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么讀書,要么旅行,身體和靈魂,總有一個要在路上。
這句話是許多人的座右銘,
而將它實踐到底的恐怕只有那些旅行文學作家了。
在許知遠眼中,劉子超是“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游記作家”。
我們不止一次,被他筆下陌生的經驗吸引。
在《午夜降臨前抵達》里,他如伍迪·艾倫電影里的人物,在歐洲大陸游蕩,和過去的人與事相遇;
《沿著季風的方向》的文字,仿佛帶著東南亞悶熱潮濕的風,伴著鮮活的故事闖入你的眼簾;
還有《失落的衛星》,書寫這個地球上最沒有存在感的地區,我們卻不約而同被那些人的喜怒哀樂牽動。
作家的旅行從未停止,他的書寫仍在繼續。
在重磅新書《血與蜜之地》中,我們將透過作家之眼,
一起穿越8個國家,23個城鎮,
近距離觀察流淌著鮮血與蜂蜜的巴爾干地區。
——這里,擁有不遜色其他文明的歷史遺跡
在古羅馬帝王戴克里先的宮殿,跟著作家穿梭其中,讓自己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想象過去的輝煌景象;
《冰與火之歌》取景地杜布羅夫尼克,”每一塊磚石都浸染著宗教傳說或歷史掌故,故事中嵌套著故事,傳說里嵌套著傳說”。
——這里,催生了人類最極端的愛與恨
他們共同抵御過納粹的入侵,但半個世紀后,卻把槍口對準了自己人;
他們可以互相交流,卻聲稱自己和對方說的是不同的語言,在心中筑起高墻。
——這里,許多人想逃離,許多人設法來到
克羅地亞人熱烈擁抱歐洲的同時,六萬多尼泊爾人來填補底層勞動的空缺;
洗錢的寡頭,逃避兵役的男人,因制裁而失業的人……俄羅斯人擠滿貝爾格萊德的公寓。
一位讀者曾寫道:好的旅行作品,是割裂世界的粘合劑。
對劉子超來說,“巴爾干似乎不只是一個地理概念,而更像一個形容詞,充滿傷痛、掙扎、求索和希冀的復雜含義?!?/p>
閱讀巴爾干,也是回望我們身處的境遇。
人與人之間的裂痕,何時才能愈合?
我們和劉子超一樣,都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本期薦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