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聯手“攻擊”下中國的有力反擊
10月末,國際局勢風云變幻,美國和歐洲聯手向中國發動了一系列具有挑釁性的“攻擊”。
這一系列舉動嚴重破壞了國際間公平、公正的合作環境,對中美歐關系以及全球經濟和政治穩定都產生了負面影響。
先看歐洲方面,當地時間29日下午,歐盟委員會發布了對華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終裁方案(終版)文件。
在原有的10%稅率基礎上,對自華進口的電動汽車加征17% - 35.3%的反補貼關稅,為期5年。
這一舉措無疑是對中歐經貿關系的一次重大沖擊。
此前中歐雙方雖有多輪會談磋商,但最終仍未能阻止關稅落地。
此關稅生效后,雙方的分歧和矛盾必然會進一步加劇。
這種單方面的貿易保護主義行為,不僅損害了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歐洲市場的利益,也破壞了歐洲消費者購買高性價比電動汽車的機會。
這背后反映出歐洲在經濟利益和外部壓力下,做出了短視的決策,背離了自由貿易的原則。
幾乎與此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也在同一敏感時機選擇和歐盟聯手,對中國采取新的行動。
當地時間28日,美國財政部發布了一項“最終規則”,禁止美國“對中國軍事尖端技術開發方面”進行投資和技術援助,甚至將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納入限制名單。
這種做法極其惡劣,是典型的“口袋罪”。
“軍事尖端技術”的定義完全被美國政府掌控,這就使得美國可以借此法案隨意打擊中資企業。
美國這種試圖割裂中美兩國企業在投資和技術交流的行為,本質上是“冷戰思維”的死灰復燃。
其目的一方面是想與歐盟形成對華聯合壓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可能是為了轉移中國的注意力,減輕歐盟在對華行動中的壓力。
這種惡意的政策嚴重破壞了中美之間原本就脆弱的互信關系,讓中美關系的未來充滿更多不確定性。
更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歐洲還是美國,在“涉臺問題”上的動作也在本月愈發頻繁且大膽。
歐洲議會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投票通過了所謂“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聯合國大會2758號決議的錯誤解讀,及其持續環繞臺灣的武力挑釁”議案。
這是歐洲在政治層面嚴重的越界行為,表明歐洲方面開始公然試探中國在臺灣問題上的紅線,使雙方的矛盾從經貿領域開始向政治等更敏感領域外溢。
而美國拜登政府宣布了其任期內最大的一筆對臺軍售,總價值高達19.88億美元,超過了此前16輪軍售總額的1/3。
同時,熱門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特朗普在臺灣問題上也大放厥詞,聲稱如果中國“攻臺”,將對中國征收150% - 200%的關稅。
這些行為充分表明美國在臺灣問題上持續對中國進行惡意挑釁,嚴重干涉中國內政,損害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是對中美三個聯合公報等國際準則的公然踐踏。
面對美歐的聯合挑釁,中國采取了一系列堅決有力的應對措施。
其中,2024年10月1號正式實施的《稀土管理條例》堪稱一招制敵的妙棋。
稀土作為尖端軍工產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料,在國際產業鏈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新法規中規定,國務院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自然資源、商務、海關、稅務等部門建立稀土產品追溯信息系統,加強對稀土產品全過程追溯管理,推進有關部門數據共享。
從事稀土相關產業的企業需要建立稀土產品流向記錄制度,并如實錄入系統。
這意味著中國將更清晰地掌握稀土的流向和使用企業信息。
這一舉措讓中國在稀土產業鏈上擁有了更強的決定權。
對于美國的五大軍火商(洛馬、波音、雷神、通用動力和格魯門)來說,這就像是套在脖子上的繩套,中國掌握著收緊的主動權。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全世界對稀土的依賴程度極高,美國想要重新建立一套獨立的稀土供應鏈幾乎是天方夜譚。
中國的這一稀土法案生效,不僅僅是對美歐挑釁的一種回應,更是一種強有力的警告。
它向美國表明,中國有足夠的手段和能力應對外部的無端攻擊。
如果美國繼續執迷不悟,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國完全有能力讓美國付出沉重的代價。
中國一直主張和平發展,但在主權和核心利益受到侵犯時,也絕不退縮。
美歐應認識到,其聯合“攻擊”的行為是損人不利己的,國際社會需要的是合作共贏,而不是霸權和對抗。
希望美國和歐洲能夠重新審視自身的對華政策,回到理性和公平的外交軌道上來,避免國際局勢進一步惡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