己。
參考文獻:《湘西剿匪記》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