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張家界的“絆腳石”,終于要被“賣”了。
多年來,這塊“絆腳石”不僅是游客必備打卡的“無人區”之一,還被視為當地居民心中的“痛”,也被視為張家界旅游開發中的一塊“絆腳石”。
投資22億元、每天平均接待的游客不到30人、3年半虧了5個億……無論哪個消息,單獨拎出來都非常炸裂,而這些雷人的事情,全部都發生在這塊“石頭上”。
這塊“石頭”是在古鎮遍地開花的2016年,由張家界旅游景區親手“破土動工”的。
只不過,時間已經過去8年。
雖說不期望這塊“石頭”能蹦出齊天大圣孫悟空。但是這石縫上,甚至連草都冒不出來的尷尬處境,倒也是萬萬沒想到。
如今,這個曾經的“絆腳石”,也開始被張家界“壯士斷臂”了。
千年古鎮用8年的時間
給資本講了一個“故故”
說起張家界和這塊“石頭”的淵源,那還真不小。這塊“石頭”,正是大庸古城。
大庸古城其實不是一座“純現代化”的商業古鎮,或者說,至少曾經不是。
在清末民初的時候,據資料顯示,在大庸古城內的街區仍有80 余處古建筑,坐落于此 。
在明清時期,大庸古城的河面上,渡船穿梭不息,碼頭上船只絡繹不絕,它們連接著周邊的居民與文人墨客,那時的大庸古城商賈云集。
懸空而立的吊腳樓時常飄出熱騰騰的香味、青巖板河街則見證了古城的繁華與歲月的變遷,在那個年代,大庸古城更是被過往的商人譽為“小南京”。
在當時,牌坊街、將軍府、八大會館、南門城樓(朝天門)、明代古城墻等建筑,都共同構成了大庸古城獨有的風情,讓見證過它繁華的人,在心中留下難以磨滅的記憶。
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大庸古城逐漸失去了往日的活力。現代化的浪潮沖擊著這片古老的土地。
如今的大庸古城,是在明清時期的南門口原址上進行建設的。南門口曾是這片區域的重要門戶和交通要道,可以說是見證了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變遷。
大庸古城項目于2016 年正式開工,總規劃用地面積為325畝,建筑面積大約為18.5萬平方米。
自2017 年成功募集8.4 億元資金以來,整個古鎮項目已經投資了近22億元。
據宣傳資料顯示,為了延續明清時期的建筑風格,該項目在當時被規劃的時候,不僅保留了朝天門、古城墻、三元宮等歷史遺跡,還修復了陽戲、古樂堂等場所,用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表演場所。
同時,還重現了雄偉壯觀的劉明燈將軍府、神秘莊嚴的土司王宮、八方閣樓,以及南門大碼頭等景點,這些景點被稱為 “古城十景”。
實的是,試問哪個從稱自己為古鎮的景點,不會說點小故事呢?光說不練假把式,只能說故事講多了,沒準有一天也會變成事故。
不僅不被當地人認可,甚至還被業內人士諷刺,稱其“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空間規劃、環境營造、建筑風格都是不倫不類,和歷史沒有什么關系。”(截取自每日經濟新聞的報道內容)
除此之外,這位從“故事”的角度,十分亮眼的大庸古城,更是用8年的時間,給資本講了一個“事故”。
目光所及,皆是蕭條
斥資22億,造了一個“假城”?
說起張家界和大庸古城,倒還真是有種“望子成龍”的老母親,和不爭氣的“兒子”的既視感。
相傳,張家界市在明朝的時候,因為當地的居住區域,相對而言靠近當時一個名為大庸溪的地方,所以張家界市,當時所在的區域也被稱為大庸。
還有一種說法是,在左傳文公十六年,當時正上演一場“楚國滅庸國”的年代大戲。
而這個庸國的“庸人”,迫于無奈,只能從自己的家鄉庸國(今湖北竹山縣)逃至湘西北,并在此靠溪河而居,為了能讓子孫后代能不忘家鄉,所以便將自己靠溪河而居的這塊地方,命名為大庸溪。
雖然這些傳聞都只不過是一些民間野史,看過就算了,但是“大庸”這兩個字,說到底也算是隨著從古城旁緩緩流過的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流傳下來了。
看到這里,也算是整明白了,是否張家界的“大庸古城”在當初命名的時候,就參考了這層含義呢?
看來,張家界對大庸古城,還是有一種執念的。但還是那句,如果光靠信念能賺錢的話,這世界就不會有“窮鬼”了。
所以大庸古城中大部分沒有租出去的店鋪、三三兩兩的游客、零零散散的地攤商販、蒙上一層灰的演出海報……目光所及之處,都顯示出一蕭條的感覺。
在這里,冷清的大庸古城,居然還真萌生出了一種“褪去商業文化”后的靜謐古鎮之風,也算是意料之外的驚喜了吧。
雖然這個靜謐得到古鎮之風,沒有規劃生活空間、公共空間,剩下的只是商業空間。
缺乏創新與特色的古城,難以成為持久的熱門項目,這已是公認的事實,只不過沒想到,有著真歷史的大庸古城,居然也會變成古鎮發展的炮灰罷了。
而當初大刀闊斧投入的22億元資金,面對大庸古城不佳的業績,自然也變成了落在張家界身上的一塊沉重的“絆腳石”。
不僅讓張家界步履蹣跚,更是負重前行。
日均購票不足20張,半年僅接待2300人
“千年古鎮一哥”跌落神壇
在今年9月,張家界公司發表聲明,指出公司面臨部分債務延期以及債務到期提前的情況。
一些債權人甚至對張家界提出了訴訟,導致公司部分資產被凍結了。
而反觀,累計投資超22億元的大庸古城,在近三年的業績中,不能說是無功無過,只能說是慘不忍睹。
截至今年上半年,大庸古城已經累計虧損超5億元。
在上半年,該景點的購票人數也僅為2300人,與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大約80%,平均每天的購票人數已經少于20人。
“人都去哪兒了”,大概是每個購票進入大庸古城的游客首先脫口而出的第一句話。
不僅是虧錢,大庸古城的資產負債率更是驚人,截至2024年上半年末,負債率已經高達88%。
所以,付不起錢的“大庸古城”,最近也因為一筆到期債務不能清償,而被申請破產重組了。
圖為每日經濟新聞拍攝的大庸古城重整案的接待點
據每日經濟新聞的采訪內容顯示,一份關于大庸古城債券申報的清單,列出了40余家企業和機構。
其中一位債權公司的負責人還透露,大庸古城至今還欠著他們幾百萬元的款項。
雖然一部分人對于大庸古城的重整表示不擔心,但是如果重整失敗,大庸古城將可能被法院宣告破產。
而讓大庸古城最終走到這一步的,很大一部分原本都是因為“它不像古城,更像現代人打造的一個商業街區”的屬性。
多地頻發“僵尸古鎮”
有的人被騙傾家蕩產
有的古鎮項目斥資100億,也涼了
2010年至2020年是旅游的大發展時期,當時有不少人盲目投資。
這種盲目投資就包括這種古鎮、古城的建設,還有一些低質化的鄉村景區建設,現在都沒游客,這些景區被稱為“僵尸景區”。
從2010年至2020年,得益于國內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的旅游業也經歷了一場迅猛的發展階段。
在這個時期,不僅涌入了大量的所謂“古鎮旅游景點”,也讓一些投資者、商家跟風加入,自此產生了大量的盲目投資行為。
然而,這些缺乏長遠規劃的項目,往往就導致了這些“古鎮旅游景點”的低質和同質。
所以,在當短暫的熱度逐漸褪去之后,這些景區自然也就漸失去了吸引力,游客數量銳減,最終淪為了所謂的“僵尸景區”。
例如曾經投入資本高達 50 億元的桃花源古鎮項目,開始的時候確實是風風火火的,借著背靠桃花源景區的優勢,吸引了不少的投資者。
但是當建成后運營狀況不佳之后,350 名左右的業主、投資者血本無歸。
花費 110 萬元全款買商鋪的業主、花 40 多萬元買古鎮公寓的業主,還有花 300 多萬元買店鋪,每月還貸五六萬元,入不敷出只能斷供的業主……
這些都是曾經發生在桃花源古鎮項目的經驗教訓。
除此之外,還有商鋪多呈歇業狀態的官窯古鎮、總投資 100 億元導致即使免費開放,客流量也依然不多的微山湖古鎮(紅荷水鎮)。
以仿古建筑和水鄉景觀為主,但是由于招商運營不善,商家陸續撤離的水鄉古鎮、建設過程中可能存在資金鏈斷裂的問題,導致工程停工荒廢的水西古城……
這些景區的現狀反映了,過去十年間旅游業盲目投資所帶來的負面影響。
就像張家界的大庸古城項目自2016年開工以來,投資22億元,但游客稀少,三年半虧損5億,成為當地旅游開發的負擔一樣。
可能這些最終跌落神壇的古鎮景點,都曾和大庸古城一樣,曾是古時期繁華的商業中心,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和文化特色,最后都被現代化建設使其失去往日活力。
但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如果這些破敗的古鎮,都像張家界市和相關企業一樣,沒有放棄對古城的拯救和改造,力求大庸古城重新煥發活力的話。
也許在未來的某一天,游客會看見他們著手對古城進行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保護,對古城的歷史背景、建筑特色和文化故事進行系統的梳理和整理,提升古城的文化價值。
沒準有一天,人們期待的古城,能夠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大家覺得呢?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分享自己的看法,謝謝大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