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歐盟最終還是決定對中國電車下狠手,不禁一聲嘆息,時代一直在變,唯獨沒變的,還是西方國家這些“強盜思維”。
時間回到一百多年前,清朝要閉關鎖國,不允許西方商品進入中國市場自由流通,西方列強就把其所謂的“文明世界”大炮轟開了我們的國門,到處搶奪燒殺。
但今天,情況似乎發生了轉變。
我們想要把商品賣到西方,他們卻開始“閉關鎖國”,可惜這一次是真正的文明世界,我們不能學他們那樣出動大炮去轟開他們的國門。
但從這背后也能看出,歐洲人一直沒變的就是:打勝仗就要好處占盡,打敗仗就要滿地打滾賣慘。
今天歐盟要對中國電車征收關稅,明面上他們是聽從美國的指令,實質上他們有著自己的小心思。
舉個例子,別看法國跟我們關系還不錯,馬克龍多次訪華。
但這一次歐委會執意決定從中國進口的電動車征收為期5年的最終反補貼稅,背后正是馬克龍與馮布萊恩聯手,才推動了這項在歐盟內部分歧極為嚴重的議案。
所以啊,大國之間的博弈,并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利益至上。
反觀德國,盡管它沒有像法國那樣跟我們深度合作,但歐美這次制裁一出,德國車企也是率先表態。
就在10月底,大眾官方宣布,將計劃在德國關閉至少三家工廠,累計超過10000人被面臨裁員。
此外,美國媒體更是指出:“大眾作為德國核心產業的核心,是德國最大的汽車制造商,一旦大眾決定跟隨中國,那德國將會損失慘重。最近一個月,大眾一直跟汽車工會進行談判,這也引發了德國汽車工人工會的巨大不滿。”
盡管大眾也不愿踏出那一步,但面對來勢洶洶的“關稅政策”,大眾并不愿意為了這些歐洲政客買單!
盡管大眾實力放在整個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存在,但基于能源以及勞動力成本的限制,再加上近十年來的燃油車發展的停滯,大眾早已經面臨著嚴重的“瓶頸期”。
如今歐盟在經濟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還要打出“制裁”這一大棒,顯然是給大眾這些歐洲車企來了當頭一棒。
而且除了大眾以外,很多德國汽車制造商也是感同身受。
因為他們不僅要利用自身的經濟能力來幫助逐步下滑的德國經濟,同時還要尋找出路打破自身的發展瓶頸。
但今天歐盟制裁已經出來了,德國車企能做的,只有尋找出路。
因為他們很清楚,與其盼望歐盟不會這么干,還不如早早與中國加強聯系,自己開辟一條出路。
可能很多人會問,為何歐盟不自己搞新能源汽車發展?
事實上,歐盟早就啟動了“綠色計劃”,并且拿出的補貼不比我們少。
但最后依舊是做不起來,答案很簡單,那就是德國車企缺乏創新能力!
是的,你沒看錯,德國車企就是缺乏創新能力。
別看他們在傳統的燃油車賽道上是佼佼者,進入新能源時代后,他們壓根就是有心無力。
這一番話可不是我說的。
德國媒體《德國之聲》在2021年就感慨:中國車企在新能源賽道上已經打破了德國引以為豪的“燃油機”優勢,如今越來越多的中國電動車正在駛向歐洲。
美國《紐約時報》更是直接報道:在新能源賽道上,美國輸的很徹底。特別是在電池生產以及原材料上,中國幾乎壟斷了全球。
事實上也是如此,因為今天的中國早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大而不精”的世界工業學徒,而是實打實的工業強國!
從最初的盾構機,到后來的電動車,再到今天的國產C919大飛機都足以證明,在長達數十年的默默追趕當中,中國已然從全球供應鏈的底端走向了高端領域。
特別是最近這幾年,美國頻繁對我們下狠手的背后,就是因為美國意識到在制造業發展上,已經遏制不住我們的崛起了。
所以今天美國牽頭歐盟對我們的電動車發起圍堵,只不過是自欺欺人的手段罷了。
歐盟政客天真地認為,只要攔截中國電車進入歐洲,那歐洲車企就可以自由發展,從而在電動車賽道上追趕中國。
殊不知,歐盟所謂的制裁,最終買單的卻是歐洲人自己。
因為歐盟制裁中國電動車,征收關稅導致在歐洲銷售的中國電車價格倍漲,那最終只是歐洲老百姓買單。而且這次制裁后,歐盟只能通過加大投入補貼來刺激歐洲車企。
但問題是,勞動力成本以及生產線是硬傷,就算歐盟再怎么補貼,再怎么制裁,在汽車成品的性價比上,依舊是比不過中國生產的電車。
再舉個例子,今天比亞迪秦敢賣九萬九千八,在同等價格上,歐洲車企能否造出一輛同等配置的汽車呢?
顯然是不可能!要不然馬斯克也不會漂洋過海來到上海建造特拉斯工廠了。
過去幾十年,德國車企在中國市場賣的非常好,像什么奔馳、寶馬、奧迪、標志、雷諾等等,幾乎在中國市場躺贏。而且我們也沒給這些歐洲車企設置任何障礙。
但如今,中國可不會再慣著他們,既然他們不仁,就別怪我們不義。
所以就有了后來中國電動車的飛速發展,一個從當初整車都造不出來的國家,如今搖身一變成為了全球汽車制造和出口的大國,甚至在新能源賽道上領先,這背后靠的可不是運氣好。
在此之前,可能有很多人想不明白,為何國產電動車好像一夜之間崛起了?
但看到今天歐美這一幕后,你就會明白,我們的戰略永遠是那么超前。
因此,今天歐美對我們打響的“貿易戰”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罷了。
因為任何封鎖遏制,都無法阻擋我們前進的腳步。
芯片半導體領域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美國聯手歐洲來封鎖我們,甚至要求荷蘭ASML不給我們發貨。
結果呢,最先扛不住的就是西方企業,相當于把自家企業的飯碗都砸了!
像高通、德州儀器、英偉達、AMD等美國芯片巨頭,一開始在中國市場賺的盆滿缽滿。
但自從特朗普開啟了“貿易戰”,這些美企是苦不堪言,日子一天過得不如一天。
反觀中國,從最初極度依賴芯片進口的國家,一舉發展成為今天全球芯片出口量數一數二的國家。
其實你會發現,只要拋開一些高端光刻機、飛機發動機、AI大模型等極少數高端技術,當今中國還真沒有什么地方受制于人,甚至在新能源汽車、航空航天、移動互聯網應用、自動駕駛、船舶制造、軍工等賽道上都已經走在了歐美的前列。
如今的中國,就像是當年歐美完成了工業革命后的狀況一樣,需要市場來帶動產品的“更新迭代”。
那以前歐美的手段是,通過堅船利炮去開辟市場,去轟開別人家的大門。
那今天中國的手段是,通過一帶一路,通過建設來開辟市場。
歐美的是強盜思維,他們只會掠奪,不會付出。
我們的思維是合作共贏,我們要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幫別人做增量。
因此,當下的汽車出海對于我們來說很重要,毫不夸張的說是國運之戰。
一旦我們實現了年產量5000萬輛,出口3000萬輛的時候,那基本上可以說是這場戰勝利了。
到那個時候,歐美徹底成為了我們的“手下敗將”。
2023年中國汽車出口量是522萬,目前還有四倍的空間。
但我們接下來的目標并不是歐美市場,因為2023年歐美市場加起來還不到10%,如果去掉特斯拉甚至不到5%。
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加強與非洲、東南亞、拉美、中東等國家的合作。
我相信,再過個5~10年,歐美國家會恍然大悟,原來他們早已經不是這個世界的主流,世界上沒了他們依舊可以正常運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