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不易。如果您對本人作品有興趣,歡迎點擊關注按鈕,您的鼓勵和支持是我創作最大的動力。
《三國演義》中有這么一個故事:諸葛亮在第四次北伐時因為小人的謠言而不得不退軍,臨走前料到魏軍肯定會追擊,于是設下埋伏。果然魏將張郃執意追趕,都督司馬懿苦苦勸阻他都聽不進去,結果在木門谷果然中了埋伏,被亂箭射死。然而,在歷史上,盡管這件事也是以張郃戰死為結局,但張郃與司馬懿的觀點則與小說中完全相反。
有去無回的任務
公元231年的一天,曹魏西線戰場的一座兵營內,車騎將軍張郃進入了中軍大帳,見到了大都督司馬懿。
“諸葛亮退兵了,我就知道他這點糧草堅持不了多久。”司馬懿看著面前的地圖說,絲毫沒有轉頭看張郃一眼,“張將軍之前一直勸我與派兵攻擊諸葛亮,現在你的機會來了。我命你帶一支急行軍追擊諸葛亮,他現在已經彈盡糧絕,軍隊沒有一點作戰能力了。只要你能追上,就一定能立大功!”
“都督,末將認為,現在已經不是追擊的最佳時機了。”張郃雙手抱拳,向司馬懿行了個禮,進言道,“兵法有云‘圍城必闕,窮寇莫追’。諸葛亮在彈盡糧絕之際撤退,必然有相應的應對策略,人為了求生是能爆發很大的潛力的。況且,從這邊入蜀的道路崎嶇難行,蜀軍對這些路已是輕車熟路,而我們則完全兩眼一抹黑,孤軍深入是相當不利的啊!”
“很難想象我當時實施穩步推進策略時,你還堅決要求激進地出擊。”司馬懿語氣中帶了點嘲諷,“當時我可是被人說成是‘畏蜀如虎’,怎么你現在膽子比我還小了?”
“都督,情況已經不一樣了!我當時主張出擊,是因為如果堅持固守會導致眾兵將不滿從而逐漸喪失團結性和戰斗力,如果諸葛亮趁勢追擊就危險了。那些說您‘畏蜀如虎’的聲音就是明證。”張郃據理力爭道,“而現在諸葛亮已經退兵,我們完全沒必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打一場難以估計收益和代價的仗。”
“事實已經證明,我是對的!我只靠固守,不費一兵一卒就讓諸葛亮退了兵。”司馬懿顯得有點不耐煩了,但依然沒回頭看張郃一眼,“現在,我認為窮途末路的諸葛亮已經毫無還手之力了。你對我的判斷還有什么問題嗎?”
張郃長嘆一聲,抱拳道:“遵命。”作為一名軍人,再不情愿也是必須得服從命令的。
張郃便帶上急行軍出發了,盡管他已經盡力加快步伐,但越往后山路越難走,他們走得也越慢。張郃不禁回憶起當年他在袁紹手下做事時的一些往事,當時他也是在苦勸無果后被迫執行他不愿意執行的任務。
就在張郃快要沉浸在過去的回憶中時,他猛然驚醒了過來。他發現,現在他們一行人已經身處一個很深的山谷中。這里地勢險峻,道路狹窄,極其適合設伏。
“這是哪里?”張郃緊張地詢問一旁的士兵。
“報告張將軍,這里是木門谷,以高低不平的地勢特點著稱。”士兵說道。
張郃愣了一秒鐘,他在猶豫是快速通過還是及時撤軍。
然而戰況不會給他一點時間。隨著一聲梆子響,山谷的高處突然涌出了大批的蜀軍士兵。他們有的拿著弓,有的拿著連弩,對著谷底就是一頓猛射。一時間箭如雨下。
“撤!快撤!”張郃大喊著,迅速掉轉馬頭,朝著山谷入口的方向狂奔起來。他逃得心驚膽戰,甚至沒注意后面的人跟上沒。
好不容易逃出了山谷,他轉頭一看,發現還跟著自己的士兵已經寥寥無幾了。
這時,有一名士兵突然發現了什么,聲音顫抖地提醒道:“張將軍,您的膝蓋……”
張郃這才注意到自己的右膝已經中了一箭了。那箭鋒利無比,刺透他的皮肉,已經深深地插入他的關節之中。
直到這時,張郃才開始感覺到鉆心的疼痛。他大叫一聲,跌下馬來,在士兵的一陣陣呼喊中陷入了昏迷。
而他這一昏,就再也沒醒來過。
可信度不高的陰謀論
對于歷史上張郃的死亡,在歷史愛好者中一直有一種猜測,就是張郃是被司馬懿給故意坑死的。甚至還有陰謀論者認為,司馬懿早就和諸葛亮串通好了,專門給諸葛亮送了張郃的人頭。
這種猜測其實是不無道理的。在司馬懿入仕初期,曹操就看出了他并不是池中之物,快死的那一段時間專門提醒曹丕要看著點司馬懿,別讓他干預太多的家事了。曹操看人的眼光總體而言是相當準確的,同時這也說明司馬懿在年輕時城府不深,或多或少暴露出了一點自己的野心。可以說,奪權的準備司馬懿早就在做了。
想要順利掌權,就必須除掉那些忠于曹魏的能人。曹氏宗族的那些人雖然是擋在自己奪權道路上的障礙,但絕大多數都是些靠關系上位的草包,對司馬懿構成不了實質上的威脅。司馬懿真正忌憚的,是那些像五子良將那樣死忠于曹家的外姓能臣猛將,這些人是曹家最鋒利的爪牙。
隨著時間的推移,那些有威望的老將都相繼離開人世,司馬懿憑借著他不可替代的才能逐漸走到了舞臺的中央。放眼望去,朝中幾乎已經沒有能與自己匹敵的人了。
但幾乎不等于完全,最后的五子良將——張郃就是一個特例。作為一名從官渡之戰后就一直追隨曹魏勢力的老將,張郃看似戰績平平,但他依靠自己多年在戰場上的生存經驗,掌握了用兵的部分精髓,在他從軍生涯的后期更是成了令劉備和諸葛亮都忌憚的存在。
可以說,像張郃這樣德高望重,資歷豐富的將領,在魏國的軍隊中是有很大的話語權的。而他在投奔曹魏后就一直忠心耿耿,關鍵時刻識得大體,自然是司馬懿掌權之路上一顆極其礙眼的絆腳石。司馬懿有很大的動機除掉他。
而在同時,張郃光是活著,就對諸葛亮的北伐極為不利。他這樣一個經驗豐富的“活化石”,可以稱得上是魏軍的“定心丸”。
而且,盡管諸葛亮和司馬懿打得熱火朝天,卻沒有到不可開交的程度。雙方甚至還保持著一定的書信往來。也就是說,二人完全可能秘密討論些什么事。
這么一看,某些陰謀論也就完全說得通了。
不過,這一陰謀論同樣也有些漏洞。從職位上來看,司馬懿作為都督是壓了張郃一頭,張郃自己又是個盡職盡責的好漢,一般不會做出抗命的事,司馬懿或許也沒必要非得害死他。而且身心健康的司馬懿也已經熬死了那么多人了,再熬幾年張郃多半也會走在他的前面。
張郃之死可能也純粹只是司馬懿的一個判斷失誤,但司馬懿完全無視張郃這位老將的這么多警告,硬是逼著他自投羅網,多少也反映了他們之間的一些裂痕。即使張郃不死,這矛盾可能在不久的將來也會爆發。到時候即使張郃不反司馬懿,也會成為他計劃中的一個不穩定因素,沒準兒擔心夜長夢多的司馬懿真的會熬不下去,采取些“極端手段”。
結語
盡管張郃之死究竟是不是司馬懿故意為之,都已經無從考證了。只可惜張郃向來用兵靈活,最后卻因執行一個錯誤的命令而死。埋頭干好自己的事固然重要,但在緊急情況下及時調整更是成敗的關鍵。
本文系作者自己收集、整理創作。如有侵權,請聯系作者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