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國的吳國(902年—937年),通俗算法是從楊行密獲封吳王的天復二年(902年)開始算起。
唐昭宗景福元年(892年),楊行密才開始被任命為唐淮南節度使,駐守在揚州。十年后楊行密被封吳王,建都廣陵(即揚州)。
905年楊行密去世后,他大兒子楊渥繼位,三年后被牙將奪權殺害,同年二兒子楊隆演復稱吳王,但大權落入徐溫手里。
927年徐溫死后,大權由其養子徐知誥接手,同年楊行密四子楊溥稱帝,其實也是徐知誥為篡位做得準備。937年,徐知誥迫使楊溥禪讓,建立南唐。
吳越國(907年—978年),由錢镠所建,都城在浙江杭州。錢镠出身貧寒,相貌奇丑,自幼不喜詩文,偏好習武,在16歲的時候就棄學販鹽。
17歲開始,錢镠苦練硬弓長矛,并讀些《孫子兵法》,史書稱其“善射與槊,稍通圖緯諸書”。
由于錢镠武藝高強,受到石鏡鎮指揮使董昌重用,此后因平叛有功,不斷被提拔重用。
錢镠和同時期的楊行密關系時而友好,時而敵對,雙方的沖突共持續了三十年。
907年后梁封錢镠為吳越王,史家以此為吳越國之始。923年被封為吳越國王,正式建國。
錢镠的孫子錢俶在975年援助北宋滅南唐。978年,末代吳越國王錢俶被迫向北宋獻土投降,史稱“吳越歸地”。
吳越國也是五代十國里唯一沒有被宋朝使用武力攻下的國家。
原文賞析:
自是四方擅命者南有吳。
史略:中和三年楊行密為廬州刺史。光啟二年淮南軍亂,行密因入據廣陵,稱淮南留后。既而蔡州賊秦宗權遣兵寇淮南,賊將孫儒分軍四掠,襲廣陵,行密乃還廬州,尋取池州。龍紀初,入宣州,詔授宣歙觀察使。大順初,取常、潤諸州,詔授寧國節度使。
【譯文】自此,唐末各地擅自割據的政權中,南方的有吳國。
《史略》記載:楊行密在中和三年(883年)擔任廬州刺史。光啟二年(886年),淮南發生軍隊叛亂,楊行密趁機占據廣陵,自稱淮南留后(留后為官名)。
不久,蔡州賊人秦宗權派遣軍隊侵犯淮南,賊將孫儒分軍四處劫掠,襲擊廣陵,楊行密選擇回到廬州,不久攻取池州。
龍紀初年(889年),楊行密進入宣州,唐昭宗李曄下詔任命他為宣歙{shè}觀察使。大順初年(890年),楊行密攻取常、潤各州,唐昭宗下詔任命他為寧國節度使。
明年進取滁、和二州。既而孫儒自揚州大掠而南,行密將張訓等乘間入揚州,復收常、潤,北取楚州,尋擊斬孫儒于廣德,乃還建軍府于揚州,詔以為淮南節度使。景福二年,復取廬州,既而盡收淮南地。光化二年,又取海州而守之。天復二年進爵吳王,兼有升州。天佑二年又取鄂州。
【譯文】第二年楊行密又攻取滁、和二州。不久孫儒從揚州大肆劫掠向南進發,楊行密的部將張訓等人乘機進入揚州,再次攻取常、潤二州,向北奪取楚州。
不久楊行密在廣德擊敗孫儒,回到揚州建置軍府,唐昭宗下詔任命他為淮南節度使。景福二年(893年),楊行密再次攻取廬州,不久完全占領淮南地區。
光化二年(899年),楊行密又攻取海州并駐守。天復二年(902年)楊行密被唐廷進封為吳王,兼有升州。天佑二年(905年)楊行密攻取鄂州。
行密卒,子渥嗣渥。三年江州來降,進取饒州及洪州。朱梁開平三年,張顥、徐溫弒其主渥而立其弟隆演,尋兼有撫、信、袁、吉諸州。貞明四年攻虔州克之,于是盡有江西地。六年隆演卒,弟溥立。后唐天成二年稱帝,國號吳。石晉天福二年為徐知誥所篡。其地西至沔口,南距震澤,東濱海,北據淮,有州二十有七,傳四世,國亡。
【譯文】楊行密死后,他的兒子楊渥繼位。天佑三年(906年)江州前來投降,吳國又攻取了饒州及洪州。后梁開平三年(909年),張顥、徐溫殺死其主楊渥立他的弟弟楊隆演,不久吳國兼有撫、信、袁、吉各州。
貞明四年(918年)吳國攻打虔州并攻克,就此完全占有江西地區。貞明六年(920年)楊隆演死后,他的弟弟楊溥繼位。后唐天成二年(927年)楊溥稱帝,國號為吳。
后晉天福二年(937年)楊溥被徐知誥篡位。吳國的地盤西至沔口,南到震澤,東到海邊,北據淮河,有27個州,經歷了四代國君后滅亡。
浙,
史略:光啟三年,錢镠為杭州刺史,會鎮海軍亂,镠遣兵取常、潤及蘇州。大順二年,賊將孫儒渡江據蘇州,尋屯廣德,與楊行密相持,镠因遣兵復取蘇州。景福初,詔以镠為武勝軍防御使,二年授鎮海節度使。乾寧二年,威勝節度使董昌叛,稱帝。三年,镠討平之,詔以镠兼領鎮海、威勝兩軍。
【譯文】唐末各地擅自割據的政權中,浙江有吳越國。
《史略》記載:光啟三年(887年),錢镠擔任杭州刺史,當時鎮海軍發生叛亂,錢镠派兵攻取常、潤及蘇州。
大順二年(891年),賊將孫儒渡江占據蘇州,不久駐兵廣德,與楊行密相持不下,錢镠派遣軍隊重新攻取蘇州。
景福初年(892年),唐昭宗下詔任命錢镠為武勝軍防御使,景福二年(893年)又授予錢镠鎮海節度使。
乾寧二年(895年),威勝節度使董昌叛變,自立為帝。次年錢镠討伐平定董昌,唐昭宗下詔讓錢镠兼領鎮海、威勝兩軍。
四年镠取湖州,復拔蘇州。天復二年,進爵越王。天佑初改封吳王。三年取睦、婺、衢三州。四年朱全忠篡位,改封吳越王。尋又取溫、處二州,于是浙東之地皆屬焉。后唐長興二年,子傳瓘嗣。錢弘佐時又兼有福州地,蓋東南至海,北距震澤,皆吳越境內也。
【譯文】乾寧四年(897年)錢镠攻取湖州,又攻克蘇州。天復二年(902年),錢镠進封為越王。
天佑初年(904年)唐廷改封錢镠為吳王。天佑三年(906年)錢镠攻取睦、婺、衢三州。
天佑四年(907年)朱全忠篡位后,改封錢镠為吳越王。不久錢镠又攻取溫、處二州,于是浙東地區都歸屬吳越國。
后唐長興二年(932年),錢镠的七子錢傳瓘繼位,改名錢元瓘,不稱王。錢弘佐時(941年-947年)吳越國又兼有福州地區,這時東南至海邊,北邊到震澤(江蘇蘇州)都屬于吳越國境域。
端倪解析:
楊行密被譽為“十國第一人”,他在唐末的江淮地區割據,成功遏止了朱溫南進,避免了區內更大的動亂。
他的政治、軍事策略和經濟措施對當代江淮及后來的東南社會產生了深刻影響,楊吳政權開始由藩鎮向王國轉型。
楊行密的政策頗能選拔賢才,招集流散,輕徭薄賦,勸課農桑,使江淮一帶地區的社會、經濟在戰爭的間隙得到較多恢復。
他的政權為禪代它的南唐政權奠定了經濟文化基礎,開啟了唐宋之交政治整合和經濟文化中心南漸的先河。
不過他的割據政權未能統一中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五代十國時期的分裂局面。937年吳國被徐知誥(李昪,南唐開國君主)所滅。
錢镠在唐末跟隨石鏡鎮將軍董昌鎮壓農民反抗軍,身經百戰,先后與劉漢宏、董昌等地方主要軍閥作戰。
錢镠在平定了兩浙內部的敵對勢力后,基本停止了大規模的征討。
他在位期間,曾征用民工,修建錢塘江海塘,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閘,以時蓄洪,不畏旱澇,并建立水網圩區的維修制度,促進了地區的農業經濟。
吳越國國小力弱,又同鄰近的吳、閩政權不和,所以選擇投靠中原王朝,不斷遣使進貢以求庇護。先臣服后梁、后唐。
吳越國在五代十國時期表現出相當的穩定性和生存能力。利用中原王朝的庇護,又通過內部的農業經濟建設和軍事防御,保持了獨立和繁榮。
吳越國歷三代五王,至978年錢弘俶(因犯宋宣祖趙弘殷名諱,入宋后避諱,只稱錢俶)“納土歸宋”,立國72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