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國的建筑史上,有這樣一個奇跡,那就是僅僅耗時10個月就完工的人民大會堂。
到如今,如果去北京旅游,這也是一處不可錯過的打卡地點。
實際上,人民大會堂在建造之初,就吸引著來自全國老百姓的目光,連中央領導也會時不時地來到工地監督工程進度。
當這座建筑順利竣工之后,毛主席更是親自來到現場視察,看到美輪美奐的大會堂,毛主席十分滿意。
當他看到大會堂的天花板后,更是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隨即,他指著天花板開懷大笑:“這是誰出的主意這么好?”
大會堂的天花板為何會讓主席連連稱贊?它的設計者又是誰呢?
大會堂的籌備
1958年8月份,時任北京市副市長的萬里接到了一個艱巨的任務,那就是為了即將到來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的慶祝活動,要建好大會堂、革命博物館等十大公共建筑。
而在其中,建立一個能容納萬人的大會堂,更是“重中之重”。
其實,大會堂的建立與毛主席脫不開聯系。
早在1945年,毛主席在延安的楊家嶺禮堂參加過七大會議。
與參會人員高漲的熱情截然相反的是,這個禮堂極其簡陋,不僅電燈特別昏暗,也最多只能讓幾百人同時開會,而其他人都只能站著或蹲著。
楊家嶺禮堂
當時,毛主席看著這個禮堂,一股心酸涌上心頭,他告訴身邊的人:“將來革命勝利之后,我們也要建一個更大的禮堂,至少也能容納一萬人同時在場,能讓群眾和我們一起討論國家事宜。”
新中國成立以后,這件事一直記掛在毛主席的心頭,只不過由于種種原因,大會堂的建立一拖再拖。
直到“一五”計劃提前完成,此時的新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中共中央才在百忙之中將大會堂提上了議程。
在1958年8月召開的一次會議上,參會人員一致通過,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周年,在北京建立一批重點工程,而首要的就是建立一個可容納萬人的大會堂。
而要求大會堂能容納一萬人,也并非是心血來潮的一個數字。
在之前,毛主席就問過專管建筑的劉秀峰:“你看看,要是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蓋一個讓一萬人同時在場的大禮堂,能做到嗎?”
面對主席的期待,劉秀峰也是一口應答了下來。
因此,當萬里等北京的同志得知要建造一個大會堂時,他們既激動又忐忑。
激動的是隨著新中國的發展,一直都需要一個能夠商議國家大事的會堂,現在終于敲定了。
只不過,他們也有自己的擔憂。現在已經8月份了,距離十周年的慶祝活動也就只剩下13個月的時間了。
況且,根據中央的指示,大會堂不僅要莊嚴美觀、還得要能夠經受住時間的考驗,毛主席也發話“大會堂比故宮堅持的時間還要更久”。
最重要的是,這些建筑都要在慶祝活動之前建成并投入使用。
這也就意味著,按照這樣的話,大會堂差不多就要在8月份的時候完工,那時間就更緊迫了。
隨即,根據組織中其他同志的集思廣益,萬里迅速派人前往蘇聯進行實地考察,學習經驗。
另一邊又依據周總理的建議邀請了全國各地的建筑大師,讓大家為大會堂的建設出謀劃策。
周總理參與設計
全國的知名建筑大師們也對能夠參與大會堂的建設十分重視,最終到達的專家比預期的還多了十幾人。
歷經磨難的設計方案
當時,大會堂的建筑用地規模早有規定:140米×270米。因此,這就表示參與設計的建筑師們只能在這37800平方米的土地上發揮自己的想象力。
為此,來自各地的建筑大師們紛紛發散自己的思維,為大會堂的建造而進行設計。只不過,如此重大的一個項目,顯然不是一件易事。
專家們在9月10日抵京,在催促下,僅僅用了5天時間就拿出來了第一次的設計圖紙。
然而這份圖紙很快就被推翻了,主要是大會堂的功能還在不斷增加,先后增加了可容納5000人的宴會廳以及其他建筑,然而留給大會堂的建筑面積卻沒有任何變化。
在這樣的情況下,大師們絞盡腦汁想出來的方案,立即就遭到了反駁。
畢竟,宴會的大廳直接就在第一層,賓客們進入大會堂之后,直接就到達了宴會廳。沒有休息的地方作為緩沖,就顯得格外的“小家子氣”,不符合我國的形象。
就這樣,所有做出來的精心方案全都沒有通過。
1958年10月,眼看距離十周年已經進入了倒計時,其他部門已經準備就緒,就等著圖紙的完成,萬里急得上火。
在他的催促下,專家們又拿出了第六次的設計稿,這次的方案直接遞交到了周總理的手中。
周總理在認真審視了這批方案之后,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并肯定了方案中的西洋柱廊式結構。
隨后,周總理又指出:“不要把思想局限起來,除了現在的這些老專家,也要多吸取吸取青年朋友的建議。另外,你們這些機關也不要只管審核,也可以參與到設計中去嘛。”
就這樣,規劃局也不再居于幕后,而是加入到了設計大會堂的隊伍之中。
當時,規劃局的同志經過實地考察后,提出了一個大膽的設想:“不再局限于現在的要求,打破現在的禁錮,重新設計一個全新的大會堂。”
依據這個想法,規劃局的同志做出了一個全新的設計方案:從平面上來看,整個大會堂以“凸”字型出現,而且還考慮到了獲得過肯定的西式結構。這個方案,一改之前略顯“小氣”的設計。
只不過,要是按照這個方案動工,那么面積就達到了約17萬平方米。
而原來的計劃只有7萬平方米,現在增加了10萬平方米,已經嚴重超標。并且,留給他們的時間越來越少,能否按時完工還不好說。
萬里還舉辦了一個設計競賽,收到了來自各省市的多個方案。
他與其他同志從中精心挑選出了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建筑設計院和北京市規劃局的三個方案,然后送到了周總理那里。
1958年10月14日,剛結束外地工作的周總理顧不上休息,整晚都在看這三個方案。
經過對比與考量,周總理敲定了來自規劃局的方案。
至此,從確定人民大會堂的建址,再到選定設計方案,前后總共用了50天的時間。
舉國之力建設大會堂
敲定設計圖紙后,接下來就等著動工了。
由于大會堂的建筑面積大大超出了之前的預期,因此原定的拆遷計劃也有了變更,拆遷工作量大大增加,而在其中,更多的就是民房的拆遷工作。
在大家的猜想中,拆遷工作的進行是難上加難的。
更何況,現在的工期這么緊張,哪還能有更多的時間來做群眾工作呢?并且,這么多的群眾,一時之間哪有那么多的房間來安置他們?
考慮到這些,負責這件事的同志們都做了充分的心理準備,打算好好面對接下來的這場“硬仗”。
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拆遷工作竟然進行得意外順利。
首都居民積極配合
機關單位就不用說了,而大量的老百姓,一聽說是要為建造人民大會堂而做準備,紛紛決定為施工隊伍騰出地方。
當得知政府正在為安置他們而發愁時,不少人更是主動提出,要自己去找地方住,決不給國家添麻煩。
因此,在廣大老百姓的支持下,拆遷任務很快就完成了。
10月28日,就在普通百姓還沉浸在睡夢之中時,大會堂的施工現場,大批工人已經干得熱火朝天。
要在一年不到的時間里,完成這么大的工作量,難度是可想而知的。
當時,新中國境內根本沒有先進的設備,因此,遇上所有的困難,都只能靠人力來解決。
一時之間,施工現場人手嚴重不足,好在當得知人民大會堂急需工人時,全國各地的人都涌躍來到北京進行義務勞動,嚴重彌補了人員不足的缺陷。
在施工人員最多的時候,整個工地達到了1.5萬人,在建筑現場涌現出了如張百發等一大批優秀代表。
這里的工人,一個個都懷揣著極大的熱情。他們以“戰士”的名義寫下保證書,向毛主席擔保:一定按時完成任務。
當時就連北京的機關干部們,也都以能夠參加大會堂的義務勞動而自豪,一個個地前赴后繼地報名參加。
就連當時北京體育隊的隊員也想去,但是因為報名參加的人太多了,實在沒有辦法。于是他們找到了負責此事的劉仁同志,從他那里獲得了特批,才有了參加勞動的機會。
據參加勞動的工人回憶:“來大會堂工地參加義務勞動的機關干部太多了,到了后來都要排隊登記,很多人都起個大早來排隊,不然來晚了就進不去了。所以經常能看到一些穿著大衣的干部來干活,干得滿頭是汗,渾身上下都是泥,他們也不在乎,興高采烈的回去上班了。”
人民大會堂的建造,幾乎是舉全國之力的。當時由于施工現場的鋼材嚴重缺乏,負責人員就找上了鞍山鋼鐵廠,剛說完需要多少鋼材,鞍鋼二話不說,直接將剛壓好的鋼材送往施工現場。
連當時接到鋼材的工人還笑稱:“這些鋼材跑這么遠來到大會堂,現在還是熱乎的”。
有一次,大會堂需要一批樟木,而且最好是來自貴州的。結果貴州的老百姓一聽說是要給人民大會堂使用,直接就把自己家的樟木送了過去,并且說什么也不要錢。
之前周總理敲定的設計方案是一個大概框架,為了保證能在十周年慶祝活動之前順利完工,因此萬里等人決定“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
所以,北京市政府又邀請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建筑學家以及結構專家,為大會堂的工程質量把關,其中就包括梁思成、茅以升等人。
這些專家們來到大會堂的施工現場后,參觀了正在興建的各個建筑工地,針對大會堂的安全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當時土木建筑結構學家蔡方蔭,率先提出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按照現在的設計方案,挑梁已經延長到了墻內,這樣的話,會影響建筑的整體剛度。”
而大會堂結構組的汪菊潛則有完全相反的想法“原來的設計方案并沒有任何的風險,并且現在已經完成了施工,因此,只需要對細節進行一下修改。”
最終,經過專家的激烈討論,才提出了幾條改進措施。
1.將下層跳臺國道的頂板由原來的2.7公尺提高到3.4公尺,并加強部分地方的支撐。
2.為了支撐兩層挑臺的鋼柱支撐力,選擇用鋼筋混凝土包起來,以此加強整體的剛度。
3.根據實際情況的建筑許可,在兩層挑臺梁前端,再加一個型鋼橫梁。
這樣一來,大會堂結構的安全性將會更加牢固。
另外,他們又解決了宴會廳的抗震以及大會堂國徽擺放、外墻顏色等問題。
就這樣,一個個前所未有的困難被克服。
這也證明了,人民群眾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像毛主席曾經說過的那句話:只有人民群眾,才能創造歷史,才是真正的英雄。
毛主席親自給大會堂命名
1959年8月份,距離十周年的慶祝活動還有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大會堂室內以及室外的各項工程,正在陸續完工。
這個時候,時不時地會有中央領導前來工地進行視察。
8月28日,一直關注著大會堂施工進程的周總理來視察了進度情況。
9月3日,劉少奇副主席也親自到工地進行了視察。
到了9月9日,得知大會堂即將完工的毛主席再也按耐不住激動的心情,來到了大會堂進行視察。而負責大會堂的萬里與張鴻舜作陪一同參觀。
毛主席在人民大會堂
當得知毛主席要親自到來時,在場的工人們一個個歡呼雀躍,高喊著“毛主席來了,毛主席來了”。
毛主席與他們一個個握手,還向身邊的萬里詢問工程情況以及工人的情況,萬里也是對這些問題一一做了回答。
當聽到萬里他們只用了十個月就完成了如此大的工程時,毛主席幽默地同他說道:“你就跟你的名字一樣日行萬里。這么短的時間內,還能把工程完成的這么好,你們做的很好。”
到了內部后,毛主席先來到了二樓的眺臺上,問道“這個還安全嗎?”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毛主席滿意的點了點頭。
就在這時,他抬頭看到了天花板上的燈。
只見大會堂的穹頂中心鑲嵌著一個大大的五角星燈,旁邊還有一層層的就像是群星一樣的燈環繞在旁邊,而頂棚上的弧線與墻身也完美地交接在了一起,看起來煞是好看。
毛主席用手指著自己頭上的天花板,哈哈大笑:“這是誰出的主意啊?這個做的可真好。”
萬里也抬頭看向天花板,說道:“主席,這是周總理給我們的建議,才做出來的效果。”
原來,當時周總理在萬里、沈勃以及其他人員的陪同下,來到了大會堂的模型進行參觀。
按照計劃,大禮堂的天花板高度是33米,而萬里他們所做的模型高度是3.3米。當時周總理在提出了自己的建議后,便向萬里他們詢問是否有什么難題?
此時,沈勃站了出來:“總理,現在不少的專家們都覺得,大禮堂的高度太高了。要是人站在大禮堂的內部,會覺得自己十分的渺小。”
畢竟,大禮堂不僅是一座建筑,更承載著人民的心愿。
如果日后工人和農民走進這座殿堂,不僅要感覺氣勢恢宏,還要覺得自己是這里的主人。
要是人們站在這里,覺得自己過于渺小,那么,就與禮堂的設計理念有所違背。
周總理聽了之后,思考了一會兒,然后商量著與大家說:“要是我們站在海邊,并沒有覺得天有多遠。因此這樣的話,天花板與墻面不要用折角,用圓角過渡。另外也不要用太過刺眼的光,可以試試稍微柔和的蛋青色。”
另外,周總理“滿天星斗,水天一色”的理念也影響了大禮堂的燈光設計。
由于大禮堂主要是開會的作用,因此,要保證每個座位都能被光照到,另外,禮堂的燈光也需要有一種欣欣向榮的感覺。
就當設計大師們為此一籌莫展之時,周總理的“滿天星斗”給了他們啟發,能不能用大面積的成片照明來減少影響呢?
隨后,當設計師們用模型來驗證之后,才發現這一想法是可行的。
就這樣,在周總理的影響之下,才有了現在的大禮堂恢宏和諧的景象。
天花板中心的五角星寓意著黨的領導,而周邊向日葵的造型以及500盞滿天星燈,則預示著人民群眾對我黨的擁護。這樣的設計理念,更為大會堂增添了一絲詩情畫意。
就在這時,萬里向毛主席提出:“主席,建筑現在還沒有取名,周總理提過,要等您親自來取名字。”
毛主席笑著問他:“那你們都怎么叫啊?”
萬里答道:“有的叫大會堂,有的也叫人民會堂。”
毛主席說:“它也是要為人民服務的嘛,那么干脆就叫人民大會堂!”,人民大會堂的名稱就此拍板。
視察結束不久,大會堂也順利完工,而它也成為了中國人民的一大奇跡。
竣工的人民大會堂
每當我們回首那段歷史,在當年那個物資極度缺乏的年代,中國人民克服了所有困難,完成了人民大會堂的建造。不僅是中國實現的“敢叫日月換新天”的又一奇跡,也是我們所有國人的驕傲。
參考文獻:
中國檔案報:十個月竣工的人民大會堂
中國政協文史館:人民大會堂的故事
《共產黨員:下半月》:人民大會堂建造始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