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知乎匿名用戶
蜂窩網絡去卷帶寬其實就是方向錯了,5G還沒商用的時候看到新聞報道的那個波段,業內人士都應該知道覆蓋會多差。
5G宣傳的應用場景更是離譜中的離譜:
自動駕駛:自動駕駛是延遲敏感業務,肯定是需要通過邊緣計算來滿足,不是什么東西都適合上云,如果自動駕駛算力放在云端,傻子才敢上車。
遠程醫療/工業互聯網:從3G吹到5G,但是有沒有一種可能,手術室/大型工業設備根本不會跑,所以地球上有一種東西叫網線。
萬物互聯:物聯網設備需要的帶寬其實非常低,物聯網最重要的是低功耗和連接可靠性,5G完全背道而馳。
移動互聯網:4G的帶寬已經滿足99%的場景,并且在信號覆蓋,能耗上都比較平衡,5G帶來的額外帶寬對于流媒體,游戲等場景都沒有辦法有效利用,信號覆蓋和能耗卻全面雪崩。
機器人/自動化:Wi-Fi顯著優于蜂窩數據的原因不是帶寬,信號,能耗,而是內網!用蜂窩網絡控制機器人/自動化,就好像用微信文件傳輸助手發文件,明明我兩臺機器挨在一起,卻非要去公網繞一圈,文件大小都要受制于騰訊。用Wi-Fi就可以全程走內網,不用受制于運營商。
文件下載:高額的流量費用讓大部分用戶并不會大量下載文件,即使不計成本,5G速度在光纖面前也會直接被秒殺的渣都不剩,就算是和Wi-Fi打,面對高端Wi-Fi設備也很難有什么優勢。
高密接入:如果你經歷過早高峰地鐵站/大型活動現場等信號滿格但是網速為零的尷尬,同時如果你還用過轉發能力>10Gbps的高端AP,你就會發現5G高密能力在高端Wi-Fi設備面前也是弟中弟。
這時候就會有人問:怎么文件下載和高密接入都輸給Wi-Fi,我記得5G宣傳的帶寬和高密能力不是這樣的。
究其原因是因為國內5G其實已經妥協到3.5GHz附近去了,而當年宣傳的是60GHz附近性能,妥協的原因當然就是信號覆蓋了。
可能還有人記得,5G還宣傳過延遲小于1ms,這個就純屬文字游戲了,我說我出門只用一分鐘,其實就是指走出門需要1分鐘,大家常說的游戲延遲是接入網-傳送網-骨干網-傳送網-數據中心內部網–服務器整個鏈路決定的,5G頂破天就是接入網快了一點,相當于把水龍頭換成消火栓,至于水能不能變大能變大多少,還是自己去問主管道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