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古以來就對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和探索欲望。兩千三百多年前,屈原在《天問》中提出了關于宇宙起源及社會歷史的疑問,并進行了深入的思考。這種追問未知的精神,隨著時代的演進一直影響至今,成為科幻文學發展的動力源泉。科幻文學通過描繪未來社會的各種可能性,為人類提供了豐富的想象空間,是探討科技與人文關系的重要載體。
2024年10月18日,以“天問”命名的首屆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在成都舉行,本次大賽以“共生紀元·創想無界”為主題,不僅強調了科幻產業的協同發展,也突出了科幻文學在跨界融合中的基石作用。大賽聚集了來自國內及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等十多個國家的數百位科幻友人,他們分享創意、碰撞思想,共同探討科幻發展的無限可能。“天問”獎這一賽事由中國作家協會和世界科幻大會組委會共同發起,旨在激勵更多青年作家創作富有想象力與前瞻性的科幻作品。隨著科幻文學與傳統文學的邊界日漸模糊,跨界合作成為推動科幻及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通過融合,科幻不僅拓展了自身文學的表達形式,也為相關產業帶來了新的機遇與啟示。此次大會除了獎項發布,還舉辦了第二屆科幻產業發展促進大會和系列研討會、沙龍等活動,從科幻文學到科幻產業,再到打造科幻城市,此次活動傳遞出打破行業壁壘、推動全球科幻文化交流的愿景,描繪了一個更加多元化、創新與想象力交織的未來科幻世界。
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獲獎者合影
(圖片來源: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官方)
一、2024“天問”大獎公布:發掘科幻創作新力量
2023“天問”計劃自啟動以來,得到了全球華語科幻創作者的熱烈響應。該計劃旨在挖掘新一代文學創作人才,通過科幻作品的跨界演繹與產業衍生,構建一個多元化、融合性的科幻生態體系。“天問”計劃的目標不僅限于文學領域,更將科幻內容延伸至各個產業領域,以促進科幻文化的全方位發展。
2024的“天問”大賽向全球華語科幻文學創作者發出參賽邀請,吸引來自世界各地的創作者參賽,參賽作品涵蓋科幻圖書、科幻動漫、科幻游戲、科幻電影等相關領域,經嚴格評審,最終在1162部投稿作品中評選出九項“天問”大獎和一項“天問”特別獎,展現了全球華語科幻創作的蓬勃活力和多樣性。
表1 2024“天問”大獎獲獎表
(數據來源: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官方)
本屆大賽設立了“天問”特別獎,評選出“十年十部最受歡迎翻譯引進作品”。這一獎項由去年的世界科幻大會會員和今年的“天問會員”聯合投票選出,旨在表彰過去十年內在中國出版的全球優秀科幻作品。獲獎作品涵蓋了多個國家的知名作家及其代表作,其中,澳大利亞的有格雷格·伊根(Greg Egan)的《格雷格·伊根經典科幻三重奏》(
The Best of Greg Egan);美國的有雷·布拉德伯里(Ray Bradbury)的《雷·布拉德伯里短篇自選集》(
Bradbury Stories)、羅伯特·福沃德(Robert L. Forward)的《龍蛋》(
Dragon’s Egg)、特德·姜(Ted Chiang)的《軟件體的生命周期》(
The Lifecycle of Software Objects)、弗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的《沙丘》(
Analog)、羅伯特·謝克里(Robert Sheckley)的《世界雜貨店》(
Store of the Worlds)、安迪·威爾(Andy Weir)的《挽救計劃》(
Project Hail Mary)、厄休拉·勒古恩(Ursula K. Le Guin)的《尋獲與失落》(
The Found and the Lost);英國的有阿瑟·克拉克(Arthur C.Clarke)的《與羅摩相會》(
Rendezvous with Rama)、威廉·奧拉夫·斯特普爾頓(William OlafStapledon)的《造星主》(
Star Maker)等。這些譯介作品從不同文化背景出發,多維度地展現了科幻文學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的豐富內涵與獨特魅力。
精心設計的多層次獎項體系,不僅深刻彰顯了科幻文學與科幻產業的核心價值與廣闊前景,而且有效促進了科幻作品向多元化領域的轉化與滲透。此外,該獎項體系為科幻IP的孵化、開發及運營構建了堅實的平臺,極大地加速了科幻文學與其他領域的跨界融合,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二、科幻文學:科幻產業發展的基石與動力
科幻文學不僅是一種創作形式,也是推動科幻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石。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引發強大的文化共鳴,促進全球科幻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作品中的深刻思想與無限的想象力,不僅為相關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與敘事靈感,也為進一步的跨界融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例如,大賽中榮獲“最佳科幻影視劇本”的《流浪地球2》與“最佳科幻游戲劇本”的《王者榮耀·琥珀紀元》,實現了文字到電影、游戲的產業轉化,正是科幻文學賦能科幻產業的生動例證。這些獲獎作品彰顯了中國科幻創作的卓越實力,還顯示出科幻作品在驅動產業創新中的核心作用,為科幻產業的多元化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內容資源與實踐典范。
科幻文學的持續發展依賴于不竭的創作活力。大賽期間,“天問青年科幻作家培訓營”正式揭牌,作為“天問”計劃的關鍵一環,該培訓營致力于培育新一代中國科幻作家,為科幻產業持續注入新動力。培訓營通過定期的創作培訓和實踐活動,不僅為科幻文學創作提供智力支撐,還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進而促進科幻作品的產業化發展。這一人才培養機制不僅推動了科幻文學內容的持續創新,也為科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此外,大賽期間舉辦的系列研討會、沙龍深化了科幻文學在科幻產業發展中的賦能作用。其中,《科幻影像中的未來共創:從文字到屏幕的想象之旅》探討了科幻文學在影視創作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文字如何與影像結合,共同塑造未來世界的想象;《平藝新維度:科幻與傳統文學的雙向共創》討論了科幻與傳統文學的雙向互鑒。科幻從傳統文學汲取敘事深度,而傳統作家也通過科幻領域拓展了創作邊界,促進了內容的多樣化與創新;《東方崛起:2024雨果獎入圍作品轉化與出海研討會》聚焦中國科幻文學的國際化,為雨果獎等國際獎項為中國科幻走向世界和推動產業化發展提供了重要契機。這些研討會指明,科幻文學不僅是科幻產業創意與文化內涵的源泉,更是激發產業創新活力、推動其繁榮發展的核心基石。
“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不僅促進了科幻創作的繁榮,也為科幻文學在產業中的核心地位提供了實際路徑。作為科幻產業的核心驅動力,科幻文學通過其獨特的創意、前瞻性思維和敘事潛力,為影視、游戲、動漫等領域提供了豐富的內容支持,極大地賦能了各類文化創意產業。同時,這種跨界融合為科幻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動能。隨著文學與其他領域的深度結合,中國科幻的產業化與國際化進程將迎來更加廣闊的前景。
三、科幻產業:跨界融合的策略與發展路徑
近年來,隨著科技進步和市場需求的持續增長,科幻產業的總產值實現了跨越式增長。吳巖教授指出,盡管中國科幻產業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但其發展空間依然廣闊,而未來科幻產業的關鍵在于內容生產和模式創新的突破,尤其是打破科幻創作與現實科技之間的壁壘。由此,科幻創作與科技產業的緊密互動能夠釋放出更大的市場潛力,這一策略為科幻產業的發展路徑指明了方向。
為了加速科幻產業的落地進程,知名科幻項目公司在第二屆科幻產業發展促進大會上進行了精彩路演。藍色光標集團子公司藍色宇宙的首席內容官譚寅子分享了利用數字科技構建沉浸式體驗項目的愿景,包括打造《北京中軸線》《三國古道》VR展覽及《華夏漫游》超級IP系列,這些項目融合了傳統歷史文化與未來科幻元素,通過VR技術打破時空界限,為觀眾提供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譚寅子還計劃設立線下空間,讓體驗者借助VR技術實現“穿越”體驗,并有意將這些項目推向國際,彰顯中國傳統在科幻文化中的魅力。三體宇宙品牌市場總經理韓冷提出圍繞“三體”IP,打造“三體四維空間”沉浸式線下創意空間,結合空間設計、視覺特效(VFX)、混合現實(MR)技術,將科技與科幻文化深度融合,開發一系列科幻文旅活動,如“三體·文明印記”“三體有聲畫廊”“三體大戰艦裝置”“三體沉浸式藝術展”“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以及“三體:遠征”VR互動敘事作品,等等。其中“三體·引力之外”沉浸式科幻體驗項目更入選全國首批“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試點,通過沉浸式演藝、AR、VR和肢體識別等技術,打破想象和現實的邊界,為觀眾帶來震撼體驗。其他如“揭秘三體”上海杜莎沉浸式實景體驗館、“三體”舞臺劇等活動也取得了顯著成果,促使科幻文化成為新興的文化消費形式。騰訊(成都)天美工作室群的《王者榮耀》作為全球暢銷手游,已創下至少23億次的下載記錄。2024年,該工作室與科幻作家劉慈欣合作推出《王者榮耀·琥珀紀元》科幻系列,劉慈欣擔任平行世界架構師。騰訊(成都)天美工作室的系列皮膚世界觀首席概念師、科幻作家白賁指出,他們正探索通過游戲產品拓展科幻新體驗,但科幻內容與游戲融合時,面臨著由傳播載體、商業邏輯、創作方式、群體定位以及設備裝置等一系列差異所帶來的挑戰。即便如此,未來科幻IP、科幻世界觀及人工智能(AIGC)也將為游戲帶來創新與變革,創造充滿科技感的未來游戲世界,為玩家提供全新體驗。
科幻產業項目簽約儀式照
(圖片來源:2024成都科幻產業發展促進大會官方)
這些新興的科幻VR項目、文旅體驗及游戲產業正引領未來科幻產業的發展潮流,通過豐富的體驗型活動和沉浸式場景,科幻文化正逐步融入日常生活,開辟出一種新穎的文化消費模式。同時,一系列涵蓋“科幻文旅”“科幻IP轉化”“科幻影視”“科幻游戲”“科幻動漫”及“科幻知識產權保護”等領域的合作項目在現場簽約,標志著跨界融合的深化與落地,為成都科幻產業注入了勃勃生機與全新動力。
四、科幻城市:科幻研究成果的落地與實踐
科幻文化作為一種全球性的文化形態,起源于19世紀的歐洲,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人類對未來的無限憧憬,逐漸演變為一種世界性現象。科幻文化不僅在文化創意產業中占據重要地位,還為全球多個城市的空間規劃、建筑設計、科技創新等方面注入了強大的推動力。科幻文化的城市化應用,不僅促進了科幻產業的發展,還為全球科幻創意帶來了豐厚的經濟和文化效益。
在此次系列大會上發表的《中國成都科幻產業發展報告》和《2024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展示了中國科幻研究成果的落地與實踐路徑。其中,《中國成都科幻產業發展報告》由中國科普研究所科普創作與傳播研究室副主任、中國科普作家協會副秘書長李紅林發布。報告指出,2023年,全國科幻產業實現騰飛,從“百億級”邁入“千億級”,實現營收1132.9億元。總體來看,成都科幻產業(不含科幻裝備制造)總營收為235.21億元,同比增長17.49%,具體呈現為七大亮點。第一,科幻文學勢如破竹,鑄就華語科幻文化交流新高地。科幻閱讀產業營收2.46億元,同比增長272.73%;第二,科幻影視乘風破浪,激活文化科技融合發展新動能。科幻電影票房4.13億元,同比增長100.49%;第三,科幻游戲持續領航,塑造區域數字文創核心競爭力。科幻游戲產業營收206.50億元,同比增長16.24%;第四,科幻文旅蓄勢待發,新場景新業態構筑發展新引擎。科幻文旅產業營收13.62億元;第五,科幻衍生品逆勢增長,培訓IP轉化成熟生態鏈。科幻衍生品營收8.50億元,同比增收35.53%。報告突顯了成都科幻產業的多樣化發展路徑,表明通過核心技術的進步與科幻創意的結合,成都科幻產業穩步擴展,潛力無限。
中國科普研究所研究員李紅林發布《中國成都科幻產業發展報告》現場活動圖
(圖片來源:2024成都科幻產業發展促進大會官方)
《2024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由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發布,該報告由中國科幻研究中心、成都高質量發展研究院和深圳科學與幻想成長基金聯合研發,旨在對經濟基礎、科技創新、文化消費、政策環境等因素進行分析,揭示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分布情況和具體特征。報告指出,中國科幻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包括京津城市群、成渝城市群、長三角城市群和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其中,北京和成都處于第一梯隊,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的城市,包括重慶、武漢、長沙等處于第二梯隊。
吳巖提出,構建科學的城市科幻發展評價體系,不僅能夠客觀衡量各城市的科幻發展水平,還為未來城市間的科幻產業互鑒與合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報告提供了評估城市的具體科幻指標維度。一級指標從“科幻產業發展”“科幻文化傳播”和“科幻融合能力”等角度進行分析,二級指標涵蓋科幻相關政策文件數量、科幻影視消費力度、科幻作家數量、科幻圖書出版數量、科幻活動數量、發明專利授權數量和摩天大樓數量等具體維度。這些指標為城市科幻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系統性評估依據,強調了科幻研究成果在城市和產業層面的實際應用。
南方科技大學教授吳巖發布《2024中國科幻城市指數報告》現場活動圖
(圖片來源:2024“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官方)
這兩份報告深入分析了我國各大城市的科幻指標,為科幻城市建設提供了明確的發展藍圖。這些研究成果不僅建立了評估城市科幻指標的標準與維度,還展示了科幻文化從理論向實踐的轉化過程。未來,各大城市將聚焦提升各項科幻指標,致力打造特色科幻城市,以實現科幻創意與科技產業的深度融合與協同發展,推動跨區域的協同創新進程。
五、科幻發展新路徑:文學到產業再到城市
在回顧與展望2024年“天問”華語科幻文學大賽及系列落地活動時,我們不僅見證了科幻文學在全球范圍內的崛起與繁榮,也感受到了其在跨界融合和產業化發展中的巨大潛力。作為一項重要的文學賽事,“天問”獎不僅激發了新生代科幻作家的創作熱情,還通過文學、影視、游戲、動漫等多個領域的跨界合作,推動了科幻文化的全方位發展,進而助力打造科幻特色城市。而成都作為中國科幻產業的重要樞紐,憑借豐富的創作資源與政策支持,展示了如何將傳統文化與未來想象相結合,并將科幻文學的創新力量轉化為產業發展的驅動力,構建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科幻生態體系。中國科幻的發展,離不開文學到產業再到城市的發展新路徑。
未來,中國科幻產業的發展不僅需要依托現有的IP資源和文創體系,還應更加注重內容與模式創新,推動科幻文學與科技、文化消費和創意產業的深度融合。與此同時,青年作家的培養和新興科技的應用將成為推動科幻產業持續增長的關鍵,這些新生力量能夠為全球市場提供更多原創性、互動性強的作品,完成“科幻+科技”的深度跨界融合,最終實現構建科幻城市的目標,推動社會創新和產業進步,促使全球科幻文化走向新高度。
該論文系中國科普研究所“中國科幻海外傳播相關調查研究”項目(項目編號:XMSB20240906003)和“新時代中國科普影視供給研究”項目(項目編號:240207)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
林雪琪,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成員,主要研究方向為科普科幻、東亞比較文學等。
金夢瑤,中國科普研究所博士后,主要研究方向為科學傳播、科普創作、文化產業研究。
本文擬刊發于《世界科幻動態》2024年第2期,以最終印刷稿為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供讀者參考。歡迎分享轉發,轉載請聯系本公眾號。
《世界科幻動態》征稿信息
排版:沈 丹
編輯:林雪琪
審定:李紅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