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5歲的默默(化名)
全身開始長出奇怪的黃色疙瘩時
家人還以為是普通的“脂肪瘤”
卻未曾想到
這背后竟隱藏著一種
三十萬分之一的罕見遺傳病
甚至可能威脅到他的生命!
“奇病”來襲,家長心急如焚
來自湖北的默默,剛出生不久,父母就發現他的小屁股上長出了幾個黃色、軟軟的小疙瘩。由于不疼不癢,家人并未在意。然而,隨著默默逐漸長大,這些黃色疙瘩不僅在數量上增加,體積也越來越大,甚至擴散到了全身各處。
黃色瘤
“孩子的皮膚本該是嫩嫩的,怎么會這樣?”焦急的父母終于帶著默默來到當地醫院檢查。醫生的診斷結果讓他們大吃一驚:這些并非普通的脂肪瘤,而是“黃色瘤”!
更令人震驚的是,黃色瘤的出現與一種極其罕見的疾病有關——純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HoFH),發病率僅為每30萬至40萬分之一!這種病不僅會導致皮膚出現黃色瘤,更危險的是,高膽固醇會對血管造成持續的損害,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在青春期后至30歲左右就發生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危及生命。
為了尋求更好的治療,默默一家慕名來到了上海瑞金醫院。兒科副主任肖園接診后,立即為默默及其父母進行了全面的血脂檢查。結果顯示,父母雙方的總膽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均明顯升高,而默默的LDL-C更是飆升至19.32 mmol/L,比正常上限高出近6倍!
基因檢測進一步證實,父母雙方均攜帶了LDLR基因的致病突變(雜合子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癥,HeFH),而默默同時遺傳了父母的致病基因,患上了更為嚴重的HoFH。面對這種罕見且危及生命的疾病,肖園副主任立即聯系了營養科施詠梅主任、心內科王芳醫生、腹部器官移植中心史燕軍主任等,進行了第一次多學科會診,綜合討論認為:
- 飲食干預:施主任為全家制定了嚴格的低膽固醇飲食計劃。
- 藥物治療:王芳醫生建議父母立即開始服用他汀類降脂藥物,默默則需要更為積極的聯合用藥方案,包括他汀類、依折麥布和PCSK9抑制劑。
- 家族篩查:由于這是常染色體共顯性遺傳病,家族其他成員也需要進行血脂篩查和必要的干預。
- 肝移植備選:史主任表示,如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考慮肝移植,但需家屬做好相關準備。
多學科會診制定治療方案
經過積極的藥物和飲食干預,一周后,默默的LDL-C降至15.04 mmol/L,顯示出一定的療效。醫生建議出院觀察,定期隨訪,然而,半年后的復查結果并不理想,默默的LDL-C仍維持在15.51 mmol/L左右,未能達到預期目標。
面對藥物治療的“天花板”效應(即當藥物療效達到最大限度后,無論再增加劑量或添加更多藥物,療效都無法進一步顯著提高的現象),兒科組織第二次多學科會診。這一次,腎臟科馮曉蓓醫生、重癥醫學科譚若銘醫生和心內科王芳醫生綜合討論決定,采用血漿置換術,通過替換血漿來降低默默體內的膽固醇水平。
血漿置換:小戰士的“換血大作戰”!
血漿置換術對于一個5歲的小朋友來說,充滿挑戰,2024年9月13日上午,手術正式開始,重癥醫學科潘婷婷醫生全程監護默默的生命體征,腎臟內科血液凈化中心馬曉波醫生負責手術操作。經過三個多小時的精密協作,手術順利完成。
術后,默默的LDL-C降至9 mmol/L,一周后再次進行血漿置換,LDL-C進一步降至7 mmol/L,總算達到了50%的降幅目標。看到兒子指標的明顯改善,默默的母親終于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雖然未來默默還需要繼續藥物治療和定期的血漿置換,但這位堅強的小戰士已經迎來了生命的曙光。肖園也囑咐家屬,繼續做好家族成員的血脂和基因檢測,并為可能的肝移植做好準備。瑞金醫院兒科、腎臟內科、心臟內科和重癥醫學科的緊密合作,為默默贏得了寶貴的治療機會。
他們的努力不僅
拯救了一個孩子的生命
也為更多罕見病患者
帶來了希望
撰文:張子晴
門診時間
肖園主任醫師
總院
周四、周五上午
特需
周五下午
無錫分院
周六全天或周日全天(具體每周看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