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陳夕 編輯|馬青竹
前段在巴黎車展上,一向和氣的零跑汽車CEO朱江明,微笑著放出一句狠話:“三年后,國內純油車可能不復存在”。
和零跑所見略同的車企不少,北汽和長安定下了2025年停產燃油車的目標,本田中國也喊出了“2027年不再投放新燃油車”的口號。而在2023年,比亞迪汽車已經停產純油車。
燃油車成了媒體口中的“諸神黃昏”,但是依然有人“反其道而行之”。
長城汽車董事長魏建軍在虎克之路官宣,明年長城要推出中國人自己的“自研大排”4.0T V8發動機。
吉利則在大唐芙蓉園再現的歌舞升平中,宣布了中國星東方曜雙旗艦車型的上市。在持續下滑的A級燃油車市場,這兩款車卻以兩位數的增速逆勢領跑,捍衛著燃油車的尊嚴。
如今,中國星雙旗艦換新,繼續主打當年一鳴驚人的東方美學,演繹“國韻新生”,官方指導價分別9.97萬起和14.77萬起。
可能在一部分人眼中,如今還大力推燃油新車,屬于對落后技術的「復辟」,但車企們其實都明白,即便是“諸神黃昏”,燃油車依然余暉尤熱。
沒流量,有存量
7月,國內新能源車銷量首超燃油車,在那之后,新能源車滲透率就沒再跌破過51%。
這是新能源人口中的“電車諾曼底登陸時刻”,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預測,明年新能源車滲透率會達到60%,蔚來董事長李斌口氣更大,認為兩年內這個比例會超過80%。
而堅持推燃油新車的車企,看到的則是天平的另一端。
盡管新能源車占比超過了50%,但燃油車體量還在。今年前9個月,燃油車占據著54.2%的市場份額,累計銷量1053.4萬輛,放在中國乘用車年銷兩千多萬臺的大盤子來看,這個量還是巨大的。
尤其是在中國星所在的A級車市場,電車對油車的顛覆還未到來。
吉利汽車銷售公司總經理范峻毅給了一個直觀的衡量方法,“大家看一下A級燃油SUV的TOP10排名,都過萬了吧,再看看純電或插混呢?”
范峻毅據此給出了預測,“整個A級車市場,今后依舊是油車容量最大的市場。”
按照價格區間來劃分,更一目了然。
10-20萬區間,也就是A級車主要覆蓋區間,油車依舊強勢。如果把增程和插混這些同樣離不開發動機的品類算上,內燃機更是絕對的王者。
尤其是對于這幾年元氣大傷的合資品牌,這個價格區間的燃油車市場,幾乎是僅存的地盤。
所以寧愿自降身價,合資油車也要靠低價發起反攻。四五年前,用戶花12萬只能買到丐版的A級合資家轎,現在已經能把合資B級車提回家了。
12.78萬天籟(參數丨圖片)真心版、7.99萬上汽大眾途岳新銳都不算啥,經銷商層面,“11萬的君威”、“12萬的帕薩特”也都能談。
對自主品牌來說,繼續布局燃油新車,不僅能從合資油車嘴里搶肉,還能在海外市場的廣闊天地大有作為。
今年1-9月,中國汽車出口中傳統燃油車貢獻了338.4萬輛,新能源車只有92.8萬輛,不到油車的三分之一,而這92.8萬輛里,特斯拉一家就占了21.5萬輛。
把高端的新能源車賣到歐洲固然光榮,且重要,但眼下真正在海外市場為自主品牌貢獻真金白銀,靠的還是亞非拉兄弟們對油車的愛。
魏建軍在一次直播中談過這個話題,“世界各地電動車發展速度是不一樣的,非洲有些地方別說新能源車了,燃油車都是直排的,(推廣電動車)經濟條件也不允許啊。”
所以,燃油車雖然在輿論場已成為非主流,更沒流量,需求卻是實打實的。
有錢,還得賺
這也是為什么,吉利、長城、奇瑞等自主車企依然投資燃油車技術,大眾、豐田的合資品牌依然強調“油電雙行”。沒人要和賺錢的生意過不去。
“燃油車市場,吉利一直是第一陣營,也深受用戶認可。群眾基礎、市場地位、核心優勢,我們都有,為什么要放棄?”
在范峻毅看來,只要用戶有需求,吉利就要滿足,而且即便燃油車整體大盤下滑,但吉利的燃油車業務逆勢增長,所以沒理由放棄。
今年,在A級燃油轎車同比下滑23%的情況下,吉利星瑞同比增長39%;星越L則在A級燃油SUV同比下滑10%的背景下,實現了43%的增長。
在努力推進新能源轉型的同時,對于一些傳統車企,油車確實是壓倉石。
前三季度,奇瑞集團新能源車銷量33.18萬輛,同比增長186.4%;燃油車銷量142萬輛,占比81%。
長城汽車新能源車銷量21.15萬輛,同比增長24.15%;燃油車銷量64.25萬輛,占比75.3%。
吉利集團新能源車銷量54.59萬輛,同比增長93%,燃油車銷量94.38萬輛,占比63.4%。
對它們來說,一邊是加電向前,一邊是還占大半江山的燃油車,依舊持續貢獻利潤。
前途,并不是沒有
除了貢獻利潤,燃油車背后的內燃機技術,也是給混動技術鋪路的墊腳石。
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張國忠說過,“燃油是基本功,混動和增程的內核依然是內燃機技術,只有吃透燃油車的基本功,才能拿到新能源的最高分。”
目前國內車企中,堅持純電唯一路線的,幾乎只剩特斯拉和蔚來,剩下的或明示或曖昧,都在轉向插混或增程。
不僅是國內,在全球范圍,這也是新能源的一大趨勢。越來越多跨國車企,重拾對內燃機的信心。
三年前宣布“全面電動”的奔馳,今年決定繼續更新燃油車產品陣容,同時加大高性能內燃機技術的投資。
保時捷在三季報發布會上宣布,鑒于高端用戶對燃油車的高關注度,今后會增加靈活性,為電動車型開發全新的燃油版衍生車。
大眾中國CEO貝瑞德提到在華業務時強調,燃油車業務盈利穩健,依舊扮演重要角色。到2027年大眾在中國推出40款全新車型中,新能源車和油車各占一半,而新能源車也包含混動車型。
日系車作為內燃機時代的王者,自然不會落后,豐田、馬自達和斯巴魯此前承諾,繼續投資內燃機技術,并通過與電動化的結合,以及與綠色替代燃料兼容的方式,幫內燃機脫碳。
吉利和雷諾搶先一步,成立了動力總成技術公司HORSE Powertrain,還拿到了“富哥”沙特阿美的投資,做起了每年500萬套產能的內燃機生意。
它們堅信,即便到2040年,全球半數以上的汽車還會依賴內燃機,所以依然是一門相當有利可圖的生意。
而且合資公司專注開發內燃機技術,雷諾和吉利兩個集團都可以騰出時間和精力,專心投入電動化,既不耽誤賺錢,又不耽誤新技術研發,Win-Win。
最后一點,就是過往“電車=智能,油車=不智能”的偏見,也在逐漸消失。
在新上市的吉利星瑞L智擎和星越L智擎上,內置了高通8155芯片和魅族Flyme auto車機系統,還配備了L2級輔助駕駛系統。混動車更不必說,隨著混動技術和智能技術的各自迭代,對彼此的兼容性都在提高。????????????
范峻毅總結道,吉利在燃油車上的打法,就是在既有優勢之上,把最先進、最領先的智能科技進一步賦能到星系、博系、豪系和繽系,實現燃油車上智能科技的平權。
所以,當智能化不再是燃油車短板,面對用車場景和用戶需求多樣化的汽車市場,以及增程和混動這些依賴內燃機的新能源技術蓬勃向上的勢頭,在2024年投資燃油車,與其說是倒反天罡,不如說是抓住現實的細節。
—THE END—
出行百人會 | AutocarMax
追蹤汽?出行產業鏈進化,關注新產品、新科技、商業邏輯與商業人物,影響圈層中有影響力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