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夕,一名名叫大衛 · 古德爾(David Goodall)的男嬰出生在英國倫敦。21 年后,大衛從帝國理工學院獲得了自己的學士學位,并在六年后,獲得了帝國理工的博士學位。
通過在植物學領域的進一步深造,1948 年,大衛前往遠在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大學擔任教職,并持續活躍在學術界。
在 1979 年正式退休后,作為知名生態植物學家的大衛主編了生態學領域的知名叢書《Ecosystems of the World》,組織 500 名業內學者完成了這份總計 30 卷的生態學巨著。
退休之后的大衛也從未停下工作,他每天往返于自己位于伊迪斯 · 科文大學的辦公室,直到 2017 年。
這一年,大衛 103 歲,是澳大利亞最年長的活躍學者,此時的他,已經從事學術工作超過 80 年,比他故國的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的「待機時間」還要持久。
大衛與《Ecosystems of the World》叢書 圖源:Telegraph
大衛在生態植物學領域幾十年如一日的耕耘也為他帶來了各種榮譽,2016 年,作為澳大利亞工作年限最長的學者,大衛因其在生態植物學領域的貢獻獲得了「澳大利亞勛章」。此時的大衛,比創立這個獎章的伊麗莎白二世還年長 12 歲。
一年后,帝國理工學院的校長給大衛送了一份特別的禮物,那就是大衛重新裝訂過后的博士論文,這本研究番茄的厚厚論著,是大衛在 75 年寫下的。
年輕的大衛 圖片來源:Perth Now
顯然,略顯枯燥的學術不足以支撐大衛走過自己漫長的職業生涯。在學術之外,大衛同時也是一位詩人,一位演員,以及一位出色的探險家。
不了解大衛的新朋友都驚嘆于他對于英語的掌握是如此熟稔,而老朋友們都知道大衛是一位莎士比亞的狂熱粉絲。
大衛對莎士比亞的作品了如指掌,經常在莎士比亞的劇目中扮演角色,也樂于在業余時間寫下幾首古典詩句。而更令人驚嘆的,是大衛對運動與冒險的熱愛。
大衛與自轉旋翼機 圖片來源:帝國理工學院
剛過 90 歲的時候,已經有 16 個曾孫的大衛還經常打網球并酷愛旅游。在 102 歲高齡時,大衛還前往充滿野生動物的阿布洛霍斯群島冒險。
一年后,已經無法正常行走的大衛甚至還可以駕駛自轉旋翼機在天空翱翔。毫無疑問,正是對自由與學術的熱愛,支撐著大衛走過了自己人生的前一百零三年。
如果說,是大衛在生態植物學領域的成就造就了他在業內的聲譽,那他在 104 歲時的另外一個決定,讓他徹底「出圈」。
「安樂死」
盡管大衛對冒險與工作保持著極高的熱情,但依舊無法抵抗大自然對每一個人類的「詛咒」-那就是衰老。
在度過自己一百歲的生日后,大衛慢慢感受到自己的命定之日即將到來,而大衛選擇在還清醒的時候自己決定它到來的時間。
圖片來源:CNN
2018 年 5 月 9 日,大衛穿著一件印有「可恥地老去」字樣的衛衣來到了瑞士。在這里,他向世人解釋他的最終決定,那就是「安樂死」。
早在 5 年以前,大衛就已經難以從生活中獲得快樂。他無法在沒有輔助的情況下行走;也無法看清楚周遭的事物;更不能獨立前往辦公室進行工作。
2018 年年初的一場意外讓大衛的身體變得更加糟糕,這最終促使大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
5 月 10 日,在貝多芬《歡樂頌》的音樂聲中,大衛在瑞士醫務工作人員的協助下結束了自己長達 104 年的生命。
這里不得不提的一個細節是,在注射安樂死藥物之前,工作人員按照程序,向他提出了一系列問題,是否完全明白自己即將做出的決定。
面對工作人員的詢問,他表現出了異常的清醒和堅定,他完全理解自己即將采取的行動,并在確認無誤后,毅然按下了注射藥物的按鈕。然而,就在藥物注射后的 30 秒,他睜開了眼睛,并說道:「藥效怎么這么慢」 這句話,讓在場的所有人不禁感到既悲傷又無奈。
死后余波
大衛選擇了他心目中的尊嚴,卻再次激起了社會對「安樂死」的討論。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大衛本人也是一名安樂死合法化的支持者。在死前,大衛為自己無法在澳大利亞進行安樂死表示了遺憾,這也是他不得不遠赴瑞士尋求醫助安樂死的原因。
大衛死后,澳大利亞媒體對這位國寶級科學家進行了廣泛的報道,并對澳大利亞安樂死合法化進行了深入討論,彼時的澳大利亞只有維多利亞省在 2017 年合法化了安樂死,但生效時間是兩年之后。
此外,維多利亞省安樂死法案適用的人群還包含預計生存時間不到半年的絕癥患者,就算大衛等到 2019 年,未患絕癥的他依舊無法在自己的國家進行安樂死。
對應討論也很快波及了全球媒體。人們再次開始討論-安樂死到底是剝奪了人們「生命的權利」,還是給予了患者「生命的尊嚴」。
因為,對于像大衛這樣的人而言,「有尊嚴地活著」比「活著」更加重要。可大衛的想法似乎與我們文化底色中的堅韌不拔格格不入。余華的作品《活著》中,展示出了中華民族所認同的另一種活法,這種來源于生命的力量,正是中華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不倒的重要原因之一。
當兩種觀念發生碰撞時,關于「安樂死」的爭議只會更加難以平息。自從安樂死在歐洲合法化以來,對應的爭論就從未停息。就算在最早實施安樂死的荷蘭,每年依舊還有大量安樂死案件涉嫌「故意殺人」。
對于安樂死的討論,是一個涉及法律、醫學、倫理與人權在內的復雜問題,我們依舊需要更多的時間去探索它的答案。但究竟是堅強地活著,還是有尊嚴地死去,都不妨礙我們現在選擇過好眼前的每一天。
參考資料:
David Goodall – tributes to 104 year old botanist and alumnus | Imperial News | Imperial College London
David Goodall, botanist and ecologist – obituary
https://edition.cnn.com/2018/05/10/health/david-goodall-australian-scientist-dies-intl/index.html
題圖來源:圖蟲創意
我們長期為科研用戶提供前沿資訊、實驗方法、選品推薦等服務,并且組建了 70 多個不同領域的專業交流群,覆蓋PCR、細胞實驗、蛋白研究、神經科學、腫瘤免疫、基因編輯、外泌體、類器官等領域,定期分享實驗干貨、文獻解讀等活動。
添加實驗菌企微,回復【】中的序號,即可領取對應的資料包哦~
【2401】論文寫作干貨資料(100 頁)
【2402】國內重點實驗室分子生物學實驗方法匯總(60 頁)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響因子(20000+ 期刊目錄)
【2404】免疫學信號通路手冊
【2405】PCR 實驗 protocol 匯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