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重磅首播了三集電視專題片《放歌新時代》。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文藝為建設中華民族新文化而奮斗的征途上,2014年10月15日召開的文藝工作座談會是一座繼往開來的里程碑。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10周年之際,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作家協會聯合出品,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聯合攝制的三集電視專題片《放歌新時代》,通過《時代召喚》《人民期待》《新的使命》三個篇章,聚焦從2014年到2024年這十年間,在習近平總書記堅強有力的指引下,新時代文藝錨定嶄新的歷史方位,文藝創作呈現百花齊放、生機勃勃的新氣象,文藝事業開創激濁揚清、千帆競發的新局面。該片以小見大、由淺入深地展現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引領下,新時代文藝工作者將深刻的思想理論與生動的文藝實踐相結合,令文藝百花園氣象萬千、碩果累累的時代風貌。
作為文藝工作座談會召開10周年以來,在各行各業產生的文藝高峰作品之一,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是其中一顆耀眼的精品,在《放歌新時代》節目中,著名作曲家欒凱分享了大型民族歌劇《沂蒙山》背后的創作經歷。這部以沂蒙地區人民在抗日戰爭年代的支前故事為題材的歌劇,經過近三百場演出的打磨,已經成為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之作。而這一切,都離不開欒凱及其團隊扎根人民、深入生活的創作理念。
為了還原沂蒙地區人民在抗戰年代的真實面貌,欒凱和主創團隊11次趕赴沂蒙革命老區進行采風。他們深入田間地頭,與當地老百姓親切交流,聆聽那些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跡。當時沂蒙根據地420萬人口中,有120多萬人擁軍支前,10萬多名英烈血灑疆場。這些數字背后,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和無數個感天動地的故事。
欒凱表示:“從成百上千個真實感人的沂蒙故事當中提煉出來,然后賦予這些人物鮮活的生命,他實際上有成百個‘海棠’,成百個紅嫂的具體的形象。”正是這些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藝術形象,使得《沂蒙山》在舞臺上煥發出耀眼的光芒。
作為一部歌劇的靈魂,音樂和唱腔同樣需要從人民當中汲取靈感。為了創作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音樂作品,欒凱花了整整一年時間研究中國經典歌劇和山東民歌。他深入挖掘山東民歌的旋律特點和演唱技巧,將其與歌劇的創作手法相結合,打造出了獨具魅力的音樂風格。
在創作過程中,欒凱曾一度陷入困境。他回憶道:“最后那段《沂蒙山,永遠爹娘》,作為全劇的最核心的唱段總覺著少一個魂。”然而,在一個靈感迸發的瞬間,他巧妙地運用了變奏的沂蒙山小調的旋律,為這首唱段畫上了圓滿的句號。當寫完那個音符時,他的眼淚奪眶而出,仿佛完成了沂蒙人民的一個囑托。
欒凱始終堅持“為老百姓創作他們能聽得懂、看得懂、所感動所感觸的文藝精品”的創作理念。他認為,只有真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才能創作出觸動人心的藝術作品。這種創作理念不僅體現在《沂蒙山》的題材選擇和人物塑造上,更貫穿于整個創作過程的始終。
正是因為這種堅持和執著,《沂蒙山》才能夠在眾多歌劇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一部深受觀眾喜愛的經典之作。它的成功不僅彰顯了欒凱及其團隊的藝術才華和創作實力,更體現了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在文藝創作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