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南京江北新區發布了NJJBb020-13、18規劃管理單元圖則的批后文件。內含不少有價值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看。
我們知道江北目前極度依賴江北大道快速路,其通行效率極高,并且串聯江北大部分板塊,因此對于江北的居民來說,江北快速路的使用率非常頻繁。
但這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早晚高峰較高的堵車概率,而堵車的段位主要集中在高新-泰山新村、頂山互通這一段。
而說到最本質的原因還是因為江北就業的豐富度和總量暫時還不太夠,這才導致相當大的人口需要通過汽車通勤前往其他區域尋找機會。
因此如果江北大道沿線依然繼續單純的增加人口,不僅會進一步增加江北大道的壓力,對于江北本身的功能結構均衡化布局也沒有幫助,而且就現在的市場情況,在總體供大于求的基本面上,也無法實現土地價值的最大化。
從理性的角度來說,還不如階段性減少甚至是限制住宅的開發,多增加促進產業發展以及民生的就業功能。我們看到江北這段時間調整反應的速度是非常快的,不少區域的研發設計用地改成了工業用地。而最近位于盤城的NJJBb020—18單元也進行了大面積的調整。
將原本10塊左右的居住用地,大面積調整為了工業用地以及少量的科研設計用地,這是非常理性的做法,而且中間還增加了一條超寬的綠化帶。這一片的位置是很好的,就在地鐵卸甲甸站的西側。
想象一下未來周邊的很多居民都可以在這一片找到合適的工作,還是非常棒的。
不過不少朋友可能對工業用地存在一些誤區,認為工業用地都是不好的,都是有污染的。尤其是之前三橋周邊研發改工業,就引起了不少討論,但實際上這里雖然是工業工地,但是其中的一類工業用地,也就是M1。
這類對周邊環境和公共設施基本無干擾,例如電子工業和工藝品制造等,并且可以提供豐富的就業機會。
而且說實話,前些年大面積規劃的研發功能也確實太多了一些,哪來這么多研發?這也不符合產學研的最優組合形態,光研不產或者光產不研都是不可行的。
看看深圳,工業園的分布那可真是密密麻麻,遍地都是,要我說南京的工業園還是太少了。
另外,規劃圖中我們發現在右下角,與江北大道交叉的祿口,規劃的是一個完整的全方向互通。這就有點意思了,這個地方為什么要做這樣一個互通?
將視角拉大,這里或許就是和燕路過江通道北段在江北的走向,我又翻了翻江北此前的一些規劃文件,確實證實了這個猜想。
在之前的一份規劃中,明確標注了和燕路過江通道北上大廠,然后向西進入盤城的路線,走的正是楊新路,盤城這段叫盤新路。其與江北大道相交處會設置一個互通,和本次規劃中右下角的互通完全吻合。
這意味著未來,楊新路需要向東延伸至八卦洲夾江,這必然需要穿越大廠傳統的重工業區。希望這個過程未來可以順順利利的展開,早日迎來和燕路過江通道的北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