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
1、如何理解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答:
這句話“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在“發汗”后缺少病不解。
為什么會省略三個字? 因為第 69 條是在第 68 條的基礎上,接著往下說的,因此省略了“病不解”三個字。為什么這么認為? 第 68 條說: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第 68 條說的是陰陽兩虛的證候,用芍藥甘草附子湯來治療,不應該用汗法,導致陰陽兩傷。第 69 條緊接著說發汗,“發汗”兩個字代表了第 68 條整條條文,只需要把“病不解”加上去,完全可以代替第 68條整條文。也就是說,先用發汗法出現了第68條條文的芍藥甘草附子湯證,然后再用下法,病仍不解,有一個遞進的關系。第 69 條就是第 68 條陰陽兩虛的情況下用了下法之后,病仍然不解,而出現陰陽兩虛重證。
問
2、本條會出現哪些臨床表現?
答:
六腑的病變都表現為腸便不通,故有六腑以通為補的說法,那么這里說
茯苓四逆湯是四逆湯加茯苓和人參組成,其他的四逆湯證肯定應該有的,但是四逆湯的證候省略了,煩躁兩個字是為了強調它和四逆湯不一樣,因為它是陰陽兩虛重證。因為它是四逆湯的變方,因此應該還有四逆湯的惡寒、四肢厥冷、舌質淡、苔白滑、脈微細等癥狀,其中最為突出的癥狀一一煩躁。
問
3、為什么干姜附子湯證夜而安靜,而茯苓四逆湯沒有夜而安靜的臨床表現呢?
答:
因為干姜附子湯證完全是以陽虛陰盛為主,而茯苓四逆湯證是陰陽兩虛,到了晚上沒有多的陰去制煩躁不安的浮陽,因此茯苓四逆湯證晚上還是不安靜,一樣會煩躁。干姜附子湯證是陽虛陰盛,晚上得到了自然界的陰氣,虛陽不得與之相爭,因此就安靜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