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国产精品欲av蜜臀,可以直接免费观看的AV网站,gogogo高清免费完整版,啊灬啊灬啊灬免费毛片

網易首頁 > 網易號 > 正文 申請入駐

第5集《菩薩戒修學法要》

0
分享至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二十四頁。丙六、說四眾過戒。

佛陀在《梵網經菩薩戒》講到我們受戒的功德,他說:“眾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位同大覺已,真是諸佛子。”當我們發心受了菩薩戒以后,內心當中就產生一個堅定的誓愿,就是從今開始,我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換句話說,我們生命的目標跟佛陀的目標已經調整為同一個目標,所以叫作即入諸佛的階位,我們正式進入到佛陀因地的階位。就是說,我們內心當中真實地安住在菩薩種性了,不是過去的凡夫種性。

那么,安住菩薩種性是什么樣的相貌呢?就是從今天開始,諸佛的功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無量百千陀羅尼門,從這個時候起,你內心開始出現諸佛的功德。當然有些人出現得很快,有些人出現得很慢,但是你從這時才正式地出現佛的功德,以前都不算。以前你造再大的善法,都不能講成就佛的功德,因為你的目標跟佛的目標沒有一致,你的種性跟佛不是同一個。所以他的結論就是說,你受了菩薩戒,等于是佛陀的兒子。

我們很多人學佛很久,但是跟佛陀的關系并不是很直接,也不是很密切。你看有些人跟佛陀只是朋友,點頭之交而已。有些人好一點,變成佛陀的親戚。只有受了菩薩戒,你才有資格說你是佛陀的親生兒子。這表示什么意思呢?就是以后佛陀的功德都是由你來繼承。只要這個兒子不死亡,他遲早會繼承他父親的家業。就是說,一個菩薩受了菩薩戒以后,只要不放棄他的目標,不放棄對無上菩提的追求,他遲早要成就佛陀所有的功德,遲早的問題。因為他已經變成佛陀家族的一個直系的兒子了。

為什么我們受了菩薩戒生命有這么大的轉變呢?我們本來是佛陀的朋友,卻轉成佛陀的兒子呢?在《瑜伽師地論》上說,因為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有清凈的誓愿而產生兩種強大的功能:第一個,增上慚愧;第二個,增上意樂。受了菩薩戒,你開始產生一個強烈的、堅定的慚愧心。所以我們一個人受了菩薩戒以后,在律上說,“雖作惡業,速疾能悔;若墮惡趣,終不久留。”這個人受了菩薩戒,他即使會造業,造罪業,但是他事后馬上產生慚愧心并立即懺悔。這個我們不受戒的人做不到的。然后他這個罪業得果報時,比一般人輕很多。即使他有一些痛苦的果報,很快地就過去了。因為他在因地造罪時,產生強烈的慚愧心,把這種罪業的力量折損了一大半。

有人說,受了菩薩戒,造罪時罪加一等。這個觀念是錯誤的,非常錯誤。稍微懂一點佛法因緣觀的人、稍微對業果思想了解的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是以心作根本,心為業主。判定業果的輕重,不能看外表的身口,因為身口是個工具,心是一個主導者,心強業重,不管是善還是惡。你造這個業特別的強烈、特別的堅定,這個果報就很可怕,就很大。

正常人——很多特殊的情況,有些人受了菩薩戒不把戒體當一回事,那這個我們不談——正常人受了菩薩戒以后,他會尊重他的戒體,會憶念他的戒體。然后他即使出了過錯,他可能會在事前,至少在事后會產生慚愧心。所以他的罪業會因為慚愧的關系、懺悔的關系——他會向菩薩懺悔、向佛懺悔——其實他的罪業已經折損一大半,甚至于完全消滅掉了。這就是為什么受了菩薩戒的人,他即使造了罪業,他來世得果報時比較輕,因為他這個車子撞上去的時候他踩了剎車。你沒有受菩薩戒,誰也管不住你,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是盡情地造罪,以后的果報很可怕——你這個車子撞上去是不踩剎車的!所以受了菩薩戒以后,是“若墮惡趣,終不久留”,痛苦的果報不會停留太久。所以我們在菩薩戒的誓愿當中產生了增上慚愧,可以折損很多罪業的勢力。

當然不止是這樣子而已,還有一個增上意樂。你看你過去做義工,沒有受菩薩戒時,你護持人家打佛七,跟你受了菩薩戒護持人家打佛七功德是不一樣的,因為你心態不一樣。受了菩薩戒再修習善法,叫作主動積極,叫作增上意樂。你不必別人來鼓勵你,不必。因為我自己許下誓愿,我要完成我的理想。你主動地去做善法,跟被動地人家打電話給你、勉強你才來的,那因果是完全不一樣,得果報也完全不一樣。因為你的心特別的堅定,特別的強烈,你非做不可!

所以,你受了菩薩戒,你內心的功能改變了。除了有無量無邊的妄想以外,你多出了一個增上慚愧,多出了一個增上意樂,你內心當中產生了強大的功能。而且你開始變成佛陀的兒子,跟佛陀的關系——祖師說是同一個鼻孔出氣。這個就是受菩薩戒的意思了,你跟佛陀是同一個種性、同一個家族的人,是一家人,只是遲早的問題。這就是我們必須要把一些重要的、正確的觀念給大家講清楚。

丙六、說四眾過戒

好,我們看第六條,說四眾過戒。

這一條戒,是十波羅夷里面的第六條,屬于菩薩的增上戒。你能夠受持這條戒,對你整個的功德有強烈的增上的效果。反過來,你犯了這條戒,對你的陰德、對你的功德將會有所損失。

這條戒的意思就是宣說四眾過,它的對象是四眾。這個四眾包括了大乘的兩眾跟小乘的兩眾。大乘是包括受了菩薩戒的出家跟在家的兩眾,小乘是包括比丘、比丘尼的兩眾。一個菩薩宣說在家菩薩、出家菩薩,或者出家比丘、比丘尼,他犯了殺盜淫妄的重大過失,即使你講的是真實的,你也犯了菩薩波羅夷罪,是這個意思。因為你沒有必要宣說,對你、對他都沒有好處,自他兩傷。

丁一、戒文內容

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大家請合掌。

若佛子,口自說出家在家菩薩、比丘、比丘尼罪過,教人說罪過。罪過因、罪過緣、罪過法、罪過業。而菩薩聞外道惡人,及二乘惡人,說佛法中非法非律,常生慈心,教化是惡人輩,令生大乘善信。而菩薩反更自說佛法中罪過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看講表的說明。身為一個菩薩,他已經發了菩提心,也安住菩薩種性,他應該要斷除以下犯罪的事相跟因緣

先說它的事相

第一個,口自說。他親口來宣說,他自己來宣說。宣說誰呢?包括了出家菩薩、在家菩薩,所謂大乘的二眾;以及宣說出家的小乘兩眾,所謂比丘比丘尼。宣說什么呢?宣說某某人犯了殺盜淫妄的罪業,我曾經親見或者我曾經聽聞。即使你所宣說的是個事實,但是這個就犯了菩薩的重罪。菩薩也好,比丘、比丘尼也好,都有護持正法、續佛慧命的功能。所以,你傷害了菩薩的形象,傷害了比丘比丘尼的形象,也等于是間接地影響整個三寶的住世、三寶的弘傳,對三寶的打擊太大,你等于破壞了很多人的信心。所以菩薩在這個時候就結重罪。除非你是私下的勸諫,你跟他很熟,他犯了重罪,你用鼓勵的心、獎勵的心來私下勸諫,這個是不犯。只要你不是在他本人面前私下勸諫,是在別人面前宣說,就犯到這條戒。這種情況是屬于你自己來宣說。

第二個,教人說。你自己沒有說,你把這件事情教給別人來宣說。你用暗示的方法,或用直接的方式,指導別人宣說,兩個都犯重。

這個是菩薩所應斷的犯罪事相。

再說明菩薩所應斷的整個犯罪的過程。

丁二、犯罪因緣

我們看丁二的說明。

說四眾過罪,它罪業的成立有四種條件:

第一個,因:要有“說罪之心”。宣說對方的過錯,什么樣的情況叫作犯罪動機?在律上說有兩種情況:第一,是陷沒之心。就是,你希望經過這樣宣說,讓對方陷入一種不如意的狀態。可能因為你這樣的宣說,讓大家對他失去了信心,你有陷沒之心。第二,你有治罰之心。你希望因為你這樣宣說,使令他得到適當的懲罰,他會因為這樣而痛苦。也就是簡別你在宣說時不是產生一種鼓勵的心態。因為你這樣宣說,他不可能改變嘛。你這樣子講,他不會因為你這樣的宣說而產生改變,反而讓整個三寶形象受到很大的打擊。你依止的是要去懲罰他的心,第二個你依止的是要使令他陷入于不如意狀態的心,這個就是整個犯罪的動機。這是第一種情況。

第二個,緣:“種種方便”。你用直接的宣說,或者是用間接的暗示,這叫作方便。

第三個,法:你真實地講出他犯了某一條罪,你很清楚地說明他犯了哪一條罪,而且把整個的過程很詳細地描述出來。

第四個,業:對方也聽得懂你的話。當他聽懂以后,這時菩薩的說四眾過罪就全部成立。

我們看第二段。

那么身為菩薩應該怎么辦呢?怎么去防止這個罪業發生呢?你應該修習護法之行,護持正法之行。也就是說,雖然他人有問題,但是菩薩為護持正法的緣故,必須要默然而不能宣說。因為你這樣宣說破壞了正法的相續。所以菩薩不要說自己去毀謗,即便是聽到了邪見的外道惡人跟二乘的惡人(外道是行為有邪惡,二乘他是內心很清凈,但是他思想上是邪惡,因為他有嚴重的法執)——來批評大乘佛法,說是“非法非律”,“法說非法”,說大乘哪一個經典不是佛說的,大乘某一部律不是佛說的……菩薩內心當中也產生慈悲心,產生不忍之心,用種種方便來教化這些人,希望他們不要宣說。菩薩應該處處要想到,正法必須在人世間要一代一代地相續下去。菩薩應該要培養這樣的觀念。

但是身為一個菩薩,不但沒有護法之心,反而自己去宣說四眾的過錯,間接使令佛法的弘傳產生了障礙,產生佛法中的罪過——就是,眾生聽到你這樣講,他對大乘佛法產生了一種退轉的心態:你看我心目中的偶像是這樣子,那我干脆不學佛了。他認為這個人的行為有問題,所講的法都有問題。因為對人的不滿,就遷怒了佛法,使令很多學法的人退失了大乘的信心。這個時候菩薩結了波羅夷罪,因為是你引起的。

這個是整個佛陀制戒的過程。

丁三、罪相輕重


我們看“罪相輕重”。這個“罪相輕重”有兩方面:

第一個就是你所宣說的對象。你說四眾過是講誰呢?假設你是講大乘的比丘、比丘尼,比如說北傳的,漢傳的僧團大部分都有受菩薩戒,那這樣子犯重。因為你破壞了大乘菩薩的形象,也就影響到居士對大乘佛法的信心,所以這個犯重。假設你所批判的是一個南傳的比丘、比丘尼,相對是比較輕的。因為我是一個大乘弟子,我看到小乘有過失,我不會退失我對大乘的信心。因為不破壞大乘的信心,所以相對制得比較輕。所以你所宣說的對象,對判定罪相輕重是有關系的。

第二個,你是對誰來宣說。這件事你是向誰說呢?向沒有受菩薩戒的人說菩薩七眾過,犯重。向沒有受比丘、比丘尼戒的人說二眾過,犯重。就是說,你向下位的人來宣說上位的過錯,犯重。如果你向同輩的還好一點,因為同輩的他信心很堅固。你向他的弟子來宣說他師父的過錯,正式犯重,因為這兩個關系密切。向下位的人來宣說上位的過錯,犯重,這個是佛陀正式所制的。

具六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說罪心。四、所說過。五、所對人。六、前人領解。

我們看“具六緣成重”。第一個,是眾生。你所宣說的是一個出家的菩薩跟在家菩薩,乃至于比丘、比丘尼。第二個,你很清楚他的身份。第三個,你真實地有一種要治罰他的心、要陷沒他的心。你也如實地宣說他殺盜淫妄過失的整個經過,對方經過你宣說以后完全明白。結重。

這個地方的重罪,我們再把它細分一下。殺盜淫妄這四條戒,當然重罪就重罪了。那么從酤酒戒以后的六增上戒,在重罪當中又區分成兩種:一個是重中之輕,一個是重中之重。我們加以說明。

六增上戒,大概你這個因緣法業——我們在講到犯罪——因緣法業都具足的時候就犯重。但是什么叫重中之輕呢?他在犯重的過程中有慚愧心,事后想起這件事情內心感到不安,覺得不對。雖然他一時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講出來了,但是事后當他這個明了的心去憶念這件事情的時候,他心中有一種慚愧的心在活動,表示這個人的戒體沒有完全失掉。這個叫重中之輕,它并沒有構成“數數現行,都無慚愧”的條件。這種情況比較好處理(我們后面會說),你只要去向一個菩薩或三個菩薩,甚至于在佛前如法懺悔,然后你不用重受,因為你沒有失戒體。重中之輕它不失戒體。

另外一種情況,你在犯罪的過程中,因緣法業四個條件統統具足,而且你做了這件事情以后,當你回憶這件事情的時候不認為你做錯,也沒有慚愧心,這個時候叫作重中之重,失掉戒體。你要重受,菩薩戒的戒體失掉了,因為你的行為跟你所發的誓愿完全違背。我們許下誓愿是要斷惡修善度眾生,但是我們的行為嚴重沖突,而且你自己沒有一種反省的力量。這個就是重中之重,也就是你構成了“數數現行,都無慚愧;見是功德,深生好樂” 。你已經沒辦法判斷對錯了。我們講過菩薩戒最大的忌諱就是愚癡、無明,搞不清楚狀況。關于重罪,后面會講到,有一種是失戒體的;有一種是不失戒體的,你只要懺悔以后不用重受了。

丁四、開緣情況

我們看丁四的“開緣情況”。

說罪之心,依獎勵之心,不依治罰心或陷沒心而宣說。

你知道這個菩薩犯了重罪,你跟他交情不錯,就私下去找他,跟他勸諫說:某某人啊,我是為你好,你最好這件事不要做了。你是用鼓勵的心態,而不是以一種陷沒心或治罰心來宣說,那么在律上說你可以有三次的勸諫。第一次的勸諫他沒有反應;你找適當的機會再勸諫一次,他又沒有反應;再講第三次他都沒有反應。這個時候菩薩就不應該再講下去了,默然離開就可以了,因為你已經仁至義盡了。你經過三次的勸諫來點醒他,他都沒有醒過來,你該做的都做了,這個時候開緣。

那么這條戒的意思我們講一下,它整個制戒的道理在哪里。佛法二寶賴僧弘傳,三寶的住世是靠一個有明了性的僧寶來住持。因為佛陀滅度了,在這個世間上只剩下佛像。佛像也不能講話,法寶是放在圖書館,它自己也不能講話,所以佛寶跟法寶在世間上的流傳是靠菩薩僧寶的發心,才使令這個光明能夠代代地流傳到世間上去。所以,三寶的住世是靠一個有明了性的人,這個人是僧寶,來住持佛寶跟法寶。這個人的重要性就很大了。

我們一般人的概念是,人跟法是分不開的。有些人說依法不依人,其實這句話我們一般人做不到,人跟法是分不開的。我不知道諸位的想法是什么。如果你的師父出現重大過失,他教導你法的時候,你還會去修。有可能嗎?不太可能,因為人跟法很難分開。所以,你誹謗他的人,就連帶著對他所弘傳的法也產生了障礙。那這個時候受傷的是誰?當然是跟他學的弟子嘛。你怎么破壞我學習的因緣?

所以在律上說,一個菩薩僧寶即使他犯了錯,“譬如死尸,猶能度人”。這個人死掉了,他死掉是他的因果,但是我們抱著死尸還是可以到彼岸。“譬如死尸,猶能度人”,就是說,這個菩薩有過失,我不能宣說,因為他講的法還是正法,很多弟子跟他學習還是可以栽培善根,還是產生增上。這個死尸還是發揮了把這個人從此岸度到彼岸的效果,雖然他自己犧牲掉了。所以,即便他的身口意有過失,菩薩為了護持正法的緣故,不應該來宣說。

但是有一個例外。這個人不但破戒,還破見,那這個菩薩要擊鼓而攻之了。因為他不是私下行為有問題而已,他宣說的法是錯誤的,開始在誤導眾生,“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他說世間上沒有因果,他說沒有極樂世界的存在,大乘佛法非佛說。這個時候,他所釋放出來的已經不是對眾生產生引導的力量,那跟這條戒就不一樣了。

所以我們必須厘清破戒跟破見的差別。破戒,他是一個死尸,還是可以幫助人前進,只要他的法是正確的,我們沒有講話的余地。不要說你,我也一樣,我們都沒有講話的余地。因為你講出來對大家都沒有好處:第一個他不可能改變,第二個你講出來傷害你的菩提心,第三個對整個大乘佛法的弘傳產生負面的效果。三方面都損失,講的人損失,被講的人損失,學法的人也損失,三方面都損失,沒有一個人得到好處,只有外道最高興。但是他破見那就不一樣了,那我們就不能包容了,就不能保持默然了。所以這條戒大家要把破戒跟破見厘清。當然你有權力說,這個法師我就不親近他了,我也不護持他了,可以。你可以默然離開,可以的。你有選擇權。

這是佛陀對菩薩的一個戒法,所謂的說四眾過戒。他整個制戒的道理在這里。

丙七、自贊毀他戒

我們看第七條,自贊毀他戒。這條戒的構成因素有兩個:一個是貪心,一個是瞋心——貪瞋的和合。

這個受了戒的菩薩為了貪求別人恭敬供養的關系,而自己贊嘆自己的功德。第二個,因為瞋恨別人的關系而毀辱他人的過失,就構成這條戒,一方面贊嘆自己,一方面毀謗他人。

丁一、戒文內容

好,我們看“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贊毀他,亦教人自贊毀他。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把這個戒文作一個解釋。身為一個菩薩,他發了菩提心,安住菩薩種性,那么他首先要斷除以下的犯罪事緣。

所謂的犯罪事緣就是“自贊毀他”。他經常跟別人宣說自己的身口意有什么樣什么樣的功德,而且同時也經常毀謗別人是如何如何的不好。這當中包括了個人的自贊毀他,也包括了對團體。比如說你參加某某共修會,就經常說:欸,我的共修會好,你的共修會不好。如果是對個人,犯重。你自贊毀他針對個人是犯重。你針對團體是犯輕。你贊嘆你的團體、毀謗別人的團體是輕罪,但是也犯到。或者你是教別人去自贊毀他,那兩個都犯重。

丁二、犯罪因緣

我們看他犯罪的因緣,毀他因、毀他緣、毀他法、毀他業。我們看丁二的“犯罪因緣”。

這條戒整個犯罪動機來自于貪求利養,希望能夠通過自贊毀他來得到別人更多的恭敬,甚至于更多的利養。它的助緣,用種種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出來;而且在整個過程當中,你公開地陳述自己的好處,陳述別人的缺點;對方也的確了解你所說的話。就構成了整個自贊毀他的罪過。

我們看第二段,前面是斷惡,這個講修善。那么菩薩應該怎么辦呢?“而菩薩應代一切眾生受加毀辱,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我們怎么避免自贊毀他呢?應該培養什么心態呢?身為一個菩薩,他的心態,要經常地想到要代一切眾生來承當種種的毀辱跟毀謗。也就是說,菩薩的基本精神就是“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如果諸位有志于行菩薩道,下面這兩句話很重要:“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

我記得懺公師父在私底下對我們弘法的法師開示,他經常講一個觀念。他說一個菩薩行菩薩道,有三個條件很重要:第一個,你要有解門的功德,你要有智慧。你不能什么都不想學,很愚癡,那沒辦法。第二個,你要有行門的功德。你每天要有自己的定課,來調伏自己的煩惱。第三個,就是性格,要有好的性格。懺公師父說,解門、行門、性格,這當中性格最為重要。他說一個人性格不好,天大的解門、天大的行門統統沒有用。什么性格呢?就是我們一個菩薩要培養一種老實敦厚的性格。什么叫老實敦厚?懺公師父解釋說,簡單地講就只有三個字:學吃虧!

我們一般人的想法喜歡占便宜,就是,我付出的少,但是我希望得到的多。但是你在行菩薩道,這種想法對你來說那你就沒辦法行菩薩道。你應該是希望付出的多,但是相對回饋的少。這才是一種正常的菩薩心態。我們把這兩種心態、這個觀念講清楚了。其實很多事情道理參透了,你就容易做,勉強也沒有用。

我們的生命是由業力變現出來的。為什么有生命?為什么有五蘊身心呢?不是上帝創造的,是我們內心當中阿賴耶識有這個業力,就創造了安樂的果報跟痛苦的果報。諸位你想想看,你一生當中都很平順,你對家庭付出的很少,對國家付出的很少,但是你得到了很多。你覺得這件事好不好?你付出了一分,得到了十分,那么這個差額的九分哪里來的?你想想看。那是耗損你過去的善業嘛。你占便宜了,其實你在損福報嘛,你前生的善業就在每一次占便宜當中耗損掉了。相反的,你付出十分,結果你得到一分,也是有九分的差額。那你是在積集資糧,你在消除你的罪障。

當然,你認為現在很重要,那你就很難學吃虧了。如果你認為未來比較重要,那你應該學吃虧。因為你學吃虧,你這個生命每一天在積集資糧,你一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你說我不一定有一個美好的現在,但是我肯定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為什么?因為我付出的多,得到的少,那么那些功德就存起來嘛。所以有很多觀念你要把它參透,你就很自然地去做,哦,原來吃虧是對的。因為我吃虧,我在積集我的能量,我占便宜是在耗損我的能量。

所以,這就是為什么一個菩薩“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因為菩薩是著眼在未來。我們一再講到,菩薩的生命觀,是為了創造未來而活的。諸位,你有沒有想到你為什么而活?我們不是為現在而活,你要是為現在而活,你很難行菩薩道。你就是斤斤計較,這十條戒你大概能夠持的沒幾條。我的生命是為了創造美好的未來而活的,所以你可以犧牲現在。這個就是整個菩薩道的精神,就是學吃虧,待人處事盡量學吃虧,“惡事向自己,好事與他人”。這樣子你就不容易自贊毀他。

我們看總結:“若自揚己德,隱他人好事,令他人受毀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身為一個菩薩,不能培養一種學吃虧的美好德行,反而處處地宣揚自己的功德,隱藏他人的好事,處處要跟人家爭執,處處要占便宜,乃至于使令他人受毀,乃至于因為這樣子傷害了彼此間的和氣,這個時候菩薩就犯了波羅夷罪。菩薩的功德就因為這樣得到很大的折損。

丁三、罪相輕重

自讚兼毀他——犯重

但以貪心自讚或但以瞋心毀他——犯輕

我們看丁三的“罪相輕重”。這條戒要構成重罪必須要“自贊”兼“毀他”,兩個都具足。你只有贊嘆自己,或者是只有毀謗他人,那是犯輕。但兩個都具足那就犯重。所以只有貪心自贊,或者以瞋心毀他,犯輕。

具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贊毀心。四、說贊毀具。五、前人領解。

我們看它的因緣情況。第一個,你自贊毀他的對象是一個人;而且你也知道對方是一個人;你有自贊毀他的心;第四個你描述自己的善,也描述他人的惡;對方理解。就構成了重罪。

丁四、開緣情況

若以方便輕毀外道,稱揚佛法——不犯

若以方便,令彼調伏,捨離不善,修習善法——不犯

好,我們看“開緣情況”。這個地方的開緣有兩種情況:

第一個,“若以種種方便輕毀外道,稱揚佛法,不犯”。自贊跟毀他,假設兩個都是佛弟子,犯重。贊嘆自己,毀謗的對象是一個佛弟子,犯重。但是如果你毀謗的對象是一個外道,不犯。為什么呢?因為外道是邪知邪見,那么我們佛弟子為了要宣揚正法,要破邪顯正,不得已只好說出外道的教義有什么樣的過失。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大家知道什么是正確的道,什么是不正確的道。這種情況,為了護持正法的緣故,自贊毀他是不犯的。如果你不講出來,大家都不講,那么誰也不知道誰對誰錯了,這對眾生智慧的開顯會產生障礙。

第二種情況,“若以方便令彼調伏,舍離不善,修習善法”。這個一般來說就是你身為一個師父或者同參道友,你希望通過對他的種種的毀謗、種種的刺激,讓他的煩惱能夠調伏。因為你知道這個人贊嘆他沒有用,你要毀謗他他才能夠產生反省,舍離不善法而修習善法。那么這種情況偶一為之可以。你不是經常毀謗他,偶一為之。這種藥偶爾開一開是可以的。

蕅益大師在這條戒說到,這個“自贊毀他”,影響到整個僧團彼此間的和氣,所以說這條戒其實是直接影響到佛教的興衰。為什么這樣講呢?《涅槃經》上說,魔王見到兩個在家居士互相攻擊、互相毀謗,魔王很高興,但是不是非常高興。魔王要看到兩個住持正法的菩薩,甚至于是兩個僧團互相毀謗,魔王起大歡喜,因為他知道佛教即將衰敗。因為兩虎相斗,必定是兩敗俱傷。你看佛教團體,你毀謗他,他也毀謗你,結果兩敗俱傷,魔王最高興。所以這個地方,我們應該要去贊嘆對方的好處,隨喜功德。

這個道理是這樣子。我們身為一個菩薩,什么叫菩薩?就是我們不圓滿,因為我們不是佛陀,所以我們在整個佛教界,不可能說大小通吃,不可能。我們一定是先找到自己的定位。所以,一個人要能夠做到不自贊毀他,就是你要找到你的位置。其實在整個佛教的團體當中,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有他該做的事情。我講實在話,誰也不能取代誰,誰也少不了誰。佛教是一個團體,是一條船,我們今天每一個都是船員。你負責開船,他負責拿繩子,他負責干什么,誰都少不了。我們沒有必要去比較,說誰比較重要。你說開船比較重要,沒有人拿繩子的話你也靠不了岸。你看一個飛機,你少一個螺絲它就從空中掉下來嘛。你說螺絲重不重要?所以,不要落入比較。

總而言之,你做你的事,我做我的事。佛教是多元化的,要靠很多很多不同類型的人來弘傳,因為眾生的根機不同,眾生的需要不同。所以這個地方是說,找到自己的定位就好,做你該做的事情,在整個佛教的僧團當中你應該站在什么位置就好了。不一定要說你比他好、他比你好,都不需要。那這樣子對整個僧團是有正面的力量,分工合作。

丙八、慳惜加毀戒

看第八,“慳惜加毀戒”。這個“慳惜”就是對于一個菩薩,他本身具足了佛法跟財富的功德,有人向這個菩薩乞求佛法、乞求財富,這個菩薩不但不給對方,還用身業口業來毀辱對方,正式犯了這條戒。

丁一、戒文內容

好,我們看丁一的“戒文內容”,請合掌。

若佛子,自慳,教人慳。慳因,慳緣,慳法,慳業。而菩薩見一切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一切給與。而菩薩以惡心、瞋心,乃至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有求法者,不為說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而反更罵辱者,是菩薩波羅夷罪。


好,我們加以說明。

身為一個安住菩薩種性、發了菩提心的佛子,首先他必須要斷除以下的犯罪事緣:第一個,自慳,就是你自己去做這種慳惜加毀的事情;第二個,教人慳。你自己不好意思做,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你請別人來幫你拒絕。這也犯重。

丁二、犯罪因緣

它整個的犯罪因緣,我們加以說明。丁二的“因緣法業”。

“因”:人家向你乞求財物、向你募款,或者人家來請教佛法,你為什么拒絕呢?他整個犯罪動機,就是有鄙視、吝惜之心。他這個心態,是兩個心態的結合:第一個,你看不起對方。覺得我沒有必要幫助你,我不值得幫助你。這是第一個,看不起對方;第二個,你舍不得財,舍不得法。就是看不起跟舍不得這兩種心態的結合。

“緣”:我們看它的助緣。你用種種粗暴的言辭或種種傲慢的動作來拒絕對方。這個叫作緣。

“法”:整個過程,你不但是內心的慳惜,還包括口業的責罵,也包括身業的打,有很多的口業跟身業的粗暴行動出現。

“業”:最后,前人領解。對方也真實可以感覺得到,你對他是完全“拒人于千里之外”,對方感受到了你對他拒絕之意。這個時候菩薩的罪就成立。

我們看菩薩應修。菩薩應該修習布施之行。身為一個菩薩,他內心當中有一種犧牲奉獻的心態。怎么說呢?他看到貧窮人來乞者,“隨前人所須”而加以給與。這條戒的意思就是說,你真的是有多余的財產,你也真的內心當中有一些佛法的心得,那么這個時候乞求的人正式向你開口——他不開口這就不談了,他已經主動地開口向你乞求,而你沒有多少給他一點,完全是一種拒絕的狀態,那就是犯重了。

除非你真的知道,我把錢財給你對你沒有好處。我把錢財給你你跑去喝酒、跑去放逸,所以我不給你。第二個,我把佛法教導你,你也聽不懂,甚至于產生錯誤的了解,我不教你。因為你根機不夠,可以。也就是說,除非你如實地了知,你給他財、給他法,對他不但沒有幫助,反而使令他傷害更大,這時是可以開緣的。否則,你身為菩薩有這個能力,你要多少地對有乞求的人有所幫助。這個叫作布施之行。

我們看總結。身為一個菩薩,他對于眾生的乞求以邪惡之心跟瞋恨之心而不施一錢、一針、一草——沒任何布施;對于有求法者,乃至于不施一句、一偈、一微塵許法,不但是拒絕對方的要求,而且用種種身口的粗暴行為來罵辱對方。這時菩薩正式犯了波羅夷罪,折損了菩薩的功德。

丁三、罪相輕重

慳惜加打罵——犯重

若僅慳惜而無打罵——犯輕

我們看丁三的“罪相輕重”。這個地方的犯重必須身口意三業具足:第一個,意業,有慳惜之心;第二個,口業,有罵辱的行為;第三個,身業,外在的身有打罵的粗暴行為。必須要身口意具足,犯重。假設只是慳惜,而沒有打或者沒有罵,犯輕。

具五緣成重:一、是眾生。二、眾生想。三、慳毀心。四、示慳毀相。五、前人領解。

我們看“具五緣成重”:第一個,對象是一個人;你也知道他是一個有明了性有感情的人;你內心當中存有慳惜、有鄙視毀辱之心;你也現出口業的謾罵跟身業的手打;對方也感受得到你對他的拒絕。就構成了犯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推薦
熱點推薦
詹皇38+10仍輸球!東契奇真不防,華子統治關鍵時刻,狼隊3人20+

詹皇38+10仍輸球!東契奇真不防,華子統治關鍵時刻,狼隊3人20+

你的籃球頻道
2025-04-26 12:31:18
高曉松和華誼總裁王中磊罕見同框!56歲高曉松又胖了,眼里沒了光

高曉松和華誼總裁王中磊罕見同框!56歲高曉松又胖了,眼里沒了光

娛圈小愚
2025-04-26 09:30:23
云南魯甸縣一河灘突然漲水致4死,有人在救人過程中遇難

云南魯甸縣一河灘突然漲水致4死,有人在救人過程中遇難

澎湃新聞
2025-04-25 22:32:31
金晨身上有多處紋身,作為公眾人物在形象展示上還是有點不妥吧?

金晨身上有多處紋身,作為公眾人物在形象展示上還是有點不妥吧?

喜歡歷史的阿繁
2025-04-26 00:37:57
坦白了?特朗普:“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是“開玩笑”的夸張說法

坦白了?特朗普:“24小時內”結束俄烏沖突是“開玩笑”的夸張說法

環球網資訊
2025-04-26 09:51:38
凡爾賽?蘭姆:凱文-馬丁曾經故意不得分 來避免自己被選進全明星

凡爾賽?蘭姆:凱文-馬丁曾經故意不得分 來避免自己被選進全明星

直播吧
2025-04-25 20:42:13
訂婚強奸案:鐵證如山依然喊冤,背后是對法律與生理學的無知

訂婚強奸案:鐵證如山依然喊冤,背后是對法律與生理學的無知

讀鬼筆記
2025-04-24 20:43:03
江西大學留學生群毆中國學生:言詞侮辱、氣焰囂張,還看不起中文

江西大學留學生群毆中國學生:言詞侮辱、氣焰囂張,還看不起中文

逍遙史記
2025-04-26 09:52:26
華為這個賣559元的1TB新品,把全網友都看傻了

華為這個賣559元的1TB新品,把全網友都看傻了

鋒潮評測
2025-04-24 18:37:04
瑾汐認親后續親爸親媽的家族太強大根本認不完,養家哥哥身份曝光

瑾汐認親后續親爸親媽的家族太強大根本認不完,養家哥哥身份曝光

振華觀史
2025-04-26 12:52:20
70歲崩牙駒澳門聚會喝茅臺,美女敬酒,身邊驚現京城神秘大佬!

70歲崩牙駒澳門聚會喝茅臺,美女敬酒,身邊驚現京城神秘大佬!

牛鍋巴小釩
2025-04-24 11:39:45
男生18cm有啥壞處?妹子現場演示長短對比太生動,看完動圖秒懂哈哈

男生18cm有啥壞處?妹子現場演示長短對比太生動,看完動圖秒懂哈哈

經典段子
2025-04-14 23:34:48
老板娘撩28歲小伙,小伙趁機親吻,網友:眼神就是今后出軌的證明

老板娘撩28歲小伙,小伙趁機親吻,網友:眼神就是今后出軌的證明

農村情感故事
2025-04-23 17:49:24
足球報:玉昆主帥安德森用言語回擊比賽官員,最終被禁賽3場

足球報:玉昆主帥安德森用言語回擊比賽官員,最終被禁賽3場

懂球帝
2025-04-26 11:37:08
二十年,蘋果在中國打造了世界領先的生產線;如今即將轉移至印度

二十年,蘋果在中國打造了世界領先的生產線;如今即將轉移至印度

凡人學電腦
2025-04-26 00:00:37
肇慶發現中華穿山甲,體格健壯,在四處嗅探,曾經消失了36年

肇慶發現中華穿山甲,體格健壯,在四處嗅探,曾經消失了36年

觀察鑒娛
2025-04-26 09:05:03
2024年浙江公安查辦侵犯知識產權案件1923起 同比增長63.0%

2024年浙江公安查辦侵犯知識產權案件1923起 同比增長63.0%

環球網資訊
2025-04-25 23:28:19
鄒市明兒子打生長針5個月長高4.1cm,專家:他的靶身高可能172cm

鄒市明兒子打生長針5個月長高4.1cm,專家:他的靶身高可能172cm

直播吧
2025-04-25 08:53:33
江西外籍學生打人后續:施暴者身份被扒,已被拘留,中國學生毀容

江西外籍學生打人后續:施暴者身份被扒,已被拘留,中國學生毀容

三農老歷
2025-04-26 11:58:18
43歲謝娜回四川老家,和父母一起出現,打扮低調,獲村民隆重歡迎

43歲謝娜回四川老家,和父母一起出現,打扮低調,獲村民隆重歡迎

鑫鑫說說
2025-04-26 13:22:49
2025-04-26 15:32:49
妙音0
妙音0
名為照了 始達妙音
757文章數 24關注度
往期回顧 全部

藝術要聞

故宮珍藏的墨跡《十七帖》,比拓本更精良,這才是地道的魏晉寫法

頭條要聞

巴基斯坦防長:我們曾給西方"干臟活" 為此付出了代價

頭條要聞

巴基斯坦防長:我們曾給西方"干臟活" 為此付出了代價

體育要聞

去更大的舞臺追夢 專訪中國男籃國手楊瀚森

娛樂要聞

金掃帚獎出爐,包貝爾意外獲“影帝”

財經要聞

韓國的"宇樹科技" 是怎樣被財閥毀掉的?

科技要聞

李斌:對蔚來公司四季度盈利非常有信心

汽車要聞

充電5分鐘續航100公里 探訪華為兆瓦超充站

態度原創

數碼
健康
家居
本地
公開課

數碼要聞

英特爾7工藝的最大的代工客戶是英特爾本身

唇皰疹和口腔潰瘍是"同伙"嗎?

家居要聞

清徐現代 有溫度有態度

本地新聞

云游湖北 | 漢川文旅新體驗:千年陶藝邂逅湖光

公開課

李玫瑾:為什么性格比能力更重要?

無障礙瀏覽 進入關懷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吉市| 中超| 神池县| 高邑县| 镇江市| 土默特左旗| 商都县| 康保县| 马山县| 崇信县| 孝感市| 科技| 通城县| 湾仔区| 博客| 横山县| 河东区| 岳池县| 偏关县| 永胜县| 开化县| 东至县| 金华市| 方山县| 石柱| 湟源县| 澄迈县| 兰考县| 双城市| 榆社县| 塔城市| 邵阳市| 二连浩特市| 舒兰市| 山阳县| 汝南县| 秦皇岛市| 南投县| 呈贡县| 依兰县|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