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在城里的人想逃出來,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對婚姻也罷,職業也罷,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
——《圍城》
花了一周的時間,重讀了錢鐘書的《圍城》,期間不斷地標記、記錄、發笑、感嘆,對于書中的人物故事以及錢鐘書的戲謔諷刺,均慨嘆不已。
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座“圍城”?我們每個人都是《圍城》里的方鴻漸、蘇文紈、孫柔嘉、趙辛楣甚至李梅亭等。
01
《圍城》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圍城》的時代背景是民國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中國正處于抗日戰爭時期,時局動蕩。
主人公方鴻漸像《紅樓夢》里的賈寶玉一樣,是個“無用之人”,大學里學不了土木工程,從社會學系轉到哲學系,最后轉入中國文學系畢業。
到了歐洲,四年中換了三個大學,隨便聽幾門課,興趣頗廣,心得全無,生活尤其懶散。
為了敷衍家里人,還托人辦了個假的博士文憑。
乘船回國之際,于途中與風情萬種的鮑小姐相識并發生關系,自以為風流多情,孰料對方只是把自己當成了解悶兒的“玩物”,用完即棄,這讓他倍覺顏面有損,惱恨不已。
這一切恰恰又被同船歸來的大學同學蘇文紈看在眼里。蘇文紈喜歡方鴻漸,卻又扭捏作態地欲迎還拒,一點點地試圖走進方鴻漸的內心。
回到上海后,方鴻漸住在了準岳父周經理家里。
之所以稱準岳父,是因為方鴻漸自小便與周經理的女兒定過親,無奈周家女兒在方鴻漸上大學的時候就早亡了,準岳父周經理因被方鴻漸所寫的唁電所感動,不僅資助方鴻漸出國留學,還為他在自己的銀行里安排了工作,并且讓他留學回來后住在家里,繼續維持準岳父與準女婿的關系。
在上海落腳之后,方鴻漸逐漸與蘇文紈開始了往來,并且認識了正在追求蘇文紈的趙辛楣和蘇文紈的表妹唐曉芙。
方鴻漸心中并不愛蘇文紈,可趙辛楣卻拿他當情敵,處處針對。方鴻漸對唐小姐一見傾心,卻又總被蘇文紈夾在中間,愛慕不得。
方鴻漸終于鼓起勇氣,澄清了與蘇文紈的關系,因此也得罪了蘇文紈,隨后又因為種種誤會,最終也未能和心愛的唐小姐走到一起。
蘇文紈嫁給了詩人曹元朗,趙辛楣與方鴻漸則化“敵”為友,成為知己。
方鴻漸與周家的矛盾日益加深,最后離開了周家,回到了老家。
彼時抗戰開始,方鴻漸一家從縣城里逃到上海避難。方鴻漸本人也在趙辛楣的推薦之下,跟趙辛楣、李梅亭、顧爾謙、孫柔嘉等人一起踏上了去內地三閭大學教學的道路。
經歷了一路波折之后,幾個人終于到了三閭大學。
由于不善交際,且對職場規則完全不通,方鴻漸處處碰壁。后又鬼使神差地被孫柔嘉“釣”住,跟她訂了婚。
離開三閭大學后,方鴻漸和孫柔嘉回到了上海。
兩個人在上海完了婚。然而,婚后的生活卻并不如意。方家一家人不喜歡孫柔嘉,孫家一家人也不喜歡方鴻漸,方鴻漸和孫柔嘉也總是不睦,總是會因為雞毛蒜皮的小事而吵個不停。
方鴻漸離開了職場的圍城,又走進了婚姻的圍城,他的人生之路,總是崎嶇不平,走得異常艱難。
02
什么是“圍城困境”?
在趙辛楣組織的一次酒桌上,褚慎明說:“英國有句古話,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
蘇文紈則說:“法國也有這么一句話。不過,不說是鳥籠,說是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圍城的本質是什么?其實是欲望所引發的人生困境。
不論是感情、婚姻,還是職場工作,又或者我們所艷羨的他人的生活方式,處處都有“圍城”的影子,也就是我們內心里的欲念,你想要得到一些東西,便會受這種東西的牽制,陷入被動的困境之地。
再往外延伸一些,功名利祿均是圍城之困,如果你窮盡一生去追求,到頭來便會發現它所帶給你的不過是無窮的痛苦與折磨。
在歸國的輪船上,方鴻漸想走入鮑小姐的圍城,卻發現離別之際,幾天來對自己笑逐顏開的鮑小姐竟忽然像變得不認識自己一樣,對自己冷言冷語,他想不明白鮑小姐為什么會突然改變態度。
反正自己并不吃虧,也許還占了便宜,沒得什么可怨。方鴻漸把這種巧妙的詞句和精密的計算來復位自己,可是失望、遭欺騙的情欲、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得利害。
方鴻漸想進入唐曉芙的圍城,卻最終因為誤會以及蘇文紈的“挑撥”而分道揚鑣,成終身之憾。然而,如果方鴻漸真的娶了唐曉芙,誰又能保證他們的生活不會過得雞飛狗跳呢?
總有人在懷念青春期的情人是多么美好,嫌棄如今的丈夫或妻子庸俗不堪,兩方對比之下,被嫌棄的變得更加不堪,被懷念的變得更加美好,殊不知,那美好的情人當下也早已變成了他人眼里的“庸俗之物”。
孫柔嘉是小說里一個極富心計的女人。外表柔柔弱弱,內心比誰都奸。閱歷豐富的趙辛楣一眼便識破了孫柔嘉不是一個簡單的人物,生來便不懂人情世故、不知揣度人心的方鴻漸便輕而易舉地被孫柔嘉“釣”到了,一步步掉進了她提前不知道的愛情陷阱與婚姻圍城里。等他有所覺悟時,已經為時已晚。
方鴻漸是家里唯一一個大學生,也是唯一一個出國留學的人,并且還得了個博士頭銜回來,雖然是偽造的,但終究算是個文化人。他看不得俗物,在銀行里工作也不盡如人意。理論上來說,去三閭大學教書育人是他最好的選擇,可去了之后,才發現,依然要面對校長、主任、教授等一眾人之間的復雜關系。
融入的人,可以混得風生水起,如魚得水,如高松年、汪處厚、李梅亭等人,無法融入的人,便只能被迫離開,另尋出路,如趙辛楣、方鴻漸。
03
如何評價《圍城》?
《圍城》是一部現實主義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通過對方鴻漸畢業歸國、工作、家庭、婚姻等一系列的人生歷程描寫,對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后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諷刺。
在小說的敘述手法上,錢鐘書運用了大量的比喻,且語言鋒利無比,近乎毒舌一般,把所要描述的人、事、物呈現得鮮活無比,令人印象深刻。比如:
描寫輪船上孩子難堪的臉時,他寫道:
孩子不足兩歲,塌鼻子,眼睛兩條斜縫,眉毛高高在上,跟眼睛遠隔得彼此要害相思病,活像報上諷刺畫里中國人的臉。
描寫飯菜有多么不新鮮時,他寫道:
湯是涼的,冰淇淋倒是熱的,魚像海軍陸戰隊,已經登陸了好幾天,肉像潛水艇士兵,會長期潛伏在水里,除了醋以外,面包、牛油、紅酒無一不酸。
描寫別人寫字難堪時,他寫道:
他把客堂里的書畫古玩反復看了三遍,正想沈子培寫“人”字的捺腳活像北平老媽子纏的小腳,上面那樣粗挺的腿,下面忽然微乎其微的一頓,就完事了,也算是腳的!
描寫方鴻漸回吻蘇文紈時,他寫道:
這吻的分量很輕,范圍很小,只仿佛清朝官場端茶送客時的把嘴唇抹一抹茶碗邊,或者從前西洋法庭見證人宣誓時的把嘴唇碰一碰《圣經》,至多像那些信女們吻西藏活佛或羅馬教皇的大腳指,一種敬而遠之的親近。
描寫飯館子桌子的骯臟油膩時,他寫道:
桌面就像《儒林外史》里范進給胡屠戶打了耳光的臉,刮得下斤把豬油。
描寫韓學愈太太相貌丑陋時,他寫道:
太太雖然相貌丑,紅頭發,滿臉雀斑像面餅上蒼蠅下的糞,而舉止活潑得通了電似的。鴻漸研究出西洋人丑得跟中國人不同:中國人丑得像造物者偷工減料的結果,潦草塞責的丑;西洋人丑像造物者惡意的表現,存心跟臉上五官開玩笑,所以丑得有計劃、有作用。
描寫晚上餓了的體驗時,他寫道:
鴻漸餓得睡不熟,身子像沒放文件的公事皮包,幾乎腹背相貼,才領略出法國人所謂“長得像沒有面包吃的日子”還不夠親切;長得像沒有面包吃的日子,長得像失眠的夜,都比不上因沒有面包吃而失眠的夜那樣漫漫難度。
描寫人慪氣辭職時,他寫道:
他入世多年,明白在一切機關里,人總有人可替,坐位總有人來坐,慪氣辭職只是辭職的人吃虧,被辭的職位漠然不痛不癢;人不肯坐椅子,苦了自己的腿,椅子空著不會肚子餓,椅子立著不會腿酸的。
描寫戀愛被甩時,他寫道:
鴻漸身心仿佛通電似的發麻,只知道唐小姐在說自己,沒心思來領會她話里的意義,好比頭腦里蒙上一層油紙,她的話雨點似的滲不進,可是油紙震顫著雨打的重量。他聽到最后一句話,絕望地明白,抬起頭來,兩眼是淚,像大孩子挨了打罵,咽淚入心的臉。
諸如此類的描述,書中還有許多,甚至可以說是處處見比喻,處處見毒舌式的諷刺與嘲笑,并且錢老的比喻總能一針見血,精妙無比。
《圍城》表達的是一種文化困境、一種時代的困境,這座沒有圍墻的“城”,圍住了多少人的心。小說的主人方鴻漸就生活在這個圍城當中。方鴻漸是個典型的知識分子,而且是那種帶著玩世的態度處世又有點良心的知識分子,這樣的性格、這樣的態度構成了他的“圍城”,似乎影響了他的一生。
《圍城》讓我們看到了以方鴻漸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的無聊與無奈,方鴻漸作為知識分子的一員,參與到了這場游戲當中,他的人生充滿了無奈、算計,一些讓我們憤憤不平的無聊。
或許《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寫出了人們不愿意接受的真實的處事方式。
在當下這個時代里,我們又何嘗不像方鴻漸一樣,也在面臨著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呢?從書中一個個鮮活的人物里,我們能看到的不只有故事,還有我們自己,以及身邊諸多的人事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