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6月,在湖南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下了一場暴雨,一座位于菜地旁邊的老兵墓地被大雨沖毀,已不見原來的模樣,只有墓碑赫然屹立,老兵的名字叫做麻勵。
為了修繕老兵的墳墓,有關志愿者在網上發起一場募捐活動。經過一個月募捐,籌集了所需要的善款四千元,后來在湘西關愛抗戰老兵團隊的修繕下,第二年清明前終于完工,也算是為這位老兵盡了一點心意。
老兵麻勵
這位老兵年輕時參加過抗日戰爭,為民族獨立解放拋頭顱灑熱血,回到家鄉后孤單過了半生,無欲無求。
富家子弟的投筆從戎
1913年,麻勵出生在湖南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一個大戶人家,家庭條件很好。祖父在當地很有威望,當地幾乎所有出名的建筑都是他們家的遺產。
麻勵的母親同樣出生在大戶人家,因此在父母的影響下,麻勵形成了正直坦率的性格。五歲的時候,麻勵在父親的安排下到當地小學學習。當時新式教育剛剛興起,在麻勵老家也受到了影響。
雖然當時戰火連天,但麻勵在父母的庇護下還是安安靜靜度過了童年。當麻勵16歲的時候,由于湘川黔軍閥混戰,家道也開始衰落。
湘西老村
兩年后為了尋找出路,麻勵參加了當地的保安團。在保安團麻勵受到了初步的軍事訓練,由于麻勵文化水平不低,在保安團主要負責文書工作。在保安團任職期間,麻勵時刻關注著時事變化。
當時日本已經侵占東北地區,每每從報紙上聽到日本侵略的消息,麻勵就氣憤不已,恨不得自己親自上戰場和日本人真刀真槍的大干一場。為了實現自己保家衛國的理想,在22歲的時候,麻勵離開了父母,離開了保安團,來到了湖南新編第1旅2團2營當兵。
在部隊中,麻勵認真接受軍事訓練,滿心希望有一天可以真正上戰場和敵人拼殺。可惜一直沒能夠得償所愿,心中很是遺憾。于是在訓練中他投入更多的時間和心力,只為提高軍事技能。
國民黨軍隊
抗戰爆發后,麻勵為了實現走上戰場的夙愿,在去1939年考上了長沙的黃埔軍校長沙分校第2期,在學校期間系統學習了軍事知識,1940年畢業后返回了原來的部隊。
當時抗戰已經進入了相持階段,為了徹底打垮國民政府的抵抗意志,日軍第11軍司令官崗村寧次集中10萬軍隊,從三個方面進攻進攻湖南省會長沙。為了應對日軍的進攻,國民政府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日本兵
麻勵跟隨師長龍云飛參加了第三次長沙會戰,在戰斗中擔任2團2營6連長,在陣地上與日軍展開了血戰,在戰斗中麻勵雖然多次受傷,但始終帶領戰士們堅守抗戰第一線。戰斗結束后,麻勵一直跟隨軍隊和日軍作戰,直到抗戰勝利。
解甲歸田,回歸平靜生活
抗戰已經取得勝利,麻勵覺得自己當兵的目的已經達到,于是就返回了老家湖南鳳凰縣麻沖鄉老洞村,成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農民,回到家鄉后讓麻勵感覺一切是那么親切。
因為麻勵是苗族人,幾乎不會說漢語,以前在軍隊中生活很不方便,甚至多次與漢族士兵發生過沖突。可是只要上了戰場面對日本人,麻勵始終沒有后退過一步。
老兵麻勵
現在已經把日本人趕出了中國,麻勵再也沒有遺憾。回到了熟悉的環境,聽到熟悉的鄉音,見到熟悉的面孔,麻勵感覺一切輕松舒適。
不久后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人民解放軍迅速解放了麻勵的老家,由于曾經在國民黨任職,1952年被判處入獄一年,出獄后麻勵還是回到老家繼續務農。1958年又因為曾經在國民黨中當過軍官被入獄三年。
當時生活過得很困難,入獄以后,麻勵孩子因為年齡小被餓死,妻子在老洞村也無法生存下去,因此返回了貴州老家。
老兵麻勵
而在獄中麻勵認真接受改造,期望盡快返回家中,他心中明白,沒有自己妻子和孩子的生活會很難過。三年后麻勵被釋放,回家后的麻勵發現物是人非,家中已經空無一人,房子也破敗不堪。
經過和鄰居了解后才知道自己的孩子夭折了,妻子萬般無奈下也返回了貴州老家。當時的麻勵萬念俱灰,他不明白自己到底做錯了什么,會受到這種懲罰,但是心中從來沒有過怨恨。
老兵麻勵
鄰居勸麻勵到貴州去找找妻子,心急的麻勵第二天就出發了,到妻子老家后才發現妻子已經改嫁他人。聽到這個消息后,麻勵大哭一場,但他也并沒有怨恨妻子,而是一個人返回了老洞村,從此以后便孤身一人。
一個人的日子既好過也很難過,畢竟一人吃飽全家不餓,但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麻勵一個人就想起那些沖鋒陷陣的日子,想起了與日軍廝殺的場景,常常淚流滿面,想起了曾經的妻子和孩子,心中更是悲痛不已。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去了,由于年齡越來越大,腿腳越來越不方便,沒有了什么經濟來源,后來,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使這樣,麻勵也從來沒有抱怨過。村民知道老人是抗戰老兵,也時不時幫襯著老人。
老兵不死,只是慢慢凋零
2012年6月一群志愿者來到了老洞村,在一位大嫂的帶領下來到了一條小巷面前,這是一條由青石鋪成的小巷,角落里長滿了翠綠的苔蘚,被磨得光滑的青石透露出淡淡的滄桑感。
一行人穿過了青石路,看到了兩個緊挨著的小木門,從半開著的小木門中看到了一位老人正坐在院中曬著太陽。當看到眾人人進來后,老人立刻站了起來,朝眾人一個勁鞠躬,口中一直念叨:“寬大、寬大。老人以為志愿者是政府的人,是去審問他的歷史問題。”
經過一番手腳并用的交流后,一位志愿者開始大聲和老人交流,但沒有等到老人任何回復。志愿者再次提高了嗓門,老人依舊沉默不語。那位帶路的大嫂趕緊說:“他聽不到了。”
聽到眾人說話的聲音后,從隔壁房間走出一對大約60多歲的老人,開始用苗語詢問游客來這里做什么。其中一位志愿者開始用苗語回答。
經過簡單交流后,明白這群志愿者是來看望抗戰老兵的。志愿者多次嘗試和老人交流,無論聲音多大,無論是漢語還是苗語,老人都沒有任何回應。正當大家一籌莫展之時,旁邊的大娘突然開口,說老人能寫一手漂亮的漢字。
老兵麻勵
大娘這么一點撥,志愿者們恍然大悟,開始和老人開始用文字溝通,可當志愿者在小本上寫上:詳細說下您的經歷。不過老人依舊只是看了看,依舊沒有說話。
其中一名志愿者說,可能字太小,老人看不清,大叔找了半天從墻角找到一塊黑乎乎的木板,又找到了半截粉筆。
志愿者趕緊在剛才的字重新寫到了木板上,可是老人還是沒有任何回應。看到這里,志愿者們多少有些失望。突然大家反應過來了,老人那個年代還用的是繁體字。可是志愿者們大多不會寫繁體字,這可難壞了大家。
突然人群后面的一位大哥舉起手,說自己可以幫忙。大哥走到人群前面,把剛才的話用繁體字寫了一遍,老人看到這句話后,兩眼立刻開始放光。用沙啞的聲音說:“我的耳朵早就聽不見了。”
老兵麻勵
大哥繼續在黑板上寫道:“您以前在哪里當過兵,領導有哪些?”老人大聲說:“2團2營6當連長,參加了長沙會戰,領導有薛岳、沈久成和師長龍云飛”老人在說這些名字的時候,眼里開始放出光芒。這些名字已經刻到了老人的骨子里,就算年近百歲依然可以脫口而出。
再問老人其他事情,依舊是相同的答案,不到一會兒老人靠著長椅睡著了,大家也就不再打擾老人。大家以為大娘和大叔是老人的兒子和兒媳。經過一番攀談后,才發現并不是這樣的。大叔名叫麻金伍,和老人是同族,看著老人一個人可憐,就把老人接過來住,這一住就是三十多年。
湘西縣城
后來幾年,麻勵老人一個月可以領到80多塊錢補助款。志愿者臨走的時候,給大娘和大叔留下了一點錢,讓給老人買些營養品。
志愿者們離開幾個月后,老人就離開了人世,享年99歲。老人出殯那天來了很多人,當天平時熱鬧的小院里擠滿了送行的人。這位老兵估計不會想到,孤身一人的自己,身后事居然可以辦得如此熱鬧。
看著好心人為老人捐贈的棺材,很多人心中不知道是什么滋味。麻勵老人能夠安度晚年,其中麻金伍夫婦作出了最大的貢獻。
老兵的棺材是身份得到確認后,志愿者籌集的善款買的。幾個月前志愿者送老兵補貼時,問及心愿時,老兵哭訴道:我要買一副棺材。聽到這句話后,幾名志愿者都掉下了眼淚。回去后發起了募捐,幫老兵實現了心愿。
后來在整理老人遺物的時候發現,老人在2006年寫下這么一段話:我的一生歷盡風雨滄桑,和人恩怨不值得一提,但我沒做過對不起華夏民族的事,我問心無愧。中華兒女最深情的告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