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跟你說“我要去潮汕”,接下來的對話可能會有兩個走向:提起潮州,自然會津津樂道舊時的“潮州府”治所、如今的“世界美食之都”;說起汕頭,鮮甜的海鮮、南澳島的絕美風光一定首當其沖……但若要問誰才是潮汕人口最多、面積最大的城市,答案可能會大大出乎你的意料,它就是名字沒出現在潮汕,但只要你坐飛機去潮汕,就繞不開的一個名字:
揭陽。
低調的揭陽,在南宋已是“風物冠南方”之地。 攝影/張向良
作為“潮汕三市”之一,揭陽常年隱藏在潮州、汕頭兩兄弟的聚光燈背后,鮮少為人所知。相比于其他兩市的高知名度,揭陽人提起自己的家鄉,如若不是主動介紹,往往會收獲一個茫然的表情,甚至會被“揭陽是屬于潮州還是汕頭”這樣的問題搞得哭笑不得。
而事實上,這座潮汕最委屈的城市,卻創造了太多流傳至廣的“潮汕印象”:比如今年春節火遍全網的英歌舞,每個潮汕菜館都不能缺少的普寧豆醬,開遍全國的打工人快餐圣品隆江豬腳飯……當你真正踏入這片土地,就會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她對構建潮汕文化的不可或缺。這座深藏功與名的潮汕大市,真的是時候被看到了。
攝影/DINOSHEN-沈綿鉞
夜景最美的進賢門,是揭陽古城的地標。
原來揭陽才是潮汕最古老的城市?
戰歌起。
被圍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心,各路英雄已經就位:紅臉紅須的是秦明,黑臉黑須的是李逵,穿和尚服的是魯智深,倒豎眉的是武松,引蛇而舞、穿梭于隊列之中的是時遷……幾聲怒吼震天而出,一雙雙舞槌像稱手的兵器,隨著好漢們的步法手法翻轉跳躍,剛勁的身姿不斷交替,時而如雙龍出海,時而如猛虎下山……
“北有安塞腰鼓,南有普寧英歌。” 攝影/城市穿梭客
今年春節,這種有三百多年歷史的潮汕民間舞蹈:英歌舞,以極強的視覺表現力在互聯網上收獲了超高人氣,近些年還一路舞到了國外,是讓國際友人都為之澎湃的“中華戰舞”。
若是想親眼一睹潮汕英歌的熱烈盛大,壯美豪邁,一定繞不開揭陽:這里光普寧一個縣級市,就有200多支英歌隊,一到正月,幾乎村村都有英歌表演。年輕的舞者此時化身時遷、武松、李逵、秦明等梁山泊的一眾好漢,眼前是如戰如舞的身姿,耳邊是氣沖云霄的鑼鼓和怒吼……這種在中原儺文化基礎上加入梁山故事、南拳套路和戲曲演藝的舞蹈,訴說著潮汕先民遷徙、融合的歷史,也在以最熱烈的方式提醒我們:揭陽,實在是潮汕歷史中不能忽視的一個名字。
攝影/紀鑫達(banada)
雄渾威猛的英歌,更適合潮汕小伙的“中華街舞”。
如果論及潮汕三市在歷史上的出場順序,那揭陽一定排在最前頭:公元前214年,秦始皇設戍所于揭嶺之陽,不久置揭陽縣,這是粵東建置最早的行政區,秦漢時期的揭陽縣,幾乎包含了現在整個潮汕地區、梅州和閩南漳州一帶的廣闊地域。而“潮州”這個名字,直至幾百年后的隋朝,才作為州府治所出現。
制圖/韓守青
雖然區位一直在變化,
但“揭陽”這個名字已經在這方土地存在兩千多年。
雖然現在的揭陽相比于潮州和汕頭總是缺少了那么一些知名度,但千年的時間畢竟在這座城市中留下了印記。漫步在如今的揭陽古城中,就像進入一部充滿了懷舊氣質的老電影,跨越幾百年的祠堂、廟宇和騎樓老街一起,以建筑的實感串聯起這座城市的歷史、信仰和當下。
古城里,各類建筑串聯起揭陽的過去和當下。 攝影/張向良
始建于南宋的揭陽學宮,是古揭陽的最高學府,也是祭祀孔子的廟宇,富麗恢弘的建筑形制,規模僅次于山東曲阜的孔廟,訴說著揭陽“海濱鄒魯”的深厚文脈,也是揭陽人逢考必去的所在;
攝影/DINOSHEN-沈綿鉞
中軸線布局的揭陽學宮,有鮮明的潮汕特色。
低調佇立在熙攘街道和居民區之間的關帝廟,揭陽人出門做生意一定要去拜拜,這座始建于明的廟宇,揭陽匠人的各種精致手藝盡在其中:灰塑、木雕、彩繪、石雕……尤以木雕為最盛。抬頭便驚艷的八卦形木雕藻井,精美繁復為國內罕見。木雕上還有桃園三結義等故事,似乎在為潮汕式團結提供精神注腳……
攝影/張向良
古榕武廟(關帝廟)木雕藻井,圖案之繁復精美,國內罕見。
路過揭陽城隍廟,總有老人家給小孩講起“水鬼升城隍”的故事,潮汕人相信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座廣東規模最大的國保級城隍廟,寄托著揭陽人“善惡皆有報”的樸素愿望,每年正月二十三“伯府大人出巡”的廟會活動更是極盡熱鬧,與閩南游神一脈相承……
攝影/DINOSHEN-沈綿鉞
城隍伯府大人出巡,揭陽人氣最旺的民俗盛會。
平日里的揭陽老城,總是帶著一種溫柔古樸的氣質,縱橫交織的河溪還在復現著“城中竹樹多依水,市上人家半系船”的詩意,騎樓街上的店鋪幾十年如一日,不緊不慢地做著自己的生意……可一到逢年過節,這里就完全變了副模樣。
普寧大長隴村,每年都會舉行賀燈大巡游。 攝影/張向良
對儀式感極為重視的揭陽人,把最高超的手藝和身段都留到了這幾天: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揭陽青獅表演,獅頭重量是一般南獅醒獅頭的好幾倍,卻要演出獅子的各種靈動神態,如果基本功不扎實,只消動幾下就會氣喘吁吁;“全國人口第一大村”大長隴村,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全村男丁都要手持燈籠繞村游燈,長長的燈隊如龍如螢,寄托著族群代代傳承的樸素愿望。
攝影/盧文
刺激的跳火堆,祈求風調雨順,財丁興旺。
喬林煙花火龍,三四十米長的龍具內插滿煙花火箭,需要30多人的通力合作才能營造“一夜魚龍舞”的電光石火;祠堂前的廣場上,人們抬著神轎跳過火堆,邊跳邊念古老的民謠,許下新年的種種愿望;喧嚷的街巷中,古老建筑上惟妙惟肖的嵌瓷造型似乎也跟人群舞在了一起,講述著揭陽在煙火和神明間游走的日常……
攝影/預現cbaij
興于明代的國家級非遺喬林煙花火龍,
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
古城的另一邊,揭陽正在以它獨特的生命力創造著新的故事。很多人知道揭陽都是因為淘寶頁面上出現的快遞中轉站,但可能很少有人知道,揭陽是快遞業務量僅次于義烏、廣州、深圳和上海的電商大城,也是日均中轉量多達2500萬件的粵東地區快遞樞紐中心。揭陽潮汕國際機場、揭陽港和廈深、汕汕、梅汕高鐵等為揭陽的快遞物流業搭建了完善的陸海空網絡,“中國五金基地市”、“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中國塑料時尚鞋之都”這些招牌產業又為電商發展提供了厚實的底氣。
揭陽港榕江港區石頭作業區通用碼頭。 圖/視覺中國
而東山區陽美村,更是在100多年的時間里,把潮州木雕和潮繡的奇、巧、精融匯在玉雕技藝中,鍛造出陽美玉雕這一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也讓并不生產玉石原料的揭陽成為中國乃至亞洲最大最集中的中高端翡翠加工基地和批發貿易集散中心。這種從無到有、敢闖敢拼的精神內核,真的,非常潮汕!
攝影/張向良
國家級非遺揭陽木雕,常見于各類廟宇祠堂。
山環水繞的揭陽,也是一個有長達136.9公里海岸線的濱海城市。海洋為揭陽源源不斷地提供著新的發展動力:2022年底,國家電投揭陽神泉二海上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標志著全球商用最大單機容量海上風電場建成投運,預期每年可滿足粵港澳大灣區近90萬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近幾年,揭陽大南海石化工業區還引進中國石油廣東石化煉化一體化項目、國家管網集團粵東LNG一體化項目等臨海重大產業項目,共同構建著濱海新城的萬千氣象。
惠來海口達廣東石化原油碼頭。 攝影/張向良
潮汕美食的揭陽版圖
不輸潮州、汕頭!
潮汕美食的一大魅力,在于其極難被批量生產的豐富和精微度。預制菜在這里是沒有市場的,畢竟這里的牛肉會被按質地和口感分解成近10種部位,每家腸粉店都會因為餡料和料汁的細微差異形成自己的風格,粿的形態和種類之多更是讓人驚訝……食物與人在這種美食生態下建立起一種并不需要刻意經營的親密關系,而這種松弛和美好,總能在揭陽的各種味道里得到體現。
有時,這種體現的方式頗有些戲劇性——比如揭陽美食最為出圈的存在:隆江豬腳飯。將大眾點評定位至深圳,搜索“隆江豬腳飯”,你會找到3093家相關商戶,遠高于沙縣小吃的2452和黃燜雞米飯的1227。“加不完的班,吃不完的豬腳飯”,這種讓打工人又愛又恨的食物,因價廉物美的平民特性和適應城市化快節奏的出餐效率,在上世紀90年代迅速占領了廣東的大小街巷。時至今日,仍然是廣深打工人最為親切的快餐選擇。
揭陽腸粉,萬物皆可包。 攝影/紀鑫達(banada)
隆江豬腳飯,慰藉每一個饑腸轆轆的打工人。
攝影/紀鑫達(banada)
而在豬腳飯的發源地揭陽市惠來縣隆江鎮,人們仍然保留著當年碼頭工人在早晨吃豬腳飯的習慣。5:30 剛過,賣豬腳飯的小店已經陸續有人進來。老鹵慢燉了五個多小時的四點金(豬蹄尖和肘子中間的一小段部位),膠質充盈,軟爛入味,輕輕一吮就會脫骨;新炸的卷章,酥脆焦黃的腐皮跟包裹著東菜的Q彈內餡一起在口中爆開,瞬間喚醒味覺。
郁而不膩,是隆江豬腳飯的一大特色。 攝影/紀鑫達(banada)
雖然體力勞動者需要的脂肪和熱量是豬腳飯最早盛行的原因,但真正的隆江豬腳飯卻粗中有細地繼承了潮汕美食“郁而不膩”的風格,加入多味中草藥的幾十年老鹵和幾小時的慢燉讓肘子、前蹄、四點金的油脂充分化出,咸香滑潤卻絲毫不膩,只在飯粒間留下了馥郁的甘香。十幾塊錢一碗的飯,還能吃出一點被認真對待的溫暖,這大概也是隆江豬腳飯長盛不衰的原因。
哪怕再簡單的飯食,在潮汕也會被一絲不茍地對待,成為讓人念念不忘的至味,揭陽人可以列出一串長長的名字證明這一點:脆到一刀切下去就能發出輕快聲響、內部卻滑嫩爆漿的普寧豆干,濃郁細膩、顆粒飽滿的反沙咸蛋黃,惠來當天做當天賣的雪白魚棗、乒乓粿、捆粿、咸水粿、紅桃粿、腐乳雞翅、南姜雞翅、咸菜雞翅……
攝影/紀鑫達(banada)
顆顆飽滿的反沙咸蛋黃,是揭陽下午的完美茶點。
而在隆江北邊的普寧市,成缸的黃豆里就藏著潮汕菜的鮮味密碼:普寧豆醬。
跟別處豆醬多為深色發黑不同,普寧豆醬的二次發酵周期更短,呈明亮的金黃色。制作工序卻一點不簡單,要經過磨、浸、蒸、飼醭(加入面粉和食用菌種)、推醭(發酵)、推水醭(天然照曬)等十幾道工序,讓大豆蛋白充分分解,釋放出清淡咸鮮的醬香。
豆醬水豆腐,清鮮宜人。 攝影/紀鑫達(banada)
因為不會喧賓奪主覆蓋食材本味,反而能最大程度激發食材本身的鮮美,普寧豆醬在潮汕人的美食世界里十分百搭,可為白粥、魚飯、炒通菜等日常餐食注入靈魂,也可在豆醬焗蟹、豆醬焗雞等潮式名菜中挑起大梁。潮汕人每年消耗的普寧豆醬多達上萬噸,外地人大多會在潮汕菜館的菜單上記住普寧,卻很少有人知道它背后的揭陽。
攝影/上海去哪吃(meishi388)
豆醬焗花蟹,潮菜的精髓盡在其中。
但揭陽人似乎并不在意這些,這大抵也是諳熟于心的手藝和忠實的老食客帶來的自信。這座城市的每個街頭巷尾似乎都有幾家開了幾十年的小店,店名招牌都隨意到近乎潦草,卻都擁有一批穩定的客群。店家與顧客的關系熟絡到菜單都略顯多余,多是根據當天的食材現點。進安街大排檔的夜粥永遠可以慰藉一天的辛勞,鴨湯粿條店的暖色燈光會在晚8:00檔準時亮起;酵粿桃里的黑糖醬油隔段時間就會讓人心心念念,普寧豆干蘸韭菜鹽水也總是可以虜獲一個揭陽游子的胃……
牛肉粿條湯,饞哭每個在外地的揭陽人。 攝影/紀鑫達(banada)
浮動的煙火里,揭陽正在從容講述著屬于自己的故事。當榕江之水串聯起兩千年的繁華變遷,當進賢門來往的人群勾連出古老的傳奇和新鮮的希冀,當中山路的斑駁光影讓時間定格……這座低調的潮汕城市,以它特有的溫厚深沉,留存著潮汕最初的樣子。
揭陽的溫柔,在一個個不經意的日常。攝影/DINOSHEN-沈綿鉞
文| 三環野人
圖片編輯|王家樂
設計|九陽
頭圖攝影 | 張向良
封圖攝影 |DINOSHEN-沈綿鉞
參考資料
方志廣東:《【印象揭陽】何為揭陽》《揭陽“國保”:鮮活的古城記憶》
方志潮州:《潮州歷史沿革簡略》
經濟日報:《這里憑啥成為快遞大市——廣東揭陽市電商產業發展調查》
《中國地域文化通覽 廣東卷》,司徒尚紀,中華書局,2014-6
《揭陽社會科學叢書 揭陽民俗》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