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zhàn)爭結束后,國民黨政府退居臺灣,蔣介石帶走的都是自己曾經的心腹愛將。
可這些人跟隨蔣介石到臺灣之后,卻并沒有得到應有的待遇和重視。
蔣介石生性多疑,跟隨他的很多人都被進行了調查,審訊,還有甚者直接被清除。
可老一輩人當中卻有一個例外,被蔣介石留了下來,他就是陳誠。
陳誠
陳誠不僅沒有坐冷板凳,反而得到了蔣介石更深的信任,還提拔他做了國民政府的二把手,權力地位僅次于蔣介石。
可就是這么一個深得信任的老國民黨黨員,死亡之后卻留下了一張令人震驚的字條,嚇得妻子不知所措。
字條的內容到底是什么?陳誠又為什么可以得到蔣介石的偏愛?
了解國民黨的人都知道,國民黨并不是一個團結友愛的黨,而是由無數軍隊組建成的“混合黨”,里面的軍隊,派別之間向來都是面和心不和。
如果按照軍隊屬性來劃分,可以分為湘軍,川軍,粵軍等等。
如果按照親疏遠近來分,那國民黨又可分為中央軍,地方軍,直系部隊和非直系部隊。
按照政治派別來分,又可以分親蘇,親美,國民黨里還設有四大家族,三大軍校,其復雜程度很難一言以概之。
所以國民黨內的“內耗”戰(zhàn)爭從黨派建立之時一直就存在。
在蔣介石統(tǒng)治國民黨的這些年里,他靠得從來都不是堅定的革命信仰和過人的領導能力,而是他黨同伐異的政治手腕。
蔣介石
這使得國民黨從建立之初就開始了“內耗”斗爭,一直持續(xù)到它衰敗也從沒停下。
以至于到最后就連他本人都沒能幸免,被黨派紛爭所連累,要想在這樣一個勾心斗角的“大家庭”里面活下去,絕非易事。
雖然國民黨內部混亂不堪,但是里面也不乏有很多優(yōu)秀的軍官將領。
陳誠在這里面算不上是數一數二,那他到底為什么可以在爭斗中活到最后呢?他究竟有什么本領呢?
陳誠1898年出生于浙江省,因為其長得矮小又體弱多病,家里人都不太重視他,讓他做家務,做農活,還讓他把讀書的機會讓給弟弟。
可陳誠從未放棄過生活的希望,也沒有放棄過讀書,平時閑著沒事的時候他就經常偷偷看書,自學成才,后來瞞著父母去報考了師范學校。
從師范學校畢業(yè)的他又想繼續(xù)報考陸軍士官學校,可是因為他身體的原因,申請被校方拒絕了。
好巧不巧的是,陳誠一籌莫展之時正好得知父親的朋友杜志遠當選上了國會議員,于是便想讓杜志遠幫自己這個忙,為此還親自上門拜訪請求。
陳誠
好在杜志遠顧及和其父親的友誼,帶他一起去了北京,還幫忙想辦法給他弄到了參加考試的資格,可惜陳誠最后沒有通過考試,沒能被學校錄取。
杜志遠知道這個消息后,利用自己的職位和學校里的許多官員領導進行了打點疏通,最后成功讓陳誠進入到了保定軍學院的炮兵科。
陳誠非常清楚這個機會來之不易,所以非常珍惜在學校學習的機會,在校期間加入了國民黨。
1922年畢業(yè)以后,被分配到了浙軍,不久后知道了自己在保定學校的恩師鄧演達正在上海組織新軍。
沖著二人之間的這份情誼,陳誠擅自違反命令離開了部隊,跑去上海幫助鄧演達。
1924年,陳誠和鄧演達在和桂軍的一次作戰(zhàn)中不幸中彈,被送入醫(yī)院進行緊急治療。
鄧演達
當時的蔣介石還只是越軍的參謀長,他正好在野戰(zhàn)醫(yī)院慰問傷員,得知陳誠這邊的情況之后,又趕去慰問陳誠,二人就這樣相識了。
黃埔軍校成立之后,陳誠被送到了黃埔軍校,成為了重點培養(yǎng)的人才,畢業(yè)之后,因為鄧演達的引進,成功擔任黃埔軍校的教官,職位已是上尉。
不久后,黃埔軍校成立了炮兵營,因為陳誠是科班出身,又和蔣介石有過一面之交,所以擔任了炮兵連的連長。
后來在蔣介石討伐陳炯明的時候,陳誠和他的炮兵連奮勇殺敵,表現(xiàn)良好,因此深得蔣介石賞識。
陳炯明
在惠州戰(zhàn)役之后,蔣介石放心大膽地把大量的火炮交給了陳誠管理,還把他提拔為少校營長。
1930年,因為陳誠在中原大戰(zhàn)中表現(xiàn)英勇,年僅34歲的陳誠就被任命為了國民革命軍18軍的軍長。
1936年,陳誠依照蔣介石的命令擔任陜甘地區(qū)的“剿匪”司令,行動失敗之后,蔣介石不僅沒有責怪他,反而再次把他調回了自己身邊。
陳誠和蔣介石可以說是如影隨形,有蔣介石的地方就能看到陳誠,就連在西安事變的時候二人也被扣押在一起。
可能也正是因為那段黑暗時間的陪伴,使得蔣介石對陳誠產生了超乎于普通部下的情感。
淞滬會戰(zhàn)之時,蔣介石電令陳誠來到南京和他一同商議抗戰(zhàn)計劃,還任命其為第三戰(zhàn)區(qū)的總指揮總司令。
陳誠
在陳誠的帶領之下,國民黨相繼出兵50余萬精銳部隊同日軍作戰(zhàn),可結果都是敗多勝少。
1938年,國民黨政府由南京遷至武漢,命令陳誠為總司令,負責保衛(wèi)武漢。
陳誠這次不負眾望,先后取得了上高戰(zhàn)役,湖北戰(zhàn)役的勝利。
抗戰(zhàn)結束的時候陳誠無疑是國民黨里經驗最豐富,資歷最老的一個將領
全面內戰(zhàn)爆發(fā)之后,陳誠被任命為國防部參謀長,眼看著國民黨在東北戰(zhàn)場上節(jié)節(jié)失利,東北保安司令熊式輝更是多次主動請求辭職。
熊式輝
可奈于蔣介石一直不同意,這時陳誠主動請纓去到東北戰(zhàn)場。
一開始,東北地區(qū)的國民黨因為他的到來恢復了一些士氣,開始反擊。
可是陳誠并不是一個合適的指揮官,他的作戰(zhàn)技術千年不變,很快就被我軍摸到了規(guī)律,國民黨部隊也因此屢次遭受重創(chuàng),損失慘重。
因為在東北戰(zhàn)場上指揮不力,陳誠被召回了武漢,也許是在戰(zhàn)場上受到了打擊,回來后的陳誠就辭去了參謀長的職務。
很快,國民黨大勢已去,而蔣介石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點,覺得自己很難再留在大陸,所以開始謀劃轉移到臺灣。
他要把自己的財產和自己的心腹都帶到臺灣去,他最開始的打算是讓陳誠作為先頭部隊,先去臺灣地區(qū)探路。
任命陳誠為臺灣主席,等到他在那里把一切都安排妥當了之后,自己再帶著其他人趕過去。
可陳誠事先并不知道蔣介石的安排,突然接到蔣介石命令的陳誠也非常驚訝,他沒有信心勝任這個職務,因此,一再推脫拒絕。
可蔣介石似乎早就料到了他的反應,一再發(fā)電報給他施壓。
電報里說道:不能因為你自己的失誤推脫,導致我們整個黨國計劃的失敗,就算是為了黨國事業(yè)的千秋萬代延續(xù),你也必須走馬上任。
最終出于大局考慮,陳誠只好硬著頭皮接下了這個差事,他可不想成為黨國的千古罪人。
而這并不是蔣介石強迫陳誠所做的第一件事,陳誠現(xiàn)任妻子——譚祥,并不是他的原配。
譚祥是國民黨元老譚延闿的第三個女兒,1930年,譚延闿因為腦溢血去世,臨死之前便把自己女兒的后半生托付給了其干媽宋美齡。
考慮到譚延闿曾經對黨國的貢獻,更何況他還為自己和蔣介石的婚姻做出過貢獻,所以照顧譚祥宋美齡責無旁貸。
蔣介石和宋美齡在多次商議之后,把乘龍快婿的人選縮小到了胡宗南和陳誠兩個人之間。
胡宗南雖然也很優(yōu)秀,還是黃埔軍校的第一期學生,但是考慮到他之前有過反蔣前科,蔣介石害怕他居心不良,所以一直對他有所懷疑芥蒂。
而另一方面陳誠雖然早就已經結過婚了,可是陳誠的妻子只是農村一個沒有見識的婦女,蔣介石認為這種婚姻關系不要也罷。
而且如果把譚祥嫁給了陳誠,還可以進一步拉攏他,增進二人之間的關系,簡直就是一舉兩得。
在蔣介石和宋美齡二人的撮合之下,陳誠和譚祥二人光速結婚,陳城自然知道蔣介石的用意。
陳誠和譚祥
除了考慮蔣介石的面子以外,他自己內心對這門親事也是同意的。
畢竟,家里那位沒有見識的土姑娘和眼前這個美麗如花的俏佳人沒有可比之處,他也并不吃虧。
1965年,陳誠不幸因病離世,臨死之前他把兒子叫到床前,把自己的三個遺愿交代了出來。
他的這幾個愿望大家早就已經預料到了,可他在最后留下的一張紙條,卻讓人大驚失色,紙條上寫著:“陳死火葬”
火葬在我們現(xiàn)在看來非常的稀松平常,可是在當時那個年代,尤其是像陳誠這樣有頭有臉的人物,用最高禮儀進行土葬才是對他最大的尊重。
俗話說得好,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父母賦予了我們這副身體。
我們死的時候也要完整地把它帶走,火葬是對自己的不尊重,那個年代的人幾乎都是土葬,沒有人會采用火葬的形式。
妻子譚祥在看到這個紙條之后非常的為難,首先,她自知并不是陳誠的原配。
譚祥
她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資格替他做選擇,而且自己的身份非常高貴,丈夫選擇火葬的方式并不符合她這樣家庭出身人的禮儀。
于是,為了保全自己的顏面,妻子偷偷把這個紙條給撕毀了。
可譚祥的內心依舊是百般糾結,畢竟火葬是丈夫的愿望,她這個做妻子的也不好忤逆,最后還是決定讓國民黨方面把陳誠的遺愿如實公開。
蔣介石知道之后,按照陳誠的遺愿把他的遺囑和火化心愿一同公示了出去,還為他舉行了最高級別的葬禮。
陳誠的一生算不上多么輝煌無比,可他能得到蔣介石如此關懷照顧,也一定有著自己獨特的個人魅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