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中,東北戰場成為國共決勝的關鍵所在。蔣介石為了全面占領東北,不但出動了新一軍、新六軍這樣精銳中的精銳,還先后委任了4位黨國頂梁大將前來主持戰局,與林彪統帥的東北民主聯軍鏖戰三年。
然而換帥之舉非但沒能徹底解決共軍,反而每換一次,情況就愈發糟糕,到最后徹底葬送了自己苦心培養的美械部隊,將160多萬平方公里的東北地區交到了我黨的手中。戰后林彪點評道:“白崇禧是國民黨中最有才干的人。”
而就是這位堪稱用兵如神的林帥在他手里吃過三次大虧。那么,白崇禧是何許人也?白崇禧號稱小諸葛,國共兩黨將星云集,若說誰最能打仗,當推白崇禧和林彪!
白崇禧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生于廣西桂林南鄉山尾村,字健生。白崇禧父親白志書是個小商人,在桂林開一家糧油店,母親馬氏也是正統穆斯林,夫妻兩人生養子女十一人,家中人丁十分興旺,當然負擔也重。白崇禧五歲入私塾讀書,師從毛慶錫先生。據說,白崇禧讀書很有天賦,能夠過目成誦,備受老師的喜愛。
白崇禧的求學之路略顯坎坷,在清末民初的那個亂世,普通百姓之家就如河中浮萍,經不起一點變故,在他十歲那年父親突然病故,但是當時的宗族并沒有放棄他,依然堅持供他上學,然而,當時白崇禧不幸染上惡疾只能退學。面對這樣的打擊,白崇禧并沒有妥協,而是待病好后,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廣西省立初級師范學校。
時間不久,辛亥革命爆發了。當時的白崇禧也深刻地認識到身處亂世,一介書生也無用武之地,拿著筆桿子不如抓住槍桿子。他毅然加入廣西學生軍敢死隊,隨協統趙恒惕進軍湖北漢口,與北洋軍作戰。
待南北議和后,廣西學生軍解散,白崇禧被編入南京陸軍,后來被推薦進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步兵科進行學習。
學業有成之后,白崇禧回到廣西老家由基層軍官開始做起,期間白崇禧利用鐵血手段把剿滅當地80名匪徒,令他名噪一時。而對他產生重大意義的時刻,就在不久之后。
1921年秋,馬曉軍模范團改編成田南警備司令部,白崇禧任第一營營長。這一年冬天,馬曉軍部在百色遭自稱廣西自治軍第一軍總司令的劉日福包圍繳械,此人是舊軍閥陸榮廷的殘部。白崇禧因馳援馬曉軍,不慎摔斷左腿,不得不前往廣州休養。
在廣州的時候,白崇禧被人引薦,見到了居住在廣州的孫中山,這次的見面打開了白崇禧對時事的格局。
李宗仁、白崇禧
不久之后,白崇禧決心一統廣西地區,他在廣西軍政府的支持下擔任廣西討賊軍的參謀長一職,同時邀請孫中山任總指揮。之后,白崇禧利用一些手段將梧州的舊軍閥給消滅干凈。后經老同學黃紹竑穿針引線,與雄踞玉林的李宗仁開始聯手共謀大業。三人攜手共進,經過幾年的苦戰,終于打敗舊軍閥沈鴻英、陸榮廷,成了廣西新一代霸主。
1926年1月26日,國民政府主席汪精衛與譚延闿、宋子文、甘乃光,由白崇禧陪同到梧州與李宗仁、黃紹竑及湘軍唐生智、黔軍彭漢章之代表商兩廣統一及北伐問題,30日兩廣宣言合作,集中革命勢力,設統一委員會,李宗仁接受國民政府任命的第七軍軍長,汪精衛等人即自梧州回廣州,白崇禧隨行到廣州會談兩廣統一具體事宜。2月4日晤蔣介石。2月17日,國民黨政治委員會派汪兆銘、蔣介石、譚延闿、宋子文、李濟深、白崇禧等七人為特務委員,籌議兩廣政治財政軍事統一事宜,24日國民政府成立兩廣統一委員會,但有些意見無法達成共識,將政治軍事財政統一辦法交白崇禧帶回照辦。
1926年3月25日,國民政府代表陳銘樞、白崇禧到長沙,成功爭取湖南的唐生智歸附國民革命軍,掀起北伐戰爭,4月4日離長沙返粵,25日回廣西,廣西第七軍提前進入湖南北伐。在蔣的一再懇請下,白崇禧隨北伐軍總司令部參加指揮戰爭。自此白崇禧開始在北伐戰爭中嶄露鋒芒。
北伐期間,白崇禧統兵從鎮南關打到山海關,堪稱完成北伐第一人,尤其是龍潭戰役大敗“北洋孫猴子”孫傳芳,戰后譚延闿不禁獻上賀詞:“指揮能事回天地,學語小兒知姓名”。
在抗日戰爭期間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本部副參謀總長兼軍訓部部長,主持制定抗戰計劃,提出對了日軍作戰的六條指導原則。在此期間,白崇禧協助李宗仁大勝臺兒莊戰役,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并且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白崇禧建言提出“堅壁清野”、“焦土抗戰”、“發展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取時間”等,這些建議,為軍事委員會最高領袖蔣介石所采納,遂成為抗日最高戰略指導方針,對抗戰全盤策略影響至深、至廣,令白崇禧的小諸葛之名更加聲名遠揚。白崇禧在此基礎上編寫了《游擊戰綱要》一書。
白崇禧的不光在戰略上有非同一般的遠見,在指揮作戰的才能上也是首屈一指,在徐州會戰、武漢保衛戰中,他都發揮了重大作用,其后擔任桂林行營主任,在三大戰區指揮對日作戰,尤其是1939年的昆侖關戰役,白崇禧指揮國軍取得了抗戰以來首次攻堅戰的勝利,日軍稱他為“戰神”。
白崇禧作為蔣介石手下的一員虎將,在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指示下,對共產黨也造成過巨大的人員傷亡。1927年,白崇禧任東路軍前敵總指揮,以佯攻手段占領杭州后,隨即參與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造成了血色彌漫的白色恐怖。1934年紅軍長征時,白崇禧發動湘江戰役,造成了紅軍長征路上規模最大的一次傷亡。
至解放戰爭期間,1946年5月16日白崇禧到北平,17日飛沈陽督戰,與杜聿明商討東北作戰問題并且參與指揮,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等將領一舉擊潰林彪。在東北戰場這個關鍵戰點,若不是蔣介石臨陣將白崇禧調走,也許就沒有之后的遼沈戰役。
就是這么一位小諸葛,晚年卻沒有得到安穩的歸宿,在解放戰爭后期,就算白崇禧有小諸葛之名也無法挽救國民黨這個腐朽不堪的巨輪。白崇禧敗退廣西后,在解放軍的強攻下茍延殘喘。
1949年11月6日白崇禧在桂林商討軍事,決定主力向南轉進,8日白崇禧向美國廣播,呼吁援助,21日飛桂林最后一次召見李宗仁,20日再到重慶,21日返南寧,解放軍擊破黃杰兵團防線,渡過小溶江,22日解放桂林,25日柳州、梧州解放,26日第十一兵團(司令官魯道源)在廣州濂江被陳賡部重創,退海南島的路已經被封死,30日第三兵團(司令官張淦)被全殲。12月4日白崇禧到海南海口,4日所部十余萬在桂粵之交潰敗,徐啟明兵團亦全軍覆滅,桂系實力盡失,12日解放軍占領鎮南關,白崇禧乘飛機到香港,13日黃杰兵團逃往越南,18日白崇禧部三萬人進入越南,28日白崇禧飛往臺北。
白崇禧飛到臺灣后,不久就被蔣介石解除職權,還被保密局在家門口安置一個派出所進行嚴密監視。白崇禧就在近乎囚禁的生活中度過了十六年,1966年12月2日,副官發現白崇禧死在臥室,尸身發綠,死因不明,時年七十四歲,傳言白崇禧為蔣介石派人毒死,官方聲稱白崇禧死于心臟病,蔣介石親往白府吊唁,并宣布由國防部負責以軍禮治喪,由何應欽、孫科、陳立夫、顧祝同等200余人組成治喪委員會,并頒發褒揚令。并親到景行廳向白崇禧遺體告別,鞠躬致敬,并獻花致祭,隨即葬于臺北市近郊六張犁回教公墓與國民黨其他死去的將領一樣,他的墓地也是朝著大陸方向的。
對于白崇禧這個人物立場,歷史上也有很大的爭議。根據《黨的文獻》2013年第05期王福曾《俄羅斯公布的一九四九年一月毛澤東與斯大林的一組往來函電》一文的披露,毛澤東在1949年1月7日,向“捷列賓”,也就是聯共與中共間的聯絡員奧爾洛夫,詳細介紹了國民政府高級軍事將領的通共情形,桂系巨擘白崇禧赫然在列,可謂內戰最大牌的通共國軍將領。
捷列賓向蘇共中央報告稱毛澤東對他講,白崇禧告訴我們的人(指中共地下人員),中共若有什么指令,他馬上照辦不誤。
白崇禧的一生是波瀾壯闊的,為抗日戰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也有著古人的愚忠思想,就如周總理對他的評價:“白崇禧一向很自負,號稱“小諸葛”。其實他在政治上沒有遠見,他竟然聽信蔣介石騙他的話,要他去臺灣當‘國防部長’,從此他一去就不能再出來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