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了今年的國慶檔嗎?」
對于「國慶檔」,許多人的第一反應或許是院線電影,也有人會認為是新興的微短劇,但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里,最受關注、最具陪伴價值的無疑是電視大屏里的國慶檔,尤其是總臺精心排播的國慶檔。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這一重要歷史節點,總臺文藝先后推出了《中國夢·家國情——2024國慶特別節目》《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音樂會》《國之頌》《文藝里的新中國》《<國之頌—黃河的交響>2024<江山如畫>國慶音樂會》《戲韻家國情》等多檔精品內容。
此前,1號在《總臺文藝,打出一套「新質組合拳」》一文里提到,圍繞「打造新文藝」這個戰略目標,總臺文藝將要重點實踐的一條路徑,是深挖文藝的「家國敘事」。而從今年這個有質感的電視國慶檔不難發現,深挖文藝的「家國敘事」這條路徑正在變得愈來愈具象化。
在歷史的縱深里,走向傳承
什么是講述「家國敘事」的關鍵。答案就在兩個字——
歷史。
任何「家國敘事」,其實都是一種關于歷史進程的描述。因此,深挖文藝的「家國敘事」,就必須走進歷史的縱深處,通過發掘歷史文化資源,來為文化與精神的傳承尋找路徑。
對此,總臺文藝從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的創新,來挖掘歷史維度下的新表達空間。
從內容層面看,是尋找歷史表達的多元路徑。
有歷史在文藝里的回響。《文藝里的新中國》遴選在不同歷史時期見證映照社會進步、國家發展、民生改善、人民幸福的優秀文藝作品,呈現這些經典創作背后的故事,以及作品所蘊含的深刻民族意識、濃厚的家國情懷和擔負的新時代新文化使命。
有歷史與音樂的激蕩。《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音樂會》按音樂邏輯與歷史邏輯相統一的方式進行編創,將新中國成立75周年的歷史脈絡融匯于音樂會篇章結構中,勾聯起歷史和時代記憶;《音樂公開課——首席開講》邀請了中國愛樂樂團弦樂組聲部首席、銅管組聲部首席、木管組聲部首席,分享新中國成立以來經典的樂曲以及樂曲背后的故事。
還有歷史在樂器上的留痕。《古韻千秋——清新雋永中國情》聚焦中國傳統古老的五件樂器——編鐘、塤、簫、箜篌、三弦,走到樂器考古發源地和興盛發展的地域,讓觀眾感受觀眾中國傳統樂器深厚的文化內涵。
這些節目就像是一個個入口,通過社會文化的不同側面,觀眾得以進入到歷史敘述的不同剖面。
而從形式層面看,是強化「思想+藝術+技術」的融合創新。
在《中國夢·家國情——2024國慶特別節目》這樣的大型晚會中,我們看到了許多新穎的內容呈現方式:有創意節目《那時的你》,有非遺創意秀《鼓舞雄獅》,有感人肺腑的微電影《國旗之下》,更有大量的實景表演,呈現了國慶期間祖國各地生機盎然、熱氣騰騰的新時代圖景。
《文藝里的新中國》則聯合了總臺技術局、國家話劇院和上海舞臺戲劇實驗室等部門、機構,融合數字技術與創新戲劇手法,打造了一個沉浸式的多維表演空間。在這個舞臺上,我們看到了膾熾人口的《歌唱祖國》是如何誕生的,也看到了中國動畫產業的創作者與觀眾的「同屏」,感受到「中國動畫正青春」的鮮活生命力。
二者的疊加,讓我們看到了「家國敘事」的創作母題——家國情懷的代賡續傳承。
從廟堂走向熱土
在今年總臺國慶檔,1號發現了一個重要變化:「家國敘事」不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廟堂視角」,而變成了更接地氣,更能引發觀眾共鳴,致力于扎根于人民的「地方視角」。一個最重要的特質是,「地方視角」實現了采風與創作的深度結合。
在《國之頌》,5位總臺主持人搭檔5位藝術家分別前往陜西、湖北、青海、浙江、湖南,探訪國土測繪、大橋建設、義烏國際商貿、特高壓輸電技術、雜交水稻研究等5個動人的中國故事,并在探訪的基礎上,以文藝形式將經典文本唱頌在祖國大地上。節目播出后,許多觀眾評價:「這才是中國之聲,國家之魂」「為默默無聞的奉獻點贊!」。
在《<國之頌—黃河的交響>2024<江山如畫>國慶音樂會》,伴隨著恢宏的交響樂,觀眾縱覽了母親河的全貌:從黃河九曲第一灣到黃河第一橋——蘭州中山橋,到奔流到海的入海口。我們既體驗到了黃河風光的壯美遼闊,又從音樂里汲取到了黃河精神的深厚底蘊。同樣都冠以「國之頌」的稱謂,盡管兩檔節目的內容與形式均不相同,但它們的主旨與精神氣質則是殊途同歸——用更在地的視角實踐文藝創新,為祖國的生日獻禮。
同樣,《民歌·中國——熠熠的光》從庫布齊沙漠的光伏之光為切入點,通過一首首積極向上的歌曲,共唱「國慶歡歌」,禮贊祖國的建設發展之美。
與此同時,「地方視角」也變成了一個觀察時代洪流的窗口。
在《國之頌》,我們透過義烏小商品市場看到了中國改革開放45年進程,中國全球化、融入世界的縮影;透過雜交水稻,我們看到了一粒種子如何幫助非洲各國非洲各國「端穩飯碗」。在《<國之頌—黃河的交響>2024<江山如畫>國慶音樂會》這個新時代的「黃河大合唱」里,既有曾經激勵國人救亡圖存的民族精神,又注入了歌頌美麗山河的當代氣息。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優質節目也為文藝創作帶來的新的思考和借鑒——新時代的「家國敘事」,應該從一種既定范式的內容產出,變成一個動態變化的情感生成過程。
一方面,情緒價值是實現年輕人與主流內容共鳴的關鍵。觀眾能夠被這些扎根人民的文藝創作所感動的關鍵,是家國敘事背后的家國情懷。因此,文藝創作需要從家國情懷這個最高階的情緒價值入手,從而真正實現內容與觀眾之間的連接。
另一方面,不論是采風還是探訪,這樣的過程對于那些真正試圖走入人民、走進熱土的藝術家們來說,無疑是一次寶貴的實踐經歷。這也無疑是對廣大文藝創作者發出了新時代的號召: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發展的熱土里走來,到時代的洪流中去」。
國家和人民,是永遠的主角
如果說「家國敘事」有什么內容是不變的,那一定是它的內核:國家和人民。但如何去呈現國家與人民,卻是隨著文藝的演進而不斷改變的。
在此次總臺國慶檔,總臺給出了自己的最新思考:
一是始終以對「人」的彰顯,來作為「家國敘事」的情感密碼。
于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具體且鮮活的「人」。
在《中國夢·家國情——2024國慶特別節目》里,「他」是在夏季落幕的巴黎奧運會上奮勇拼搏的奧運健兒,是扎根于各行各業、辛苦耕耘的科研工作者,也是默默奉獻的醫務工作者。
在《文藝里的新中國》里,「他」是突然靈感乍現,在火車上以「漫卷詩書喜欲狂」的狀態寫下《歌唱祖國》歌詞的王莘,也是為舞劇《只此青綠》付出心血的每一位舞者。
在《越戰越勇》里,「他」是堅守在工作崗位、守護萬家燈火的人民公安,是將中國傳統文化帶上國際舞臺的年輕手藝人,也是老有所樂、活出精彩的新時代老年代表團。
這一組組生動鮮活的群像,讓「誰是新時代里最可愛的人」變得具象化了。
二是以對「國」的深厚情感,來打破內容界限與空間界限。
在這方面,總臺文藝進行了大刀闊斧的創新嘗試。
有內容類型的打破。我們看到了類型多樣的融媒體項目。《戲韻家國情》系列節目以大小屏聯動的方式,融合多種優秀戲曲形式,全方位展示戲曲舞臺上的「家國情懷」;《文學在閃耀》通過經典文學作品,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我們看到了充滿創意的全媒體微短劇《四時花開·國慶篇》。該劇以「花」為生命意象,延展出「東南西北」不同地域以及不同戲曲劇種之間合共生的美學魅力;還有致敬時代英雄,賡續楷模精神的特別策劃系列廣播專題,如《逐夢前行》《盛世華章》《先鋒》《先鋒之歌》等等。
也有對象人群的打破。在國慶主題策劃《向幸福出發》里,我們看到的是新時代下的最美家庭。通過他們的奮斗與情感故事,我們感受到了中國家庭文化的深厚底蘊,體會到了家的溫暖和國的力量;在《一鳴驚人》國慶特輯「正是花團錦簇時」里,我們看到了農民、教師、工人、文化館、票友協會等各行各業、各藝術組織的戲曲愛好者,共同繪就了一幅姹紫嫣紅的戲曲圖景;在《寶貝亮相吧》「童心筑夢 薪火相傳」國慶特別節目里,借助少年兒童的視角,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紅色基因與愛國情懷的代代相傳。
可見,盡管「家國敘事」這個主題保持著高度穩定性,但在如何呈現這一主題上,總臺文藝進行了豐富的探索實踐。之所以被稱為「有質感」的國慶檔,是因為這種質感不僅來源于內容的優質,也來自于內容的多元。
1號結語
1號曾寫過這樣一句話:所謂「新文藝」,應該既是一種有著大格局、大包羅、大萬象的「大」文藝,也是一種能與廣大的觀眾、與人民群眾千姿百態的生活產生真實連接的「真」文藝。
而通過對這個有質感的總臺國慶檔觀察,1號認為,文藝創新應該把握變與不變的脈絡:
不變的是精神內核。如同「家國敘事」里的國家和人民,它們永遠應該成為主角;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可變。只要把握住內核的穩定,那么一切的創新也都應該被接納和允許。
如此,我們才能看到一個真正蓬勃生長的新文藝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