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大奇跡。同時為了完成長征,紅軍也是付出了難以想象的代價。僅僅是在長征初期,紅軍就因為李德等人的錯誤,最終一再減員。在長征結束之后,紅軍無論怎么想都應該先行休養一番。但是,事實卻是長征之后沒多久,毛主席就帶著紅軍東征,討伐山西軍閥閻錫山。這個時候的紅軍因為長征的緣故,和山西晉綏軍的兵力差距極大,兵力對比夸張的1:10。為什么毛主席會急不可耐的東征,去討伐閻錫山呢?為什么是東征,而不是討伐其他地方呢?
資源匱乏 困難重重
紅軍戰士們結束長征之后,紅一方面軍便是駐扎在陜北地區。但是當時面臨的情況并不好,南京國民政府殲滅紅軍的狼子野心依舊。這也導致了紅軍剛剛入駐陜北,楊虎城的軍隊就虎視眈眈地盯上了紅軍。不過好在雖然和楊虎城交手了多次,但是終究是站穩了腳跟。起碼僅僅一個楊虎城,基本上沒有殲滅紅軍戰士們的可能。
根據地
蔣介石看到這種情況十分的不滿,于是直接讓張學良出發,帶著其麾下的東北軍前往陜西。希望楊張二人能夠傾力配合,共同努力殲滅紅軍。
陜甘根據地雖然不小,西起甘肅東至黃河,南起鄜縣北接長城。有著二十多個縣城,將近四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但是黃土高坡一直就是地廣人稀的代言詞,男女老少加起來也僅僅有著四十萬人左右。
在紅軍在此地會師之前,陜甘根據地的百姓就生活得十分的窮苦。當紅軍戰士們入主陜甘根據地之后,這種情況就更加明顯了。當地的糧食供應很快就出現了不足,而且紅軍戰士們之中還有著大量傷員的存在,無論是食物還是藥品都需要盡快地解決。
但是陜北根據地卻不堪重負,無法滿足這些條件,紅軍上下自然需要另謀出路。
當時的中央紅軍僅僅剩下了七千余人的樣子,加上會和的紅二十五軍,以及陜北地區的紅軍總兵力也僅僅有著十七萬人左右。這樣的兵力和楊虎城以及張學良硬磕的話,顯然是不理智的。更何況紅軍一向沒什么武器裝備,沒一點優勢就去和國軍戰斗,那絕對不是明智的選擇。
紅軍將領
不過好在當時張楊二人當時帶著的兵力,也只有二十萬人,紅軍也能勉力支撐。不過紅軍當時面臨的重大問題并非是敵軍的強悍,而是貧瘠的黃土高坡根本養不起這十七萬人的軍隊。簡單來說,如果紅軍不適時地調整戰略方向,張楊二人甚至可以直接將紅軍圍困致死。
東征山西 謀求發展
陜甘根據地在當時可以說四面皆敵,東側的山西有著閻錫山的二十九個旅。南面有著張學良的東北軍,以及楊虎城的部隊。西面則是朱紹良和馬鴻逵二人率領的混編部隊,北方則是軍力最弱的井岳秀八十六師。
如果僅僅從兵力上考慮,北方是最好的突破口,其次是西面。但是很可惜,這次紅軍的作戰并非是為了突圍,而是為了謀求發展。紅軍上下急需一塊肥沃的土地,能夠在不影響百姓正常生活的情況下,養活紅軍戰士。同時還要能夠給紅軍戰士們補充兵力,以及有足夠的工業基礎去給戰士們補充彈藥裝備。
東征準備
而陜北根據地的西北兩側,雖然是地廣人稀的地帶,但是這就意味著資源的匱乏。這顯然不是一個好的去處,南方顯然也不合適。張楊二人的軍隊,就駐扎在紅軍的南方,去和他們硬拼顯然不會是什么好結果。思來想去之下,毛主席便決定東征閻錫山。
山西的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都很不錯,而且在當時山西堪稱是僅次于東北的重工業基地。如果能夠將山西拿下,那對于紅軍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幫助。太原兵工廠的存在,完全能夠源源不斷地給紅軍提供武器彈藥。
晉綏軍的戰力如何?
紅軍首先要考慮的就是物產資源能不能養得起軍隊,不然一切都是無用功,反而還會平白地犧牲大量的戰士。毛主席愛兵如子,自然不可能舍得紅軍戰士們白白犧牲。山西豐富的物產資源,完全能夠滿足紅軍當時最需要的物資。
考慮了物資情況之后,毛主席等人就需要研究研究閻錫山了。怎么說閻錫山也是個排得上號的大軍閥,他麾下的晉綏軍顯然也不可小覷。紅軍要想拿下山西,就一定會和晉綏軍交手。那么晉綏軍的實力如何?和當時準備東征的紅軍,究竟是孰強孰弱?
閻錫山
閻錫山麾下的晉綏軍,在巔峰時刻有著將近三十萬人的兵力左右,掌控著當時的山西、綏遠、察哈爾等數個地區。但是這并不能說明晉綏軍的實力有多強,晉綏軍軍中傅作義代理的三十五軍戰力強橫。但是后期傅作義也脫離了晉綏軍,選擇自立門戶,這也就導致了晉綏軍戰力的下降。在當時諸多軍閥的軍隊之中,晉綏軍也確實沒法說多么強大。
同時,閻錫山這個人還十分的喜歡“圈子文化”,所以晉綏軍軍中也是有著很多的小團體。小團體之間相互排擠,相互之間有著利益往來,這也就注定了晉綏軍的戰力提升很慢。軍官們如果在任人唯親,那么晉綏軍也就和廢了沒什么區別了。
閻錫山自從在山西主政以來,他的生存手段更多的是和其他軍閥交朋友。在軍閥與軍閥之中左右逢源,而并非是依靠著晉綏軍的戰斗力得到的位置。這也就導致了晉綏軍普遍沒怎么經歷過惡戰,無論是戰斗意識,還是戰斗能力都十分的尋常。三十五軍離開晉綏軍之后,剩下的又多是平庸之輩,顯然他們將會是紅軍一個不錯的突破口。
過黃河
再看紅軍戰士,紅軍戰士們在經歷了長征之后,活下來的都是百戰之師。兩萬五千里的長征,紅軍戰士們經歷了千難萬險,成功地活下來的無疑都是骨干精銳。而現在的晉綏軍戰斗力以及戰斗意識,絕對是無法和紅軍相媲美的。
黃河天塹 進可攻退可守
不過紅軍戰士們雖然有信心擊敗晉綏軍,最終成功拿下山西的希望不小,但是戰場上又哪有什么十拿九穩的事情。如果期間發生了什么樣的意外,那么紅軍可能就要被徹底地葬送了。因此,在東征山西討伐晉綏軍之前,紅軍必須給自己留下一條退路。
一方面保證自己的后方不會有敵軍來襲,配合閻錫山來個前后夾擊,讓紅軍最終處于不利的局面。另一方面,如果閻錫山有所隱藏,晉綏軍軍中還有著高手存在。最終導致紅軍戰事不利,只能退回陜北地區以求發展。
東征石刻
毛主席等領導人開始研究起了地形圖,當眾人看到黃河的時候,都情不自禁的漏出了笑容。只要紅軍成功地渡過黃河,那么這件事基本上就成了。
目光卓越 影響深遠
閻錫山在山西雖然做出了不小的貢獻,但是百姓們對他同樣有著很深的怨念。閻錫山統治下的山西,百姓們承受的壓力十分的大,老百姓因此也是對他十分的反感。拋開資源不符合要求的西北兩側,晉綏軍就是最大的突破口。畢竟紅軍戰士們作戰,一向都是先捏軟柿子,再啃硬骨頭。
閻錫山軍隊實力不強,再加上對于平民百姓不算友好,所以紅軍前往山西之后大有作為。最顯而易見的一點就是打土豪,紅軍和國軍比起來實在是太窮了。再加上不拿百姓一針一線,不動百姓一米一面的政策,很多時候紅軍戰士們都是餓著肚子作戰的。
去了山西就不一樣了,打了土豪抄了家紅軍戰士們就有軍費可以用了。隨后再將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百姓們生活變好了之后,青壯年也就能夠放得下心前往前線抗日了。
紅軍是革命的隊伍,這點是戰士們始終銘記在心的。毛主席在當時也曾提出過一點,那就是紅軍要到抗日前線去,去和日本侵略者戰斗,去保護華北地區以及全國各地的百姓。而當時日本已經開始蠶食華北地區了,所以紅軍前往華北地區也是刻不容緩,一來完成紅軍誕生之初的夙愿,二來擴大紅軍的影響力。
毛主席
山西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是最適合紅軍發展的地方。眾所周知紅軍戰士們特別擅長游擊作戰,山西別的不多,就是山多。在山西打日本鬼子完全能夠將紅軍的優勢發揮出來,如果戰場形勢好的話,紅軍直接打到河北也是大有可能。
東征計劃確立之后,毛主席自薦政委,彭老總擔任司令員一職。紅軍戰士們隨后便前往了山西,耗時一百多天,轉戰山西五十多個縣城。紅軍戰士們共殲滅敵軍一萬余人,同時補充兵力一萬余人,軍費籌集五十余萬。為后期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視頻鏈接:長征結束之后,紅軍為何不在陜北發展,而是東征山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