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我一起訓練的隊友,又PB了,跑了“227”,和他的差距越來越大了”。
競技,是職業體育的核心要素,競技賽場上一旦失去了競技,也就失去了競技體育的魅力。因此,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除了不斷提升自身運動能力和技戰術素養外,還要時刻關注競爭對手的各種表現,從而才能在比賽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當然,與職業運動員靠跑步謀生相比,大眾跑者的跑步目的首先是為了鍛煉身體,通過良好的跑步習慣養成積極向上、健康生活的態度,其次才是根據自己身體情況和運動水平,嘗試挑戰一下自我運動潛能。
當然,這種挑戰應該建立在訓練系統,心態平和,積極向上的態度上,而非對于比賽成績的過于較真,否則就失去了跑步初衷。
因為,在漫長的42.195公里賽道上,總有人比你跑得更快,也總有人被你遠遠拉在身后。聽從自己身體的聲音,做到自己與自己對話,而非過度關注他人的“快與慢”。否則,很容易亂了方寸,不僅難以達到自己想要的成績目標,時間久了,也會帶來消極的心情。
此外,很多時候,大眾跑者與他人進行對比時,只關注訓練數據和比賽成績的對比和攀比,忽視了運動天賦、訓練條件和工作環境的先天差異。
???????
首先,在承受大運動負荷訓練模式和身體恢復速度上,60后、70后的跑者,是沒有辦法和90后、00后小伙子做比較。
20來歲的小伙子甚至可以一天兩練,50歲的跑者跑完一次大課,需要休息2天,而大運動負荷訓練模式和身體恢復速度,又直接影響著訓練質量和比賽成績。
同樣,年齡上的巨大差異,也會導致大齡跑者在核心力量、爆發力、絕對速度處于被動,加大了受傷風險。
???
其次,在運動天賦上,每個人的差異也很大。看似大部分跑者沒有專業跑步經歷,但仍然有不少的跑者曾有過體育經歷或鍛煉的習慣,哪怕此前從事的是籃球、足球等球類項目,至少在體能基礎、核心力量以及基本的體育鍛煉意識等方面,起點都要高于純小白的跑者。
因此,我們也就不會再去懷疑為什么有的跑者月跑量不到200公里,全馬還可以跑進245,有的跑者月跑量300公里+,依然徘徊在3小時以外。
???????????
第三,關注自己的訓練節奏和競技狀態。馬拉松訓練講究科學性、系統性和連貫性,相信大家在制定和執行訓練計劃時,也是非常看重這一點。但是在現實中,不少跑者依然會被身邊隊友的優秀“表現”所影響。
比如:當看到隊友跑出新的PB,或者在訓練中跑出比較高的訓練數據,就會很著急,私下偷著加量、加強度。殊不知,這種盲目的攀比心理,不僅會破壞自己的訓練節奏,也會影響自己的情緒,甚至會讓自己跑得越來越辛苦,從而厭倦訓練和比賽。
因此,對于大眾跑者,在訓練中,可以學習他人的優點和成功經驗,但真正落實到制定訓練計劃時,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年齡、運動基礎、訓練條件、工作強度等)和現有的運動能力制定訓練計劃。
訓練中,要時刻專注于自己的身體反饋。比賽中,要按照原計劃比賽目標,合理控制配速節奏,做到這兩點非常重要,也是真正體會跑步的樂趣和跑出好成績的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