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城市改造與崛起
上一章,我們談及廣東風水,現補充深圳。深圳為廣東風水龍脈,傳說與奇聞眾多。
風水中有“龍頭起,山水旺;龍頭埋,山水衰”之說。城市發展需先抬龍頭。龍頭企業如帶頭大哥,小微企業跟隨其步伐。
1979年,一位老人選中南方小漁村深圳,經30年發展,小漁村蛻變為影響世界的大都會,即今日之龍頭,深圳。
深圳作為國際大都會,其繁榮常被歸因于優越的風水格局。然而,追溯歷史,深圳曾極度貧困。1978年末,中國宣布改革開放時,深圳仍是個貧窮之地,其發展完全是后天努力的結果。
從風水角度看,深圳并非先天上風上水,而是經過后天改造而崛起。
羅湖區作為深圳的老城區,其崛起尤為關鍵。羅湖對面是香港,如同闖蕩江湖需找靠山,羅湖緊緊抱住香港這一“黃金大腿”。
羅湖區改造的首要工程是改建深圳站鐵路,該鐵路從香港延伸至羅湖區中心,成為連接兩地的關鍵紐帶。
在風水學上,車站如城市之門,人流進出口。而羅湖區卻反其道而行之,將鐵路建于市中心,直線貫穿,旨在借火車運行引入香港的山水氣場至羅湖,此即風水中的“飲水浸塘”。
深圳火車站建于深圳河畔,此河環繞羅湖、福田兩區,曲折綿延37公里,形成九曲連環水。深圳站處河水分支,源自香港,形成三水交匯之勢。
風水言“山管人丁,水管財”,此處財氣旺盛,我們稱之為“財水”。科學而言,此處交通便利,經商順暢,水利之便帶動經濟繁榮。
羅湖是深圳的龍頭,其崛起奠定了深圳的今日。羅湖區本身為風水寶地,其發展帶動了相鄰的福田區。
福田區原名上步區,因諧音“上不去”不吉利而改名福田,寓意更為吉祥。
然而,深圳地域有限,發展面臨瓶頸。于是,深圳開始填海造地,擴大城市規模。海上世界、科技園南區等地原本為海洋或沼澤,如今已變為繁華區域。
填海造地不僅增加了深圳的土地面積,還改善了風水環境。后海片區是深圳六大風水寶地之一,也是填海造地的典型代表。近年來,后海已成為住宅區,房源緊俏。
福建歷年趣事與傳說
福建漳州有“定風珠”之說,福建人常說:“臺風來了,漳州又立功了。”而這實為漳州女排三連冠紀念碑。
自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排奪冠建成后,臺風多繞漳州而行,成市民趣談,稱其為防臺風神器。
不僅漳州,福建多地有防臺風“神器”,如廈門鄭成功像、莆田媽祖像、福建鎮海樓等。這些建筑均沿海而建,連成一線,宛如城墻,抵御海中兇煞。
福建是中國風水學理氣派的發源地,與江西形巒派并列為風水兩大派系。
早期福建人好學謙虛,前往江西求學風水,但遭拒后自立門派,形成現在的福建派。因此,現今福建人多信風水。
福建地處東南沿海,八卦方位屬巽卦,象征風、長女和生女,因此福建人信奉宗教和神靈者眾多,媽祖便起源于福建莆田。同時,福建風水盛行,自成一派并不奇怪。
相傳歷史上福建有五福之地,現僅存四福:福州、福安、福鼎和福清。
傳說江西人因嫉妒福建百姓幸福、民生安定,曾來福建破壞風水,于龍脈上打釘立柱,企圖將活龍變成死龍。
在風水學中,龍脈代表官運,水代表財富,因此福建一直難以出現高官顯貴。然而,這僅是傳說,聽聽便罷,大家不必當真。
上海商業奇聞與建筑
上海商務樓宇常邀風水師設計,營業場所與樓盤布局亦經風水師指點。民眾對風水態度曖昧,雖常見神秘擺設,卻不愿承認看過風水。
虹橋開發區一機關大樓高聳,對街寫字樓相形見絀。寫字樓開發商請風水師指點,發現機關大樓形成壓迫煞氣。為擋回煞氣,開發商在樓頂設置高山流水景觀。
上海商業競爭激烈,明里爭生意,暗里斗風水,問及則稱裝飾,避談風水。風水師常通過秘書或助理指導布局,成果寫入報告中,供老板參考。
靜安區中心大廈建成初期引發爭議。大廈前有四根梯形大柱擋住入口,底層懸空,扶梯直通二樓電梯間,員工常抱怨。
樓頂似元寶,停車場出口曲折且車道旁綠植多。從風水角度看,出口曲折防漏財,車道旁的綠植為招財。
波特曼大酒店外形與風水相關,近看有王者之風,遠看如太師椅,主樓為椅背,兩商務樓為扶手,底樓為座椅,拱形門為椅角,客房入住率居上海前列,與聚氣外形有關。
上海最著名的風水奇聞為龍柱事件,位于南北高架與延安高架交匯處,粗支柱上雕刻盤龍浮雕,被稱為上海最玄事件之一。
臨沂傳說格局與變化
提及山東,必談龍脈之地臨沂,因臨沂河得名,古稱瑯琊,為中華文明及東夷文化發祥地之一。昔日貧窮,今已繁榮。
從風水看,臨沂有天然屏障蒙山,總面積1125平方公里,為山東之首,形如巨龜,背倚臨沂,正如所言,背后靠山旺人丁,前方明堂聚財富。蒙山作為臨沂堅實后盾,確保其難以衰敗。
近代臨沂并非一帆風順,曾經歷貧窮落后。這與其流傳的“龜駝鳳凰城”傳說息息相關。
傳說臨沂坐落于神龜背上,神龜守護一方平安。但傳說背后,實則揭示了古代臨沂的城市建設格局。
明朝洪武年間,臨沂城重修,并建有甕城作為防御。甕城位于城門外,東西門甕城小門朝北,南門甕城小門朝西,東西門在一條直線上,形成中軸線北大街(今南山路)。
此設計使臨沂城形似龜背,東門為龜頭,西門為龜尾,南門和北門為龜角,寓意穩固安寧。
建造者還巧妙設計“靈龜引水”之勢,龜頭正對臨沂河,意在吸納水氣。但其未充分了解外部的整體環境,因此利用好臨沂河山水環抱格局,未意識到其水氣缺陷。
臨沂河水雖九曲來水,但缺乏環抱,且水深流速急,適合通航。從大局看,水氣場行走太快,難停留,靈龜吸水作用微乎其微,導致象征財富的河水流失,未能為臨沂城帶來持久繁榮。
21世紀初,臨沂迎來轉機。2002年,市委書記李群認識到臨沂濱水條件的優越,邀請城市規劃專家吳良鏞為顧問,策劃區域經濟空間布局,確定“以河為軸,北上東進”規劃。
他主持修建的濱河大道拓展了城市框架,將河流變為城市中心規劃,并建設北城新區。然而,臨沂河自古易泛濫,清初至新中國成立前的306年間,發生水旱災害94次,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災更平均每六年一次。
自古以來,古人在城市風水布局中善用鎮水工具,如廣州珠江三塔,明朝所建,用于扼守水口,減緩龍脈流速。
臨沂亦有鎮水神器——黃山塔,后增廣播電視塔以助鎮壓水勢。然而,仍需實體工程攔水,故1997年建成橡膠壩水利樞紐,形成1.6萬畝景觀水面,規模相當于五十個西湖。
橡膠壩上更有神獸蚣蝮坐鎮,傳說為龍六子,避水獸,水性極佳,能吞江吐雨,調節水量,鎮水保平安。游客可至臨沂一睹其風采。
臨沂還有一大風水格局——“大魚海棠”。北城新區在衛星地圖上形似大魚,五州湖為魚眼,柳清河為魚嘴,形象生動。
此格局寓意眾說紛紜,或言如魚得水,保佑臨沂發展順利;或言金鉤釣魚,鎖定北城新區于河中。
更神秘之處,在于奔河邊的瀾柏灣廣場,其名似含英文“number one”之意,引人遐想。瀾柏灣廣場對臨沂當地人而言頗為神秘,許多人未曾踏足。
廣場上有蓮花圓球與三足鼎,旁有奔河,臨沂河最大支流。奔河流經儀龍灣大橋、金龍灣大橋后,水龍氣場漸緩。
但僅緩氣場不足,需將水龍引上岸。蓮花圓球如玩具,似民間戲龍表演中的彩球,誘水龍上岸。
此布局大膽,圓球誘龍,蓮花打散直沖煞氣。三足鼎則藏風聚氣,避兇化煞。
奔河水直急兇,需布局變兇為吉。蓮花圓球與三足鼎共同作用,將原本直沖的兇水轉化為可利用的吉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