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事之秋,似乎是人到中年最真實的寫照,這是人生中極具不確定性的一段歷程,每個普通的個體都站在命運的轉折點上。如果說在事業與子女問題上,中年人還能有所掌控的話,那么,時間流逝所帶來的衰老則是不可逆也無法阻擋的洪流。
這不由得讓所有人想起近年來的一張新聞圖片:一位中年男人,背對著鏡頭,面前是兩張病床,左邊躺著母親,右邊躺著父親,他的雙手用力地撐著床邊。
對于任何一個中年人來說,這幅畫面的沖擊力不言而喻——父母已老,而自己也不再年輕。曾經在年輕時享受過的生活的歡愉似乎一瞬間都成倍地變成了重壓,如數歸還給自己。
(圖/圖蟲創意)
今年8月,國家衛健委發布的《2023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到78.6歲。當預期壽命延長,不出意外地,老齡化社會進入了急劇發展的軌道。
堂前盡孝、幫襯子女、實現自我、孜孜以求……當現實問題一層層疊加,這一代中年人又生于少子化時代,由此,一個越來越近的困境是:如何在自己行邁靡靡時,為白發蒼蒼的父母養老?這一代人陷入了雙重的養老困局,他們可能是第一批人,但絕不會是最后一批。如何養老?只有他們破局,才能為未來的人們提供更多更具實操性的養老指南。
養老之壓,力不從心
進入中年后,王艷時常覺得人生就像按下了加速鍵,不僅父母年老體衰,進入將養之年,自己也變得精力萎靡,時常覺得力不從心。
幾年前,她的父親患上肝癌,在病痛的折磨中草草結束了一生。不久,母親又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逐漸變得不認識人、不會說話,甚至出現了無法穿衣的情況。
母親患病初期,王艷曾高薪聘請了一位全職護工,委托對方全權照顧母親的衣食住行。這似乎是現代家庭面臨突如其來的養老變故時的第一選擇,但對于具有傳統養老觀念的父母輩而言,他們通常會有諸多不愿,甚至在與護工的日常接觸中會表現出或明或暗的抵抗,而作為子女,常常也會因心有余而力不足感到些許愧疚。
(圖/圖蟲創意)
在護工的幫助下,王艷的家庭生活勉強艱難維持,她仍能繼續工作、照顧丈夫和兒子。但只過了短短兩年,母親的病情便飛速發展,身為家中獨女的王艷多番糾結后只得提前退休,并主動提出與丈夫、兒子分居,搬去與母親同住。
王艷這一無奈之舉,看似是一個人、一個家庭的困境,實則背后反映出來的是少子化與老齡化社會的養老之困。有數據顯示,80后、90后是我國獨生子女最龐大的人群,他們在父母進入將養之年時,紛紛成為而立與不惑的主力軍,所面臨的養老壓力前所未有。另一數據則顯示,過去20余年中,我國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撫養比例逐年上升,2022年,每5個年輕人需要至少贍養1個老年人,預計到2050年,平均每2個年輕人贍養1個老年人。
養老壓力最終還是整個回到了王艷身上,即便自己的體力、精力不如以往,即便放棄工作有諸多無奈,即便與丈夫兒子分離有太多不舍和不放心,但在家庭養老的單一模式下,當下的她別無選擇。搬家當天,丈夫只能叮囑她:“照顧母親之余,也要照顧好自己的身體?!?/p>
(圖/圖蟲創意)
看似日常的叮囑背后,是中年人對衰老的切身體會。過去一年內,王艷的丈夫得了腦梗,雖然后續恢復尚可,生活也能自理,但丈夫的經歷還是讓王艷意識到,死亡和疾病不一定只在耄耋之年發生,人活著就是在走向衰老和死亡,而中年就是催化劑。
王艷越來越覺得乏力,有時買菜回家,她甚至沒有精神和母親聊天,只能任由母親沒有緣由地在家中大喊大叫。偶爾,在折返的路途中看到街巷里、廣場上的中年人,她也會駐足片刻,觸景生情,“我本來也處于很好的人生階段,可現在我只能被困在家里”。
之前從未真正正視過養老問題的王艷,正是在常年照顧母親的過程中,深刻體會到衰老的真相。母親去世后,王艷不止一次想到母親臨終前拉拽胃管的動作,她一遍遍問自己:“如果母親意識清醒,是否愿意這樣低質量地活著?”“如果今天得了阿爾茨海默病的是自己,自己是否愿意這樣意識模糊地活著?”
(圖/圖蟲創意)
答案是否定的。她希望自己和丈夫即使到了晚年,也能體面地活著,而不是成為兒子的壓力。在一件件、一樁樁事的影響下,王艷的養老觀念開始發生變化,她決定跟丈夫談談,過一種新的養老生活。
在家中,王艷不止一次同丈夫提到訂立生前預囑、提前預訂養老機構等事宜,她希望自己能在有所準備的情況下步入老年,以免被衰老打得措手不及。
一件事情,兩代人
在傳統養老觀念里,“你養我大,我養你老”一直都是中國孝道的模范樣本,因此將父母送進養老院或者醫養機構,也容易被不少人認為是“不孝”的表現,而不少父母出于對老的恐懼,也會首選居家養老,拒絕外部養老機構的介入。
在社會中,有不少子女在面臨行動不便甚至神志不清的親人時,仍決定親身承擔照顧之責。其面臨的處境也驚人地相似:生活節奏被完全打亂,老人身上的缺點也被無限放大。最終結果是,子女和老人都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機會。
只是如何才能享受老?我國經濟學家朱玲用實際行動,說明了“提前規劃,主動享老”的重要性。在微紀錄片《學會老》中,朱玲坦言自己作為經濟學家,從未想過依靠他人養老,而是更愿意通過商業契約,獲得養老所需,分散養老壓力。
本著這樣的養老理念,朱玲很早就開始存錢、理財,既為父母養老提供保障,也是為了將來個人養老有所依靠。在《經濟學家茶座》上,朱玲詳細回憶了自己為父母規劃養老的細節:2016年,她與弟弟妹妹分頭考察了北京的多家養老機構,并提出了選擇機構的四條標準:一是有可靠的醫療條件;二是入住者有良好的人文素質;三是交通便捷,便于親屬探望;四是性價比較高,家庭財務可以負擔。
尋尋覓覓期間,朱玲曾想過和父母一起住進養老院,但考慮到自己依然鐘情于經濟學研究,還能在團隊間享受思想碰撞的快樂,便放棄了這一想法。直到2016年,朱玲和弟弟妹妹才終于選定了養老機構,他們決定將父母送進養護中心。入住當天,父母當著弟弟的面大哭了一場,但在第二天上午,父親就發消息告訴朱玲,養護中心的服務相當好,一切都顯得很專業。
周到的服務不僅讓父親滿意,也減緩了朱玲的照顧壓力。在養老機構的幫助下,贍養父母與個人生活不再是沖突關系,中年人也有了更多時間享受生活。
父母去世后,朱玲也堅定地選擇了市場。72歲退休之際,她賣掉在北京的房子,入住了泰康之家·燕園。在泰康拍攝的《學會老》一片中,她如此解釋自己的選擇:“我做的是經濟學,經濟學不信市場,信什么?”
朱玲的選擇讓無數中年人看到了新型養老的可能。在長壽時代,養老絕不僅僅是一代人的問題,它涉及兩代人的生活質量,而傳統的家庭養老模式,已不足以負擔中年人的養老重壓。他們更需要借助商業力量,提前規劃、選擇適合自己的養老方式,這是中年人由被動變老到主動享老轉變的關鍵,也是泰康所倡導的“保險支付+醫養服務”的養老模式。
朱玲無比堅信自己的養老選擇。在燕園,她不再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父母的養老者,她真正成了自己。不僅有了時間旅游,還有了更多時間做其他喜歡的事,豐富精神世界成了她人生的第一選擇。
她說:“安排好了,想清楚了,就沒有什么恐懼了?!?/p>
是老人,也是學習的新人
在市場上,與養老安排有關的產業層出不窮。社區養老中,上門洗澡、上門理發、上門送飯等是為了解決老人最基本的物質需求;居家養老中,適老化改造和聘請住家保姆是為了保障老人在熟悉的環境里獲得更舒適的生活體驗;機構養老中,康復訓練、開設文娛活動等是為了在滿足老人物質需求的同時,豐富老人的精神需要。
回看這些養老方式,不難發現,未來我國的養老體系,不僅要解決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還要提高老人的生活質量,使老人在晚年仍能精神飽滿、充滿智力地活著。
作為精神飽滿的代表,馮家盛在45歲至75歲期間曾先后3次患癌,歷經7次大手術,摘除了子宮、卵巢、右乳和1/3的肺葉。但如今,她在泰康之家·燕園終身學習,堅持打八段錦、唱歌、做康復訓練。曾經患病的經歷并沒有打敗她,她以頑強的斗志直面衰老,戰勝了病魔。在《學會老》中,她說痛苦是繞不開的,“生命只是一瞬間,過好它,熱愛它,享受它”。
與馮家盛經歷類似,今年80歲的導演鄭洞天同樣曾飽受病痛折磨,他因大面積心梗,植入了7個支架。但至今,鄭洞天仍堅持每周三在燕園舉辦電影分享沙龍,為社區內的老人放兩部故事片、一部紀錄片,片子既有經典的,也有當下流行的。片子放映結束,他有時還會和臺下的老人分享片子的創作背景、拍攝技巧等,跟給研究生上課差不多。
與電影打了一輩子交道,鄭洞天很樂意在老年繼續從事熱愛的事業,和曾經活躍在各行各業的老人交流所學。他說:“一起養老的樂趣就在于,人到70多歲還會遇見世上的另一群人。與各行各業的專業人士交流,就是在重新獲得學習的樂趣?!鄙硖幗涣骱蛯W習的氛圍中,鄭洞天時常有被提醒的感覺:“你老了,(但是)你腦子不要老,仍然得知道新鮮事?!?/p>
目前,與鄭洞天、朱玲等人在泰康之家開啟新起點的長者,已經達到了14000名,他們平均年齡超過80歲,無一例外是市場化養老方式的受益者。生活在同一方空間里,他們互相促進,共同學習,是泰康之家活力養老、文化養老、醫養結合、科技養老理念的生動寫實。
在這個含老量極高的社區里,有太多精神飽滿的案例。在80歲開始系統學習宋詞的鈕薇娜,如今對宋詞歷史和賞析方法爛熟于心,當發現自己仍有學習的精力后,她計劃“把這些全部講完之后,再出一本書”。已經85歲的錢理群至今還保持著寫作的習慣,他在養老社區撰寫了500多萬字的書稿,完成了人生的第25部著作——《有承擔的學術》。
這些老人對智力生活的追求,打破了傳統社會中老人只能越縮越小的古板印象。他們讓人們看到了老并不意味著全面衰退,也可以是人生新的起點。正如錢理群在《學會老》片子中提到的,“我現在的精神狀態極好,處于人生的最高峰”,而這也是泰康提倡規劃養老所追求的,只有合理規劃,才能享受到健康、長壽、富足的人生。
將這些故事呈現出來的任長箴導演,和千千萬萬的中年人一樣,對于養老的正視以及規劃,都在一點點被泰康的養老理念所改變。她特意提到《學會老》的片名——究竟是誰在學呢?其實是中年人甚至是更年輕的人們,通過養老的另外一種可能,窺見更美好的老年生活,從而讓他們不再談老色變,而是以更為積極、理性的態度看待與規劃養老生活。同樣,中年作家、紀錄片導演周軼君坦陳,她驚嘆于泰康之家養老社區的老人游泳比自己一個中年人還快,讓她感受到了旺盛的生命力。被科學規劃的老年生活也可以成為一束生命之光,照亮自己也給他人以前行的力量,讓更多像她這樣的中年人學會了好好生活在每一刻。一旦了解老,才能學會老。
作者:簡墨
校對:車輪餅
排版:嘻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