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幗同學
編輯 |
前言:蔣介石作為在近代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政治人物,曾是國民黨最高權力者,在中國近代史有著不同意義的他,身前身后自然備受眾人關注,很多人好奇,他死后為何遲遲不下葬,46年過去了,棺柩還是存放在慈湖,老蔣為何不讓自己入土為安呢?
清朝末年,國家殘落凋零,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雖然之后孫中山先生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民國,但袁世凱卻將中國拉入了更加混亂不堪的混戰(zhàn)時代,即使他的統(tǒng)治很快就被推翻了人,但是之后各地軍閥各立門戶,虎視眈眈的企圖瓜分中國,誰也不知道未來會怎樣發(fā)展,未來該走向何方?
蔣介石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讓當時的中國,有了一些秩序,他在治軍方面有著特殊見解,他雖然不是孫中山最看重的弟子,但確實國民黨內,擁有實際軍權的政治高官,他緩和了軍閥割據的局面,等到擁有國民黨最大的軍權之后,他成了最高的統(tǒng)治者,
那時的蔣介石可謂是風光無限,但他也有著更大的野心,他妄圖將整個中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允許其他黨派實力出現,企圖實行獨裁統(tǒng)治,加之他管理部隊多以經濟誘惑,長此以往,國民黨內部貪污腐敗嚴重,這也是國民黨后來兵敗如山倒的重要原因。
兵敗如山倒,蔣介石敗退臺灣
1949年6月,此時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經解放了大半個中國,國民黨被打的節(jié)節(jié)敗退,其實在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zhàn)役后,國民黨軍對內部早就已經非常薄弱了,蔣介石也深知自己大勢已去,趕緊派心腹陳誠到臺灣部署,做好最后退守臺灣的準備,而且早在1947年,老蔣就將孫立人調離東北,出任陸軍副總司令兼陸軍訓練部司令,在南京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11月,孫立人將陸軍訓練部遷到臺灣,并從新一軍調去幾百名他在稅警總團和在緬甸作戰(zhàn)時期的干部,一同前往臺灣訓練新兵,在臺灣建立新軍。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渡過長江,國民黨政府從南京逃到了廣州,后又從廣州逃往四川。同年12月,人民解放軍以秋風掃落葉之勢席卷川滇。蔣介石本打算再向內“遷都”西昌,后見大勢已去,才決定渡海東遷臺北。蔣介石到臺灣后,一直住在臺北的士林官邸。以士林官邸為中心,包括陽明山和蔣介石兒子蔣經國居住的七海官邸在內的蔣家家族官邸,這些地方集合了軍政指揮,以及安全保障系統(tǒng)為一體的重要地點,這里不僅配備了最精銳的防御部隊,還有隨時待命的憲兵營。在普通地圖上,人們無法查知它的準確位置。
初到臺灣的蔣介石,日子并不好過,島內民心混亂,黨內要員人心惶惶,不知道未來該何去何從,蔣介石剛到臺灣第一年,可以說十分混亂。1950年,蔣介石已經63歲了,對他來說,先保住臺灣才是頭等大事,他再次當上了國民黨“總統(tǒng)”,開始整頓黨內紀律,當時國民黨軍隊能夠掌控的地區(qū),只有臺灣、澎湖、金門、媽祖、舟山群島、海南等島嶼,老蔣打算用這些島嶼作為跳板,等待第三次世界級大戰(zhàn),以此發(fā)動反攻,奪回大陸,但他的如意算盤,卻一次次被現實無情的敲碎。
陽明山車禍,蔣介石“減壽”20年?
沒能等來反攻大陸的機會,老蔣自己卻先“病倒”了,1969年9月16日下午,蔣介石車禍事件,無疑是國民黨遷至臺灣以來,蔣介石保衛(wèi)人員犯錯誤最低級的一次,這次車禍事件,給蔣介石的身體帶來了極其嚴重的后遺癥,也就是從這場意外后,老蔣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
1969年9月16日上午,蔣介石還精神百倍地主持了軍事會議,國民黨所有高級將領都出席了在陽明山舉行的會談,在宣讀蔣介石寫的訓詞中,這場會議結束了。下午分組繼續(xù)討論上午的議題,蔣介石從來不參加這種分組討論,所以,到了中午吃飯的時間,蔣介石便離席,回陽明山官邸吃飯、午休了。按照蔣介石一貫的生活作息,中午喝過茶、吃過點心,大概下午四點鐘左右,如果天氣晴朗,他會合宋美齡坐車到臺北近郊兜風,這是他多年“散心”的方式。
下午五點,蔣介石和宋美齡坐車剛要結束兜風行程,從山下回到陽明山官邸,車隊沿著陽明山仰德大道前進,到永福路附近的地方,剛好有一輛下山開往市區(qū)的客運班車,停在永福附近一處站牌,等候乘客上車。這時陽明山軍事會談分組會議剛散會,軍用汽車一輛接一輛魚貫下山,每部軍車車速都飛快,幾乎全部超過60公里。開了一天會議,車上的司機將軍們,早就疲憊不堪,恨不得早點離開陽明山,下山吃晚飯。
當車隊的“先導車”—即車隊的開道車,駛過一道大彎,走到那部停靠在路邊的班車前幾百米處,突然出現了一輛軍用吉普車,猛然從客運班車的左后方超車,迎面就朝“先導車”過來了。先導車的司機還算機警,當即立刻踩住了剎車,吉普車剛好擦身過去,并沒有發(fā)生碰撞,然而就在下一秒,緊跟在先導車后面的蔣介石座駕司機徐達生,或許是一時失神,又或是太過緊張,明明看見先導車剎車了,卻誤把油門踩到底,轟的一生,整部車硬生生的和先導車撞在了一起,蔣介石做的車車頭和先導車的后車廂,都撞出了一個大窟窿。
撞車的時候,蔣介石正坐在車后面,倚著拐杖閉目休息,而宋美齡則習慣性地翹著二郎腿發(fā)呆,那個年代根本沒有坐車系安全帶的規(guī)定,因此兩人根本沒想到要系安全帶,糟糕的是,考慮到蔣介石坐車的舒適度,讓其可以在車內自由伸縮腿腳,坐車內拆掉了多余的座位,所以前后坐距距離增大,使得撞擊力度相對加大了。
坐車追撞時,根本沒給反應的時間,蔣介石瞬間就彈了出去,迎面直接撞向了駕駛座后側隔板,由于沖撞力度過猛,面部 胸部等部位,都受到了強力的沖擊,蔣介石的嘴唇肉和嘴里的加壓兩相擠壓,嘴唇當場就撞出了血,胸部更是一陣悶痛,蔣介石頓時覺得天旋地轉,等到他回過神時,聽見宋美齡疼得哇哇叫,看似宋美齡上的更重,頸部劇烈受創(chuàng),雙腿膝蓋更是嚴重,所幸兩人都沒有危機到性命。
負責安全保衛(wèi)工作的侍衛(wèi)長孔令晟見此,趕緊下車查看情況,車內的蔣介石、宋美齡面如死灰,他驚覺大事不妙,當下首先就是把蔣氏夫婦送到了醫(yī)院,隨即立馬通知了蔣經國過,并且拿起無線電緊急命令憲兵單位,封鎖了陽明山附近區(qū)域,以及“總統(tǒng)府”沿線,盤查所有開往“總統(tǒng)府”及國防部的軍用吉普車。過了兩天,查出了那輛超車的吉普車,以及開車的司機,還有他的上級,開車的司機最終被依法處分。
蔣氏夫婦被送到醫(yī)院后,醫(yī)生初步診斷,蔣介石受的是外傷,主要是嘴唇小范圍撕裂傷,胸部沒有傷痕,蔣介石自己也沒覺得胸部有什么問題,因此根本沒有往胸腔或者心臟受傷的上面想,事實上,看似受傷嚴重的宋美齡,除了腿部和膝蓋有輕微拉傷外,身體其他部位及內臟幾乎沒任何損傷。蔣介石嘴上說著沒事,事后證明他的胸部以及心臟部位受創(chuàng)極重,內傷造成他數個月之后,心臟發(fā)生擴大現象的病源。幾個月后,蔣介石發(fā)覺體力大不如前,最初也沒有留意,后來猛然警覺,才知道這是車禍后遺癥導致他的健康急轉直下。
1969年車禍事件之前,蔣介石很少感冒,就算是感冒了也是一兩天就能痊愈,但在車禍后,蔣介石開始病痛不斷,身體各器官開始衰竭,身體心理狀況越來越糟糕。
1970年春天,蔣介石在臺灣花蓮度假,“副總統(tǒng)”嚴家淦來探望蔣介石,心情郁悶的老蔣說道:“永福車禍,減我陽壽20年。”(永福是陽明山車禍發(fā)生的地點)說出這句感觸良深的話,這也說明了那場車禍對蔣介石身體健康造成了嚴重傷害。
蔣介石去世,臨終遺愿46年沒實現
進入20世紀70年代,蔣介石不僅身體不好受,精神上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一系列的外交政治事件,深深地刺激了爭強好勝的老蔣,敗退臺灣后,大陸的發(fā)展那是熱火朝天,而自己夢想的反攻大陸計劃,卻是一次次擱淺,眼瞅著自己的光復大業(yè)遙遙無期,他心里的郁結自然增加了不少,隨后1971年聯(lián)合國第26次會議上,中國以絕對優(yōu)勢,恢復了在聯(lián)合國的合法席位,并把臺灣當局從聯(lián)合國趕了出去,之后喬冠華率領代表團,發(fā)表了相關演講,滿面春風的喬冠華談笑風生,那哈哈大笑的姿態(tài)感染了眾人,但這笑容也深深此及的臺灣的老蔣。
接著又一個重磅消息襲來,一直企圖在美國的庇護下,發(fā)展壯大的蔣介石,卻等來了美國和中國,聯(lián)合發(fā)表的《中美聯(lián)合公報》,不僅美國承認了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接著四十幾個國家也陸續(xù)和臺灣斷交,轉頭和大陸建立了外交關系。
可想而知一系列的重磅炸彈,自然讓蔣介石心結難解,根據臺灣解密資料了解到,在尼克松訪華之后不久,蔣介石心臟病突然發(fā)作,之后身體狀況急轉直下,1945年4月5日上午,蔣經國和往常一樣,一大早便到士林官邸來看望病危中的父親。下午蔣介石心情有些煩躁。晚上20時55分,蔣介石吃了一些維他命丸,便入睡了。突然,他的心電圖上的心搏曲線變成了一條直線。在場的醫(yī)護人員進行急救,但已回天無力。這個近代史上的風云人物,就這樣走完了他的一生。
就像蔣介石說的那樣,慈湖山明水秀,與他的老家奉化卻是有相似之處,但相似歸相似,那畢竟不是溪口,不是他魂牽夢繞的地方,蔣介石非常喜愛他的家鄉(xiāng),三次下野全都跑回家鄉(xiāng)躲起來,想著在故里重新東山再起,蔣介石敗退臺灣時,曾經和蔣經國一起登上飛鳳山頂,極目四望半晌無語,可以看出他心里充滿了無限的留戀,但現在,他死在了臺灣,柩浮厝,可謂死而有憾。
早在大陸時期,蔣介石就已經對自己百年后的安息之地,提前做了安排。自居孫中山先生忠實信徒和正統(tǒng)繼承人的蔣介石,希望自己死后能葬在南京紫金山中山陵附近。抗戰(zhàn)勝利南京光復后,蔣介石一邊派人平毀了中山陵附近梅花山上的汪精衛(wèi)墓,一邊又在中山陵西側紫霞湖北岸選定了一處地勢高于明孝陵而又低于中山陵的地塊,作為自己的墓址。隨后,該處建起了一座由蔣親筆題詞的“正氣亭”。
根據江浙的風俗,人死在異鄉(xiāng)暫時不能歸葬老家的話,那就先以浮厝方式處理。所謂浮厝方式,是指靈柩離地三寸,在四個角墊高。采用這樣的殯葬方式,是為了讓子孫能在不破土刨墳的情況下,輕易地遷葬先人。蔣介石這一等就是四十多年,所以他至今未下葬。如今,慈湖陵寢成為游客和臺灣民眾瞻仰的一個地方。
對于蔣介石來說,死后不能回歸大陸也是一大遺憾,為了遵從他的遺愿,在他死后蔣經國就把父親的遺體,安放在了慈湖賓館,這也就是為何蔣介石一直不下葬的原因。
其實蔣介石也一直在為回到大陸做著努力,1956年國共雙方還進行了秘密會談,通過一個密使,雙方交換了意見和想法,然而美國人不知從哪聽到了風聲,開始從中作梗,不想丟掉美國助力的老蔣,迫于重壓便終止了這次密談,時隔9年,也就是1965年雙方又恢復了會談,這一次雙方還達成了6項和平協(xié)議,即蔣介石回到大陸的一應安排事宜,甚至協(xié)議還給出了一系列的優(yōu)待,但后來因為國內外種種因素,這件事便又擱淺了,一直到蔣介石死這件事也沒能實現。
蔣經國步入父親后塵
其實不只是蔣介石,就連他寄予厚望的兒子蔣經國的遺體至今都沒能下葬。為了完成父親的遺愿,蔣經國在接過父親政權后,繼續(xù)沿用了蔣介石的政治班底,同時還選出了大量臺灣人才加入,在對外政策上,他也繼續(xù)遵循父親的原則。
敗退臺灣這么多年里,蔣經國深知臺灣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國民黨內部仍然有很多老一輩的黨內人士,他們對大陸有著濃重的思鄉(xiāng)之情,左思右想下,蔣經國1987年11月,做出這樣一個決定,那就是允許部分人士,回到大陸探親,加強兩岸之間的來往。
值得一提的是,蔣經國臨死前也立下了遺囑,那就是希望死后像父親一樣,落葉歸根。因此蔣經國的靈柩,也一直存放在慈湖賓館沒有下葬,然而在蔣經國去世后,蔣家的勢力開始沒落,之后蔣經國的3個兒子也相繼去世了,蔣介石的臨終遺愿,至今也沒能實現。
回顧蔣介石的一生,從無名小卒逆襲國民黨最高領袖,但卻與時代背道而馳,搞軍閥統(tǒng)治不算,在日寇侵略我大中華之時,卻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策略,放任日軍肆意妄為,一心一意地為自己的獨裁統(tǒng)治實施著各種慘無人道的計劃,把黎民百姓置于水火之中而不顧。
張學良 楊虎城等人實在看不慣蔣介石的作風,發(fā)動了西安事變,組織國內一切力量聯(lián)合抗日。兩人也因此徹底得罪了蔣介石,蔣介石的報復也是有目共睹。兩人的下場不可謂凄涼,尤其是楊虎城將軍,而張學良為何能夠活下來其與宋美齡有著很大的關系。
敗退臺灣后的蔣介石不但不反思自己,反而處處想著反攻大陸,甚至在抗美援朝之時還想著出兵,與我黨對抗,希望通過朝鮮戰(zhàn)爭作為跳板來實施自己返工的計劃,但我軍以震驚世界的戰(zhàn)斗力摧毀了美帝國主義的陰謀,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蔣介石的陰謀更是被徹底瓦解。
結語:蔣介石一生都在為自己的獨裁統(tǒng)治鋪路,做著蔣氏王朝的美夢,如今蔣氏的風光早已不在,他極具爭議的一生,必定成為歷史的罪人。
篇幅較長,感謝您耐心觀看,創(chuàng)作不易,您的支持是我們創(chuàng)作最大的動力,喜歡不要忘記點個關注,如有任何意見歡迎評論區(qū)留言探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