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初期的蘭封會戰估計很多軍迷都知曉,國民黨中央軍6個軍的兵力,都拿不下日軍一個師(第14師團),甚至最后還讓第14師團兵峰直逼武漢。這場會戰的失利還導致一個災難性的后果——為了避免武漢陷入被動之中,不得不炸開花園口導致黃河決堤水淹千里,國軍在這場會戰中的表現成了千古笑柄。那么是什么原因讓蘭封會戰如此一敗涂地呢?除了指揮上存在重大失誤外,對敵我雙方實際實力估計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今天從雙方主要武器裝備上來分析一下客觀原因,換一個視角。
黃泛區
首先說一下為什么會有蘭封會戰,其實在敵我雙方正常的軍事行動中本不該有這場會戰,這要從1938年的臺兒莊戰役說起。原本抗戰初期國軍是節節敗退,短短半年不到,丟了北平、天津、太原、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這讓國軍內部士氣大受打擊??墒蔷驮陉P鍵時刻,李宗仁指揮的臺兒莊會戰打出了正面戰場的信心,一舉殲滅日軍2萬余人,還是日軍最精銳的部隊——板垣師團(第5師團)和磯谷師團(第10師團)。
這就給了老蔣一種錯覺,既然李宗仁指揮一堆裝備落后的雜牌軍都能打勝仗,那么他手下裝備先進的中央軍也可以。于是老蔣開始尋找合適作戰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孤軍冒進的日寇第14師團,當時該師團的師團長是大大有名的土肥原賢二(侵華日軍甲級戰犯)。其實第14師團本不該出現在蘭封,是土肥原賢二野心勃勃、想立戰功,違背了日軍軍部的命令。
日軍重炮多
日本軍部給土肥原第14師團的命令是務必占領河南東部的商丘,切斷徐州方向國軍60萬大軍的撤退路線。但第14師團并沒有進攻商丘,而是在從山東省西部進入河南東部以后,轉向去進攻黃河附近的蘭封。土肥原將首要目標定為立即占領蘭封附近的黃河渡口,盡一切力量打通和黃河以北日本控制區的聯系。土肥原的這番操作屬于典型的“下克上”,不過在日軍中很常見,只要最后打了大勝仗就沒事。
日軍第14師團孤軍深入后,覺得抓住戰機的老蔣立即下令圍殲土肥原師團。為了打一個大勝仗,老蔣以薛岳為總指揮,指揮6個王牌中央軍:第1軍、第8軍、第27軍、第64軍、71軍、第74軍,當時中央軍精銳全部集結到蘭封會戰之中,并且名將云集(薛岳、胡宗南、宋希濂、黃杰等)。按這個兵力部署,第14師團似乎是萬劫不復了。可最后的結果卻如此打臉,會戰中20萬中央軍傷亡3萬人,而14師團僅傷亡3500人,還讓他跑了,還不得不炸開花園口抵擋日軍的步伐。
抗日名將薛岳
為什么會這樣呢?指揮上的問題,如老蔣瞎指揮的問題就不展開了,大家都知道。這里說說客觀問題,敵我雙方實際實力上的情況,特別是主要武器裝備上。首先日軍第14師團的兵力就不是開始判斷的只有2萬多人,而是接近4萬人。日軍華北方面軍給第14師團加配了很多作戰部隊,具體有野戰重炮第2旅團,獨立野戰重炮第8聯隊,獨立工兵第2、4聯隊,迫擊炮第5大隊,近衛師團第1野戰高射炮中隊,第3師團第1野高射炮中隊,獨立氣球第1中隊,第4兵站汽車部隊(5個中隊),第2師團野戰架橋部隊(2個中隊)等等。
其中野戰重炮第2旅團下轄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野炮兵第24聯隊,野戰重炮兵第5聯隊和野戰重炮兵第6聯隊,不過野戰炮兵第24聯隊留在第12師團了,實際只有3個炮兵聯隊。獨立山炮兵第3聯隊裝備36門75毫米山炮和12門75毫米野戰炮,野戰重炮兵第5聯隊裝備24門150毫米榴彈炮,野戰重炮兵第6聯隊裝備24門150毫米榴彈炮。獨立野戰重炮兵第8聯隊裝備16門105毫米加農炮。
日軍機動能力強多了
第14師團直接下轄的野戰炮兵第20聯隊擁有12門105毫米榴彈炮和36門75毫米野戰炮。因此蘭封會戰中第14師團一共擁有5個炮兵聯隊,合計:48門150毫米榴彈炮,16門105毫米加農炮,12門105毫米榴彈炮,48門75毫米野戰炮,36門75毫米山炮。
這還不算完,第14師團擁有4個步兵聯隊,每個步兵聯隊還有4門75毫米山炮、4門37毫米速射炮(反坦克炮)、6門70毫米步兵炮,合計56門炮。迫擊炮第5大隊擁有36門90毫米迫擊炮。2個高射炮中隊各擁有4門75毫米高射炮。所有火炮加起來有260門,其中身管火炮224門!
再看看國軍的武器裝備,別看國民黨中央軍有6個軍,20萬人,但重武器太少了。國軍理論上1個步兵軍擁有1個炮兵營,12門75毫米山/野炮,就算全滿編也才72門75毫米山/野炮(實際根本達不到)。另有1個德制105毫米榴彈炮營參戰,8門炮?;鹋诜矫鎸Ρ忍珣沂饬?,無論數量、質量都遠不如日軍。防御方炮兵實力是進攻方的10倍以上,進攻方傷亡慘重其實很正常。
日軍75毫米山炮
臺兒莊戰役,國軍為什么能夠取勝?首先國軍是防守方,據險而守本身就能抵消日軍的部分火力優勢,再加上日軍輕敵、分兵冒進了。進攻的日軍也沒有14師團這么多的炮兵,第5師團和第10師團之間配合又存在嚴重問題。國軍這邊,李宗仁指揮有方。參戰部隊雖大多是雜牌部隊,但將士們齊心合力,與日寇拼死一戰。諸多因素疊加這才有了臺兒莊大捷!
以抗戰初期國軍和日軍的戰損比來說,國軍處于進攻方時,5倍的兵力優勢其實并不夠,在嚴重缺乏炮火支援的情況進攻擁有大量重裝備的日軍并不是明智之舉。臺兒莊戰役后,當時一些人鼓吹“速勝論”,但蘭封會戰后都清醒了,“以空間換時間,積小勝為大勝”才是對付日寇的正確策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