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國家空間科學中心”關注我們吧
承前啟后 繼往開來
走好搶占科技制高點新征程
中國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 侯建國
75年前,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瞻遠矚,作出建立中國科學院的戰略決策,開啟了新中國科技事業的輝煌篇章。75年來,中國科學院始終與祖國同行、與科學共進,從建院之初的艱苦創業,到“向科學進軍”的毅然前行;從迎來“科學的春天”,到引領科技事業改革開放;從世紀之交的知識創新工程,到新時代實施“率先行動”計劃、奮力搶占科技制高點,全院上下銳意進取、團結奮進,在我國科技事業改革發展中發揮了骨干引領作用,在支撐新中國從“站起來”“富起來”走向“強起來”的歷史進程中,作出了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應有的重要貢獻。
一、中國科學院75年的發展史,是一部勇挑重擔、攻堅克難的科技報國史
服務國家戰略、體現國家意志、滿足國家需求,始終是我院作為國家科研機構的初心和使命,這一理念深深植入、牢牢扎根于我院的基因血脈之中。早在1949年9月,在錢三強和丁瓚同志共同起草的《建立人民科學院草案》中就提出,人民科學院的基本任務,是有計劃地利用近代科學服務于工業、農業和國防建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面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核訛詐與核威脅,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我院調集40多家院屬單位、3萬余人投身到“兩彈一星”事業中,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今年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60周年。10月16日,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紀念館重新開放,我們再一次真切感受到前輩們當時白手起家、每件事都從頭做起的艱辛歷程,更進一步深刻認識到我院參與的這一重大工程對國家和民族的重大歷史意義。這一時期,我院還充分發揮國家科技事業“火車頭”的作用,牽頭制定了新中國第一個科技規劃《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以下簡稱“十二年科技規劃”),并主持或參與承擔了超過80%的重大科技任務,為新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之初,圍繞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求,我院在保留一支精干的基礎研究力量的同時,動員和組織主要力量參與到經濟建設主戰場中。世紀之交,面對知識經濟快速興起的機遇和挑戰,我院提出并開展知識創新工程試點,引領帶動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快速提升。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要求,制定實施“率先行動”計劃,推動我院改革發展邁上新臺階。近年來,面對日益嚴峻復雜的國際競爭形勢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們制定并組織實施搶占科技制高點攻堅方案,開啟了我院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75年來,我院充分發揮多學科、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在“兩彈一星”、載人航天、探月探火、北斗導航、空間科學、深海探測等國家重大戰略任務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在信息、海洋、光電空間、能源、材料、生命健康等重點領域,突破了一大批“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解決了一大批事關國家長遠發展的戰略性科技問題。此外,還組織開展了農業科技“黃淮海戰役”、“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黑土糧倉”科技會戰,以及青藏高原、新疆科學考察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作出了重要貢獻。
二、中國科學院75年的發展史,是一部追求卓越、勇攀高峰的科技創新史
建院之初,我院迅速整合組建了一批研究機構,為新中國主要學科體系和科研體系的建立奠定了重要基礎。上世紀50年代,根據國家“十二年科技規劃”的布局,建立了無線電電子學、自動化、半導體和計算技術等新學科。此后,雖然辦院方針適應國家發展需要進行了多次調整,但加強基礎研究、開展前沿探索一直是貫穿始終的戰略重點,成為我院的立院之本、發展之基。近年來,我們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實施“基礎研究十條”,強化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在科研布局、選題機制、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上大膽改革,推動基礎研究加快從“在干什么”“想干什么”向“該干什么”轉變,取得顯著成效。
75年來,幾代中國科學院人接續攻堅、勇攀高峰,取得了多復變函數論、陸相成油理論、人工合成牛胰島素、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中國植物志》、鐵基高溫超導、多光子糾纏及干涉度量、中微子震蕩、水稻分子設計育種、納米限域催化、拓撲電子材料計算預測等一大批重大原創成果,引領帶動我國的物理、化學、材料、量子科技、地球與環境等學科領域迅速走到世界前沿,我院在國際自然指數排名中連續12年位居全球科教機構首位。我院還建成了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中國天眼”等一批“國之重器”,建設和運行了全國半數以上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成為我國科技強國建設的標志性成就,同時也產出了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三、中國科學院75年的發展史,是一部以人為本、引育并舉的英才輩出史
75年來,我院始終是國家重要的創新人才高地。建院之初,黨中央就對我院提出了“培養科學建設人才”的明確要求,我院迅速延攬了一批海內外優秀科學家,其中很多成為新中國主要學科的奠基人和開拓者。1955年成立中國科學院學部,1994年正式建立院士制度,凝聚了全國自然科學領域的高層次優秀人才。改革開放之后,我院率先落實知識分子政策,想方設法引進和培養優秀人才。今年是我院“百人計劃”實施30周年,該計劃不僅有效解決了世紀之交我院高層次人才斷層問題,而且為國家人才計劃的實施探索積累了經驗。進入21世紀,我院堅持出成果與出人才并重,實施人才培養引進系統工程。近年來,進一步出臺新時期加強人才工作39條舉措,實施特聘研究崗位制度和特別研究助理制度,擇優穩定支持青年團隊和青年人才,不斷開創人才工作新局面。
75年來,我院依托國家重大科技任務,匯聚和培養造就了一大批優秀科技人才,可謂大師云集、英才輩出。23位“兩彈一星”元勛中,有21位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中17位曾在我院工作。新世紀以來,共有26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其中12位在我院工作。近年來,共有7位中國科學院院士獲得國家勛章和國家榮譽稱號,4位在我院工作。這些杰出人才是不同歷史時期我院科技工作者的優秀代表。
科教融合培養人才是我院的優良傳統和獨特優勢。1958年創辦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1978年成立了新中國首個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組建了中國科學院大學,2013年還與上海市共建了上海科技大學。依托院屬高校和高水平科研機構開展科教融合協同育人,75年來累計培養了35萬余名高素質人才。
四、中國科學院75年的發展史,是一部自強不息、與時俱進的銳意改革史
我院一直是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先行者。改革開放以后,率先恢復科研秩序,率先設立了面向全國的科學基金,率先建立了開放實驗室制度,率先開展對外科技交流合作,率先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探索實行“一院兩種運行機制”,創辦新中國第一家高新技術企業、第一個科技工業園區。知識創新工程時期,率先實行崗位聘用制度,建立“三元結構”工資制度,同時主動調整優化科研機構布局,建設“1+10”科技創新基地。“率先行動”計劃實施以來,深入推進研究所分類改革,改革院士制度,開展國家高端智庫建設試點,圍繞國家區域重大戰略,積極參與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等創新高地建設,建設海外科教合作中心,拓展國際科技交流與合作。近年來,按照黨中央關于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新部署新要求,從“定位”“定標”入手,從“定事”“定策”發力,統籌推進重點實驗室體系重組,重構科研項目體系,深化院士制度改革,開展人才分類評價、資源配置管理、使命導向的研究所評價等改革,大力清理規范非法人單元、分支機構和不良企業,推動聚焦主責主業等,取得了重要進展。
通過持續深化改革,我院現代院所制度和治理體系不斷健全完善,科技創新動力活力持續激發,有力促進了各項事業發展,同時也為國家科技體制改革探索了經驗,發揮了先行示范和引領帶動作用。此外,我院還先后向國家提出了建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制度、跟蹤國外戰略高技術(“863”計劃)、建立中國工程院等重大改革建議,促進了國家科技治理體系改革發展。
五、中國科學院75年的發展史,是一部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精神傳承史
75年來,幾代中國科學院人在創新實踐中求真務實、報國為民、無私奉獻,體現了我國廣大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高尚品格。建院初期,一批著名科學家放棄國外優越的科研條件和生活待遇,回到當時百廢待興的祖國,積極投身新中國科技事業,以國家需求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篳路藍縷、艱苦創業。“兩彈一星”工程鍛造出以“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為內涵的“兩彈一星”精神,成為中國科學院人的精神內核。此后,一代代中國科學院人奮楫篤行、執著追求,為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科學家精神等,注入了具有鮮明中國科學院特質的優秀品格和優良作風。這些寶貴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我院改革創新發展提供了持續不竭的強大動力。
回顧中國科學院75年來的光輝歷程和輝煌成就,進一步增強了我們作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感、自豪感,更加增強了我們在新時期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的底氣、志氣和勇氣。這些成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的結果,是各有關部門、地方和社會各界大力支持的結果,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院人勠力同心、團結奮斗的結果。
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與大國競爭博弈相互交織,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前所未有的重大急迫需求。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科學技術要打頭陣,科技創新是必由之路。作為科技創新“國家隊”“國家人”,我們必須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院提出的“四個率先”和“兩加快一努力”目標要求,進一步強化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的使命意識,切實擔負起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光榮使命和歷史重任,以搶占科技制高點為核心任務,走好中國科學院改革創新發展的新征程。
新征程上,要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確保我院改革創新發展始終沿著正確的政治方向前進。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上總結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的規律性認識時,強調的第一條重要經驗就是堅持黨的全面領導。我們要堅持不懈用黨的創新理論凝心鑄魂,強化黨建引領,推動黨建工作與科技創新同向發力、互為促進,不斷提高黨建工作質量和水平。要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向基層延伸,以嚴的基調持續強化正風肅紀反腐,扎實推進黨紀學習教育常態化長效化,為改革創新發展保駕護航。
新征程上,要恪守國家戰略科技力量使命定位,聚焦搶占科技制高點核心任務攻堅克難。努力搶占科技制高點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院一以貫之的要求。我們要充分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圍繞國家戰略需求,聚焦支撐發展力、保障生存力、增強引領力,組織實施好搶占科技制高點重大科技任務。同時,積極建議和組織承擔其他各類國家重大科技任務,高質量部署和實施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持續產出關鍵性、原創性、引領性重大科技成果。要加強與行業部門和骨干企業的科技合作,強化應用導向和協同創新,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努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征程上,要強化使命驅動的建制化基礎研究,努力在原創理論和前沿方向上取得重大突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我們要持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基礎研究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總結經驗、鞏固成效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優化科研布局,深化選題機制、組織模式和管理方式改革,久久為功,善作善成。要進一步擇優穩定支持基礎研究青年團隊和人才,鼓勵勇闖“無人區”,努力提出原創基礎理論,掌握底層技術原理,開辟新領域新方向,加快打造原始創新策源地。
新征程上,要一體推進教育科技人才發展,加快推進國家創新人才高地建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科技創新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內在一致、相互支撐。我們要堅持依托重大科技任務和重大創新平臺,在高水平科研實踐中培養和造就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創新團隊。要充分發揮高層次人才集聚優勢,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科技智庫。要著眼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戰略目標,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新時期科教融合,高質量組織實施“基礎和前沿交叉學科貫通培養工程”和“急需緊缺領域博士培養工程”,加快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和急需緊缺人才。
新征程上,要進一步全面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構建完善現代科研院所治理體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領域是最需要不斷改革的領域。我們要堅持目標導向和問題導向,遵循國家科研機構特點和科技創新活動規律,聚焦科研布局、科技評價、資源配置、薪酬制度等重點難點問題,著力破除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建立健全科學高效、規范有序、富有活力的制度體系,更好發揮我院體系化建制化優勢,更好調動科研人員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加快搶占科技制高點提供動力和保障。要堅持開放合作,加強國際化科研環境建設,建設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
新征程上,要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營造良好創新文化和創新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偉大事業孕育偉大精神,偉大精神引領偉大事業。我們要繼承老一輩科學家優良傳統,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著力培育鑄就新時代搶占科技制高點攻堅精神,鼓舞激勵廣大科研人員秉承“創新科技、服務國家、造福人民”的科技價值觀,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到科技創新事業中。要持續加強作風學風建設,加強科技倫理治理,引導廣大科研人員求真務實、嚴謹治學,力戒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營造風清氣正的科研生態。
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對歷史最好的禮贊,是創造更加光輝的未來。75年前,中國科學院的開拓者們在異常艱苦的條件下創業興業,一代又一代中國科學院人接續奮斗、砥礪前行,創造了彪炳史冊的輝煌成就。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已經交到我們這一代人手中。和過去75年的歷程一樣,在我們搶占科技制高點的新征程中,也注定既有陽光、也有風雨,既有坦途、也有坎坷。我們要以舍我其誰的使命感、知重負重的責任感、時不我待的緊迫感,肩負起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創造出不負歷史、無愧時代的新業績,不辜負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愛和殷殷囑托,不辜負黨和人民對中國科學院的殷切期望,不辜負老一輩科學家創造的輝煌與榮光。讓我們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履行好國家戰略科技力量職責使命,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建設科技強國再立新功,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來源:中科院之聲
歡迎關注我們,轉載授權、投稿事宜請
在文后留言,小編會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